無情有性

無情有性

湛然據《大乘起信論》所說“真如緣起”,特作《金剛》,提出“無情有性”的學說。他說:“余患世迷,恆思點示,是故寱言,無情有性,何謂點示?一者示迷,無從性變;二者示性,令其改迷。是故且雲,無情有性。

目錄

正文


中國佛教天台宗僧人湛然提出的佛性學說。早在南北朝時,有的涅槃學者就主張以真如為佛性,但佛教界一般認為,有情識的眾生才能具有佛性,無情識的草木瓦礫並無佛性。唐代華嚴宗人區分佛性與法性,認為無情草木有法性而不能自覺,不能成佛,故無佛性,唯有能自覺的“有情”眾生才含有佛性之法性,才能成佛。若分大小,則隨緣不變之說,出自大教;木石無心之語,生於小宗。”認為真如佛性為至高無上的永恆的絕對的存在,一切事物都是真如佛性的體現,所以對迷妄則應說,一切原本為真如佛性之變觀,而真如佛性之顯現,不過是令其改變迷妄而已。真如佛性隨著不同條件而顯現為某種事物,但其有真如佛性則是不變的,這個看法是出自最圓滿的佛教;而木石無佛性的看法是非圓滿佛教的觀點。湛然是破斥華嚴宗清涼澄觀,兼破法藏的學說。湛然此說,一方面增強了“真如佛性”的普遍性和絕對性,另一方面又降低了它的神聖性和超越性,這表現了它作為一種宗教學說不可克服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