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長
亭長
秦官名,又稱公。屬於低於縣二級的行政建制長官,級別相當於現在的派出所所長。
戰國時始在鄰接他國處設亭,置亭長,任防禦之責。秦、漢時在鄉村每十里設一亭。出土於雲夢的秦簡上有“市南街亭”等語。《續漢書·百官志四》劉昭注引蔡質《漢儀》,謂洛陽二十四街,每街一亭,十二城門,每門一亭。《漢書·百官公卿表》則謂十里一亭(里,據近人研究,當指距離而言,非鄉里組織之里)。亭有亭長,掌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滿期之人充任。此外設於城內或城廂的稱“都亭”,設於城門的稱“門亭”,均置亭長,其職掌與鄉間亭長同。東漢后漸廢。漢高祖劉邦曾在秦時擔任亭長。
唐代在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之都事、主事(從九品)下設亭長,掌門戶啟閉之禁令諸事,為中央官署中最低級事務員。
歷史典故;舌戰群儒
諸葛亮曰:漢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席販屨,又何足為辱乎?
解釋;漢高祖劉邦 起身亭長 終得天下。劉備織席販屨 又有何 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