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10月1日,原名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2001年更為現名。1998年10月29日,被中科院認定為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基地型研究所。 2001年4月7日,研究所正式確立學科方向為過程工程,被中國科學院確定為中國科學院第二批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研究所研究方向為多相反應與分離過程中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重點解決生化、資源環境、材料、能源等領域中的共性、關鍵性問題,開發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設備,使之工程化、工業化。

截至2014年,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有在職職工864人,其中科技人員812人;設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省部級實驗室,6個研究中心;設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點,2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有在學研究碩士生190人,博士生260人,外國留學生30人,在站博士后48人。

歷史沿革


1950年,著名的冶金學家葉渚沛躲過美國阻撓回國,周恩來總理委任其為重工業部顧問。
1953年1月25日,葉渚沛致函毛澤東建議成立研究機構,葉渚沛由重工業部調至中國科學院擔任學術秘書。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1955年,葉渚沛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院士);9月,葉渚沛在中關村著手化冶所籌建準備工作,撰寫“籌建化工冶金研究所初步方案”;11月3日,中國科學院院務會議研究同意成立化工冶金研究所籌備處。
1956年8月7日,經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薄一波和科委主任聶榮臻批准,在石景山鋼鐵公司建立“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實驗高爐”(石鋼018車間)。
1958年9月26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一次院務常務會議通過結束化工冶金研究所籌備階段,正式批准成立化工冶金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1972年9月,以科字第(72)430號中科院發文:根據冶金工業發展的需要,結合我國資源特點,同意化工冶金所恢復化工冶金科研工作。
1978年,籌建成立了“計算機應用研究室”,並於1979年建成了中國第一個無機熱化學資料庫。
1986年,成立“多相反應開放研究實驗室”。
1985年,郭慕孫先生倡導建立了顆粒形態與表徵研究室。
1986年,組建了“生化工程研究室”。
1990年2月24日,研究所被列為中國科學院院40個“實行差額預算管理的技術開發型科研單位”之一。
1992年,研究所正式確定學科方向由“化工冶金”調整為“工程化學”,主要研究多相反應與分離過程中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重點解決生化、資源環境、材料、能源等領域中的共性、關鍵性問題,開發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設備,使之工程化、工業化。
1998年10月29日,研究所被中國科學院認定為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基地型研究所。
2001年8月15日,研究所正式確定為中國科學院第二批知識創新工程試點。
2001年4月7日,經中央編製委員會批准,研究所正式更名為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標誌著研究所的學科方向由“化工冶金”發展為“過程工程”。

科研條件


人員編製

截至2014年底,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有在職職工864人,其中科技人員812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71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221人。共有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1人,青年千人3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33人,所級“百人計劃”入選者10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2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引進傑出技術人才2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家鏞李靜海李洪鐘張鎖江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懿
其他科學院院士
姓名院士級別
郭慕孫瑞士工程科學院院士
李靜海瑞士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
姓名入選年度姓名入選年度
蘇志國1996年徐霞2009年
馬光輝2001年張欣2010年
張鎖江2001年楊軍2010年
張偉剛-王軍武2010年
朱慶山2002年徐建2010年
劉春朝2003年陳仕謀2012年
齊濤-王鈺2013年
李志寶2006年劉瑞霞2014年
王丹2004年張海濤2011年
萬印華2004年韓寧2014年
許光文2006年劉曉星2012年
胡濤2009年韓業君2013年
蘇發兵-劉洪濤2014年
張光晉-王毅2012年
李春山2009年羅建泉2014年
余景開2009年
李松庚2009年
韓永生2011年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姓名獲獎年度
李靜海-
劉會洲1999年
蘇志國1995年
馬光輝-
張鎖江-
楊超2010年
齊濤-
葛蔚2012年
朱慶山-
王 丹-
曹宏斌2014年
張香平2014年

科研部門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省部級實驗室,及過程工程研發中心、生物質研究中心、循環經濟技術研究中心、過程污染控制環境工程研究中心、太陽能研究中心、過程工程中關村開放實驗室等科研機構。
國家級實驗室: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多相複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濕法冶金清潔生產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省部級實驗室:離子液體清潔過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綠色過程與工程重點實驗室、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

設施資源

• 館藏資源
根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圖書館館藏文獻總量4萬冊。2000年12月將成為中國科學院系統第一個將文獻數字化的圖書館。於2002年10月加入了中國科學院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系統,圖書館開通了Elsevier、 SpringerLink、 Wiley、ACS、RSC等電子版學術文獻資料庫。
• 儀器設備
根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構建了多個分析測試平台,裝備了200餘台儀器設備,並通過中科院儀器設備共享管理平台將100餘台通用儀器設備實現了公用共享,主要儀器設備如下表所示:
儀器設備
轉盤式活細胞工作站同步DSC-TGA 熱分析儀全自動表界面張力儀
原子力顯微鏡雙偏振極化干涉儀(DPI)高分辨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
旋轉流變儀石英晶體微天平(QCM-D)氣相色譜儀
細胞分析系統生物大分子物性測量系統納米光鑷
靜電紡絲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粒度儀
快速掃描原子力顯微鏡(細胞力譜儀)DSA100 接觸角測量儀激光掃描定量成像系統
光學膜厚測量儀高通量高內涵活細胞共聚焦成像系統冷凍超薄切片機
高效液相色譜冷凍超薄切片機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
靜電紡絲儀DSA100 接觸角測量儀激光粒度分析儀
快速掃描原子力顯微鏡(細胞力譜儀)激光掃描定量成像系統激光共聚焦顯微鏡
高分辨小動物微型CT

合作交流

2014年,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參加全國各類產學研合作活動212次,與全國103個地級市、21個育成中心建立長效聯絡機制;與政企新建平台13個;研究所展開了與各類金融資本機構的合作考察工作,啟動項目盡職調查10項。
2014年,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接待中國國外高校、學術機構及跨國企業代表來所進行學術交流訪問約400餘人次,舉辦包括第七屆世界顆粒學大會、第十一屆循環流化床國際會議、第六屆國際濕法冶金會議、中德膠體與界面材料研討會、2014綠色能源資源國際會議等5項大型國際會議。承辦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長辦公會國際會議,CAS-CSIRO院級交流協議項目2項,愛因斯坦講席教授計劃1項。
2014年,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申報並獲批外籍人才計劃:國際傑出學者項目1項,國際訪問學者項目5項(含延續資助1項),國際博士後項目2項。推薦瑞典Jan-Christer Janson教授並最終獲得2014年度中科院國際合作獎。通過CAS-TWAS綠色技術優秀中心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合作,舉辦綠色技術研討會及培訓班,與巴基斯坦Gujrat大學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與美國能源部國家能源實驗室合作項目結題驗收工作,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簽署的研究生聯合培養協議,與聯合利華簽署全面合作框架協議,啟動離散單元法模擬粉體/顆粒流過程及膜乳化法製備技術等領域合作項目2項;與巴斯夫簽訂合作協議,開展製藥過程液滴聚並和破碎模型化的合作研究工作。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共建平台(部分)
序號共建機構名稱合辦機構地點成立年份
1蛋白質工程分離純化聯合實驗室北京2005
2藥用植物研發中心安徽2006
3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 天津鋼鐵有限公司冶金生態工程聯合研發基地天津2007
4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浙江佳為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共建聯合研發基地浙江蕭山2007
5重金屬二次資源高值化清潔利用聯合實驗室遼寧葫蘆島2008
6江神化工過程工程應用研究室/中科院過程工程所江蘇產業化基地北京/泰興2009
7綠色化學與生物製藥技術聯合研發基地河南2009
8中科院佛山產業化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高明新材料專業中心廣東佛山2009
9中科院過程工程所揚州太陽能材料研發中心江蘇揚州2010
10石油化工與精細化學品聯合實驗室南寧/北京2010
11中科保和堂生物技術開發與應用實驗室廣東2010
12釩鈦資源高效清潔利用與產品工程實驗室河北2010
13電子廢棄物資源化清潔循環利用聯合實驗室廣東佛山2010
14汽爆應用技術研發中心上海2010
15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廣東納米材料工程中心廣東佛山2010
16油田生物工程聯合實驗室陝西、北京2010
17生物煉製科技研發中心廣東韶關2011
18儲能技術聯合實驗室遼寧瀋陽2011
19宏達-過程所新材料聯合研發實驗室江蘇揚中2011
20資源材料聯合研發中心內蒙/北京2011
21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鶴壁)能源環境技術研發中心河南2011
22南京市綠色化工過程聯合研發中心 暨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基地江蘇南京2011
23新能源材料研究與應用中心江蘇南京2011
24工業生物廢物循環利用技術研發與平台建設四川2012
25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菏澤成果轉化暨產業化示範基地山東菏澤2012
26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北京華晨吉光科技有限公司 聯合試驗基地北京2012
27儲能與餘熱利用技術聯合實驗室北京2012
28冶金特種高溫塗層技術聯合研發與產業化基地上海2012
29新型節能環保技術聯合實驗室山西太原2012
30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滄州渤海新區中科保海水淡化與膜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河北滄州2012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 獲獎概況
2014年,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取得科研成果31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獎勵18項,成果鑒定8項。“新型功能化超順磁性顆粒的製備及在分離技術中的應用”獲2014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一種利用電石渣漿的濕法煙氣脫硫的方法及其裝置”獲第十六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部分國家級獲獎
序號獲獎人獲獎名稱和年度
1葉渚沛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郭慕孫等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82年)
3郭慕孫等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0年)
4李靜海等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89年)
5李靜海等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95年)
6張鎖江等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2010年)
7馬光輝等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09年)
8齊濤等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05年)
9張香平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0年)
10曹宏斌等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4年)
• 論文發表
根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1996年前,中國科學院獲國家三大獎排名中過程工程研究所排第17位;專利數目排名前10位;SCI論文排序在全國科研院所中排前30位;EI收錄在同類機構中排前15位。
截至2005年,在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中發表的論文中,被SCI收錄408篇,EI收錄173篇,ISTP收錄25篇。
在對單一反膠團體系、混合反膠團體系和親和反膠團體系萃取分離蛋白質的機理研究中,劉會洲等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24篇被SCI收錄,SCI引用57次;對生物介質—微球和微囊的新型製備技術從納微結構的界面研究中,馬光輝等發表論文39篇,其中27篇被SCI收錄,主編學術專著2部,撰寫英文章節3章;對血液代用品的研究中,蘇志國等發表論文59篇,SCI收錄46篇;在“秸稈生物量全利用新技術及其秸稈生態工業技術集成”項目中,研究所發表論文18篇,SCI收錄17篇,撰寫專著3部。
• 項目承擔
根據2013年8月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有58項項目獲立項資助,獲得資助總經費達3641.1萬元, 為歷史同期最高,相比2012年增長26.2%,立項數和資助總金額呈穩定增長態勢。在獲批項目中,面上項目24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8項,重點項目1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項,國際合作交流項目2項,重大研究計劃1項。立項項目共涵蓋4個科學部,其中化學科學部39項、工程與材料科學部15項、生命科學部2項和醫學科學部3項。立項總數約佔研究所立項總數的74.1%,其中化工學科30項、冶金學科8項、無機非金屬材料學科5項。

學術期刊

• 過程工程學報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過程工程學報》(原名《化工冶金》)(季刊)是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原化工冶金所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學術刊物。《過程工程學報》(原名《化工冶金》)為國家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基金資助期刊。《過程工程學報》刊登的主要學術論文分別被重要檢索刊物和機構收錄, 如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分析資料庫、美國化學文摘(CA)、工程文摘(EI)、英國Cambridge Scienti- fic Abstracts和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等。
過程工程學報》以過程工程科學為學科基礎, 注重學科交叉和過程工程前沿問題,重點刊登材料、化工、生物、能源、冶金、石油、食品、醫藥、農業、資源及環境保護等領域中涉及過程工程共性問題的原始創新論文,主要涉及物質轉化過程中的流動、傳遞和反應及相互關係以及有關物質轉化的獨特的工藝、設備、流程和使之工業化的設計、放大和調控的理論和方法等領域的稿件。
• 顆粒學報(PARTICUOLOGY)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顆粒學報》( PARTICUOLOGY)是由中國科協主管,中國顆粒學會和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和Elsevier出版集團共同出版的英文版雙月刊,正式創刊於2003年4月。原刊名為China PARTICUOLOGY(中國顆粒學報, CN11-4999/O3 , ISSN1672-2515 ),自2008年起正式更名為PARTICUOLOGY(顆粒學報,CN11-5671/O3, ISSN1674-2001)。
PARTICUOLOGY是根據英文構詞法對“顆粒學”的翻譯,其中涵蓋了包括數學在內的自然科學中與顆粒有關的所有分支,涉及諸如化工、能源、環境、礦業、農業、食品、醫藥等多個領域,更是當前納米技術、生物技術和高精尖材料科學的基礎。PARTICUOLOGY刊登的學術論文已分別被包括SCI-E,EI,CA,CSA,AJ,Scopus,和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分析資料庫等多家重要檢索刊物和機構收錄。
PARTICUOLOGY主要刊登國內外顆粒學領域在研究、工程和應用方面的優秀原始論文,包括顆粒測試與表徵、顆粒製備與處理、流態化、氣溶膠和超微顆粒等方面的學術論文、綜合評述、研究快報、研究簡報和科技快訊等,刊登內容涉及氣溶膠科學與技術、固體散料技術、膠體、結晶、沉澱和乳化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模擬與模擬、多相流、納米顆粒、顆粒特性、生物顆粒技術、食品、塗料、陶瓷、填充材料、礦業、顏料、粘結劑以及催化劑等方面的理論與應用基礎研究。
• 計算機與應用化學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計算機與應用化學》是化學、化工類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主辦。該刊重點刊登應用化學,以及應用計算機技術在化學、化工、材料、醫藥、生物技術、生命科學、石油化工、能源、冶金、農藥、資源與環境、系統工程、安全技術等領域中應用的原創性研究論文、研究快報、學術論壇、應用技術、軟體介紹、信息交流、書訊、講座、廣告,以及評述性綜述文章。 《計算機與應用化學》刊登的學術論文已分別被CA,CBST,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重要檢索刊物和機構收錄。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 學科概況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是國務院批准的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也是中國首批博士后流動站設站單位,2000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2001年4月7日,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學科方向由“化工冶金”發展為“過程工程”。以重點實驗室為創新平台,整合基本研究單元組成跨室(組)創新團隊,以網格化矩陣式的組織模式集成優勢,形成合力,突破重大科技難題,產生核心技術和成套工藝流程,通過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過程工程研發中心和工程示範基地推進產業化。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環境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工程(包括材料工程、化學工程、環境工程、生物工程4個領域)

教學建設

截至2014年底,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共有在學研究生450人,其中碩士生190人,博士生 260人,外國留學生30人,在站博士后48人。每年招收研究生在100名,其中博士佔一半。2004年中國科學院首屆優秀博士生學位論文評選研究所有博士生入選,2004、2005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研究所2次獲提名。

文化傳統


所徽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所徽如右圖所示: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釋義:新的所徽涵蓋過程工程研究所英文縮寫"IPE",體現化學、物理、生物轉化及學科交叉,以"IPE"組成鑰匙形狀寓意解決過程工業中從實驗室成果向產業化過渡的瓶頸問題,背景由綠到藍過渡象徵"綠地藍天",具有發展的無限空間和環境生態可持續發展。

所風

敬業 團結 求實 創新
釋義:敬業:熱愛祖國,樂於奉獻,忠於職守,刻苦鑽研。
團結:愛所如家,共謀發展,競爭協作,合力攻堅。
求實:實事求是,誠信明理,遵紀守法,堅持正義。
創新:獻身科學,追求真理,努力向上,開拓進取。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所長張鎖江
黨委書記、副所長陳運法
副所長齊濤、朱慶山
黨委副書記、副所長李猛力

歷任領導

歷任所長
姓名任期備註
葉渚沛1958年10月-1971年
康子文1972年10月-1974年2月領導小組負責人
鍾貴福1974年2月-1976年領導小組負責人
郭慕孫(代)1978年10月-1980年10月所負責人
郭慕孫1980年10月-1986年6月
許志宏1986年6月-1991年3月
謝裕生1991年3月-1999年10月
李靜海1999年19月-2004年5月
劉會州2004年5月-2008年1月
張鎖江2008年1月-2013年3月2010年7月前為常務副所長
張鎖江2013年3月-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