鍺材料
鍺材料
目錄
1871年Д.И.門捷列夫曾預見鍺的存在,命名為“類硅”,並推測了它的性質。1886年德國科學家在硫銀鍺礦物中,發現了這個元素,證實了門捷列夫的預見。並以德國命名此元素 (Germanium)。但在很長時間內未曾找到鍺的實際用途,只是濕法煉鋅過程中必須除去的有害物質。直到1915年發現鍺的整流效應,鍺材料才開始得到實際應用。以後鍺的純度不斷提高,於1942年用高純鍺製造了耐高壓二極體,用於雷達。J.巴丁等人在研究過程中放棄硒,改用鍺材料,才使晶體管的發明獲得成功。1950年,首次制出鍺單晶。1952年發明區域提純法,有效地進行鍺提純。在50年代,鍺是最主要的半導體材料。後來,在半導體器件方面,鍺逐漸被硅所取代。但在同時,鍺又有了一些新的用途。
鍺的密度為5.3267克/厘米3,熔點為937.4,沸點為3830, 它結晶為金剛石型立方晶系,晶格常數 ɑ=5.64613埃,每個立方厘米有4.42×1022個原子。鍺的禁帶寬度0.66電子伏(300K),本徵電阻率47歐·厘米,本徵載流子濃度2.4×1013/厘米3(300K),電子和空穴的遷移率分別為 3900±100和1900±50厘米2/伏·秒。Ⅲ族元素硼、鋁、鎵、銦、鉈在鍺中為受主雜質;Ⅴ族元素磷、砷、銻為施主雜質。在室溫下,鍺的化學性質穩定;在加溫的條件下,鍺與硫或鹵素髮生劇烈反應。鍺溶於濃鹽酸、濃硝酸、含過氧化氫的鹼溶液和王水。與熔融鹼相作用生成鍺酸鹽。
雖然鍺在地殼中的丰度為7ppm,高於鈹和砷,但由於分佈分散,屬稀散金屬。鍺的礦物有硫銀鍺礦(4Ag2S·GeS2),鍺石(7CuS·FeS·GeS),硫鍺鐵銅礦 (【CUFeGeAs】xSy)等。由這些礦物構成的礦床極為少見。多數情況是這些礦物夾雜於有色金屬硫化礦中,或者鍺呈同晶型雜質存在於有色金屬硫化礦中。因此有色金屬硫化礦是回收鍺的主要原料。鍺常富集於一些煤中,也可以從中回收。中國主要從鉛鋅礦中回收鍺。
半導體鍺的生產可分為三個階段:鍺的富集、高純鍺的製備、單晶的製備。除含鍺很高的原料可對鍺直接富集而得鍺精礦外,一般都在有色冶金過程中,通過綜合回收使鍺得到富集,然後再使鍺與有色金屬及其他雜質分開,而得到鍺精礦。從煤中回收鍺,一般是在燃燒或氣化過程中,將鍺富集。從鍺精礦或其他鍺的富集物中提取鍺都採用氯化法,使其變成四氯化鍺揮發。冷凝后的四氯化鍺經萃取或(和)精餾進行提純,然後水解成二氧化鍺,烘乾后的二氧化鍺經氫還原得金屬鍺,再經區域提純得高純鍺。高純鍺一般能達到本徵純度(即其電離雜質濃度明顯地低於鍺的室溫本徵載流子濃度)。製備鍺單晶的方法有兩種:區域勻平法和直拉法。用前一方法製備的鍺單晶縱向電阻率分佈均勻,截面積為梯形,成本較低,但位錯密度較高;用后一方法製備,晶體完整性好,截面積為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