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7條詞條名為張瑜的結果 展開

張瑜

辛亥革命人物

張瑜,字玉堂,同盟會成員,辛亥革命人物。

人物簡介


張瑜(1883-1915),字玉堂,山西省五台縣南茹村人,1883年生,7歲喪父,幼讀私塾,與閻、黃拜為結義兄弟,為老大。1904年入日本士官學校,翌年10月,由黃興主盟,與閻錫山、溫壽泉、喬煦一道加入同盟會,后又成為同盟會內鐵血丈夫團成員。1909年畢業回國,經陸軍部考試,名列上等,上諭賞給陸軍步兵科舉人,授予協軍校(相當於少尉)的軍銜。先任督練公所教官,辛亥山西起義時,任新軍八十六標管帶(營長),起義后,任山西軍政府第四標統兼北路軍總司令,攻取代州、雁門關之後隨閻錫山北上包頭。1913年,任山西都督府參謀長兼教導團團長。1914年任第十二混成旅少將旅長。1915年病逝於太原,葬於原籍,時年33歲。

生平事迹


張瑜,字玉堂,乳名佛來,南茹村人。其父早逝,母郭氏精女工,善刺繡,靠為人佣度日,家境貧困。有一年過春節,以黃黍面蒸饃供神,藍慰玉堂兄弟說: “劇人家迎神供銀桃,我家供金桃”,其茹苦含辛,樂而忘憂之情可見。張瑜母教子甚嚴。瑜幼時,其母教訓他說: “你年紀小,不能幫助哥哥維持生計,宜好好讀書,將來福國利民,振興家業,我雖寡居,不枉此一生。”張瑜稍長,即堅請外J出,后至太原,寓族叔張新圖小店中。是時,閻錫山以其父閻長春生意虧賠來太原避債,與陝西人黃國梁因住張氏小店。三人邂逅,情好日篤,結為金蘭。以後,三人同入武備學堂。
1904年,清政府選派青年學生赴國外留學,閻、張、黃一同考取,七月赴日留學,入振武學校學習,藍經常參加“留日同學會”活動。孫中山成立中華革命同盟會後,張由谷思慎介紹參加同盟會,藍入“鐵血丈夫團”。張瑜因學習勤奮,性情誠實,受孫中山先生器重。孫中山先生曾與他談話說: “華北革命之成敗,唯爾負之”。
1909年,閻錫山、張瑜等回國。閻錫山與黃國梁因善交際,被提升為85標和86標標統。張瑜任86標二營管帶,積極從事革命活動。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后,太原積極響應,張瑜率隊攻進越撫衙門。當時太原社會秩序混亂,張瑜任敢死隊長,到處憝視。太原起義成功后,成立了山西軍政府,張瑜任北路軍司令,兼第四標標統,率部隊驅走駐守代州的清軍首領王國士,攻下代州。忻代寧公團北上代州后,續桐溪同張瑜商定三路進兵大同,中路由張瑜進攻雁門關。在張瑜繼續進攻雁門關的時候,續桐溪乘敵不意,突擊茹越口,急率大軍,攻下大同。張后以功任12混成旅旅長,為閻錫山所器重。後日本人要與張賽跑決賽。張瑜精馬術,善長跑,決心勝過日本人,為國增光。因張早患肺病,后離職住在太原壩陵橋閻錫山的東花園內養病.亦無起色,終於病逝,終年34歲。

另一版本


據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 《五台縣誌》記載,五台南茹村人張瑜(1883-1914),自幼家貧,年稍長即參加背炭賣炭等勞動。後來到太原尋找生活出路,在本家叔父的小店中結識了閻錫山和黃國睴,三人意氣相投,遂結為金蘭。1908年三人同入太原武備學堂。1904年一道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1905年加入同盟會,並加入鐵血丈夫團。1909年回國后不久,閻、黃分別提升為清軍標統,張任管帶。1911年參加光復太原的起義時,張任敢死隊隊長。起義成功后改任北路軍總司令兼第四標標統,率部攻打代州,驅走駐守代州的清軍。1913年調任督軍府參謀長。1914年繼任12混成旅旅長。因參加賽馬而暴病逝世,年僅31歲。念張瑜戰功卓著,閻錫山派員送其靈柩回鄉,召開了隆重的追悼會。墓地建於南茹村南山腳下,立石碑一座,上刻“山西陸軍少將張瑜字玉堂府君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