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民歌

五河民歌

五河民歌是流傳於安徽省五河縣及周邊地區的一種傳統民歌形式。有勞動號子、秧歌(田歌)和小調三大類,其中以小調類的民歌最多,也最具有特色。五河民歌的表現以演唱和白口為主,兼有獨唱、對唱、說唱、小演唱等表演方式,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淮河流域傳統民間音樂文化典型代表之一。對於豐富和完善中國民歌寶庫和中國音樂史的研究都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9年11月,五河民歌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歷史沿革


圖2 五河民歌手民間街頭表演
圖2 五河民歌手民間街頭表演
五河民歌的歷史記載最早見於1458年(明天順二年)所修縣誌。《五河縣誌·風俗》記載:“除夕前二三日小兒打腰鼓唱山歌來往各村謂之迎年……”;“民間插柳於門斷葷腥茹素小兒作泥龍舁之作商羊舞而歌於村市……”;“三月建辰……清明民間祭祀掃墓官祭歷壇請城隍出巡百戲競作舉國若狂歌舞燈采三日而畢”五河民歌不僅志有所述,在治域美景中也打上了民歌的烙印。《五河縣誌·古迹》記載了歷史上精典的五河八景:“……南浦漁歌北原牧唱……東溝魚唱西壩農歌”。因此,五河民歌在明代從題材、體裁、內容和形式上都已經具有了豐富的內涵,專門的祭祀歌已經存在,民間的兒歌、山歌遍及村市。
“五河民歌”的命名和提法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20世紀50年代初,以《摘石榴》參加華東地區會演獲獎的影響而得名。

流傳地區


五河民歌集中分佈在安徽省五河、鳳陽,蚌埠及周邊地區。
五河民歌發源於五河縣小溪鎮,小溪鎮原屬鳳陽縣,故鳳陽縣也盛行五河民歌,由於五河自古水路通暢,南北文化交流的頻繁,流行區域也在不斷地擴展和延伸,五河民歌在淮河中、下游兩省十幾個縣、市廣泛流傳,遠及山東省部分縣、市。

風格特點


調式特點

圖3 五河縣兒童表演五河民歌
圖3 五河縣兒童表演五河民歌
五河地處淮北、淮南、蘇北交界之處,其語言、文化等方面,既受到 中原文化的影響,也受到吳文化和楚文化的影響。傳統民歌同樣也是在這樣特定的環境下產生髮展起來的。在五河民歌中,很多反應男女愛情的小調,其節奏平穩,小波浪式的旋律線條,短短的拖腔,形成了抒情性很強的曲調。但因其地處淮北邊緣,旋律中又包含著淮北那種侉腔侉調的原素。七度音程的大跳、在《送郎》、《長談》、《十二月調情》等很多小調中,不時的出現,因而形成了五河民歌在旋律上柔中有剛,剛柔兼濟的獨特風格。
在調式上,五河民歌多為徵調式。如:《摘石榴》、《四季探妹》、《五更疼郎》等。但其中不少小調的調式,在旋律進行中相互交替。如:《四季頌淮北》開始是宮調式,後來轉入徵調式,但最後一句結束在羽音上,給人一種突如其來的新鮮感。使人覺得意猶未盡、意味深長。這種豐富的調式色彩,在五河民歌中也形成了其獨特風格。
五河民歌中,很多音樂主題,從節奏上、旋律線條上看都有著共同特點,如:《摘石榴》、《四季頌淮北》、《打菜苔》等。但由於用不同的手法表現和產生出來的旋律,使各自又獨具特色,分別有著不同的風味。這些歌曲應該視為地地道道的五河當地民歌。也有一些民歌是從外地流傳而來,如《八段景》、《虞美人》等。這些歌曲經過長期在五河地區流傳、演唱,已經改變了原來的面目,注入了當地的一些音平特色,被異化為具有五河特色的民歌。

伴奏形式

五河民歌演唱原以清唱為主,以後逐漸發展成為有伴奏的演唱,其相關器具可分為拉彈、吹奏、打擊3類。
1、拉彈類,主要是二胡,二胡多用蛇皮、黑魚皮自製而成,俗稱二蒙子(土語),個別也有使用自製的柳琴為伴奏工具。
2、吹奏類,主要是嗩吶、笛子、笙。
3、打擊類,主要以自制的梆子,簡單的就以木棒、碟子代替。

主要價值


五河民歌有《摘石榴》、《打菜苔》等久唱不衰的代表作,在長期傳承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代表性藝人。作為淮河中下游地區民間音樂文化的傑出代表,五河民歌具有重要的地域文化和民間藝術研究價值。

代表作品


小調:《摘石榴》、《打菜苔》、《四季頌淮北》、《五河五條河》、《五隻小船》、《姐在塘崖洗白衣》、《花贊》、《虞美人》、《探妹妹》。
號子:《淮河大堤長又長》、《金山銀山收到家》、《起秧號子》、《牛號子》。
秧歌:《大米好吃要把秧栽》、《豐收年唱豐收歌》、《如今農村新事多》。

遺產保護


2006年被省政府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活動

為保護五河民歌文化遺產,五河縣多次組織民歌手參加中國南北民歌擂台賽、中國原生民歌大賽、安徽省首屆農民歌會以及周邊省市的邀請演出。五河縣民歌專家還做客央視接受專訪,《摘石榴》當場收錄進《中國民歌博物館》。五河民歌兩次應邀走進央視,現場演唱《摘石榴》、《打菜苔》、《五隻小船》、《八段錦》、《大米好吃要把秧栽》等曲目。央視音樂頻道《民歌·中國》欄目三次到五河縣採風,製作的五個專題片二十多次播放,使得五河民歌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為了完善傳承體系,五河縣撥出專門經費對五河民歌老藝人、傳承人進行保護、培養,實施五河民歌“一十百千工程”,即有一個全國知名歌手,十個優秀民歌傳承人,100個五河民歌業餘演出隊伍,1000個業餘民歌手。在每年一屆的五河民歌歌會、五河春節聯歡晚會、廣場文化藝術節、清明傳統廟會上,為縣內的民歌藝人提供展示的舞台。五河民歌還走進小學生課堂,在縣實驗小學、五河三小建立民歌小歌手培育基地。

非遺信息

遺產級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文號:國發〔2008〕19號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民間音樂)
批准序號:575
項目名稱:五河民歌
申報單位:安徽省五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