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村

北京市昌平區流村鎮轄村

北流村地處太行山脈西段,位於昌平區城西20公里處,是流村鎮政府所在地。全村村域面積4.83平方公里,約佔全鎮總面積的1.88%。

全村擁有耕地面積3375畝,人均耕地2.31畝,另有荒山荒地23271畝。集體果園面積950畝,是我村主導產業,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全村共有507戶,1736人(其中農業人口1268人、非農業人口362人、外來人口106人)。. .

歷史沿革


成村於明朝年間,新中國成立前,該村歸羊坊六區管轄,新中國成立后劃歸昌平縣,為流村鄉轄村。1997年合鄉並鎮后劃歸流村鎮

自然環境


地處太行山脈西段,三面環山,天高氣爽,空氣新鮮。村東有科技園區,樓房林立,宏偉壯觀;南有南流村的綠化美化風景區;西有西峰山村的小棗基地;北有亞都科技園;望東北,離村一公里處是村千畝果園,花果飄香,誘人眼帘;往西北,柏油路直通白羊溝風景區,溝內有王家園水庫,溝外有天然池,水順渠而下漫透著村千畝良田,土地滋潤禾苗壯,綠色的田野,樹木叢林,果實襯托著高大的建築,有山有水,身處其境,心曠神怡。

文物古迹


村西有一座寺廟,興建於明朝,曾於清朝年間修繕一次,新中國成立后,村小學校設在此地。村中心有一口古井,深25丈,村民自發挖掘而成,井台上一顆500多年的老槐樹,奇形古貌,枝繁葉茂,為國家一級保護樹木。

經濟發展


水利工程造就良田,退耕還林使農業更興。黨的富民政策接連實施,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優勢產業是發展林果業,有集體管理1000畝市級標準化果園一處,完成了無公害認證、標準化認證和有機果品認證。並建有果園服務中心12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百人大、中、小會議及餐飲,佔地6畝並有發展空間。此園環境優美,空氣、水源無污染等。藉助地理優勢,大力發展林果業,逐步向二、三產業發展,將果園建設成為集旅遊、觀光、採摘、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生態農業園。從而解決農民就業,使農民增收。同時以建設社會主義新型農村為契機,逐步完善村內基礎設施建設。

村政建設


近年來,村裡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村內街道、大小衚衕、環村公路實現道路硬化100%,加強環境綜合整治,並在道路兩旁進行綠化、美化和安裝路燈;全村吃上了自來水,保證24小時正常用水、用電。建公共廁所,幫助農戶進行旱廁改造、興建省柴灶、吊炕等。
全村老人,男60周歲、女55周歲以上人員,每人每年發放生活補貼金600元,軍烈屬、老黨員、困難戶每年享有生活補助,全村農戶每人每年享有土地確權款,村集體為全村農業人員辦理大病統籌醫療保險,減輕了村民醫療費用負擔。加快公益事業發展,建立了圖書、學習、會議等綜合性文化活動室和村級衛生室。大多數村民已安裝了有線電視、電話等通訊設施,街道上有清潔車及時地將垃圾清理乾淨,保證了村容村貌的整潔。村內有兩處健身園,內有各種各樣的健身器械,還有籃球、乒乓球等體育設施。古井往南是一片開闊地,南邊有座南向北的大戲台,戲台前的場地上是村集貿市場,小百貨、小五金、水果、蔬菜、副食等應有盡有,方便了村民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遇節假日此處是宣傳、跳舞、扭秧歌的活動場所,也是村電影場,春節期間更是大型文藝演出、慶佳節的娛樂中心。
村北環島公園有樹、花、草;有體育設施、健身器材;是跳舞、秧歌、休閑、散步、遊玩等綜合性的活動場所。晚間燈火輝煌,是茶餘飯後散散心的好去處;是晨練抒情,生活渴望的理想所在。早間紅日初升,車水馬龍,鳥語花香,社會和諧,催人神往。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改變了農民傳統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村民整體素質,全村形成了和諧穩定的村風。

村史榮譽


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孫殿選,現任村黨支部書記孫寶芹。全村共有黨員83名,孫寶芹擔任黨支部書記已有11年,曾榮獲全國婦聯“女能手”、北京市“三八”紅旗手、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1996年以來,連續多年被市、區級評為先進黨支部、先進村委會、“首都文明村”、五好村、衛生村等66次(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