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流村

北京市昌平區流村鎮轄村

南流村隸屬北京昌平區流村鎮,地處太行山脈西段,位於昌平區西南20公里處,距流村鎮政府2公里,村域面積19483.5畝,耕地面積3452.67畝,另有山場9300餘畝。昌平公交69路直達;357路、11路在北流村環島處設有站點,距南流村1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627戶人家,人口1503人,其中農業人口1198人,非農業人口305人,共有勞動力675人,姓氏以陳、張、蘇、李、周等為主,均為漢族。

歷史沿革


南流村
南流村
成村於明朝末年,新中國成立前,歸陽坊六區管轄,新 中國成立后劃歸昌平縣,為流村鄉轄村。1997年合鄉並鎮后劃歸流村鎮

自然環境


地處太行山脈西段,三面環山,天高氣爽,空氣新鮮。東與上店村相鄰,西與西峰山村和漆園村相鄰,北與北流村相鄰,南面是萬畝山場的龍山公園(待開發)。園區內散生仁用杏、山杏、海棠、柿子、花椒等樹種。坡地中上部植被茂密,有成片的天然次生林、人工林(以松柏居多),自然生的桑樹、核桃樹、山杏、山桃山榆酸棗等樹種,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近幾年退耕還林使村內綠化面積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加,綠化覆蓋面積達到95%以上。

文物古迹


六十年代以前村有東西南北中五座廟宇,文革期間四座被拆毀,只剩南面一座。據載興建於明朝,曾於清朝年間修繕一次,新中國成立后,村小學校就設在此地。廟前曾有古槐樹七棵,現只剩三棵。

經濟發展


水利工程造就良田,退耕還林使農業更興。黨的富民政策接連實施,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優勢產業是發展林果業,有集體管理500畝市級標準化果園一處,完成了無公害認證。此園環境優美,空氣、水源無污染等。藉助地理優勢,大力發展林果業,逐步向二、三產業發展,將果園建設成為集旅遊、觀光、採摘、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生態農業園。從而解決農民就業,使農民增收。同時以建設社會主義新型農村為契機,逐步完善村內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本村經濟,提高村民收入水平。截止到2006年底,全村總收入達1145萬元,人均收入4575元。

村政建設


近年來,村內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村內街道、大小衚衕、環村公路實現道路硬化100%,加強環境綜合整治,並在道路兩旁進行綠化、美化和安裝太陽能路燈;更新改造村內水管道,全村吃上了自來水,保證24小時正常用水、用電。建公共廁所100平米,幫助農戶進行旱廁改造、興建省柴灶、吊炕等。
全村老人,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年發放生活補貼金100元,軍烈屬、老黨員、困難戶每年享有生活補助,村集體為全村農業人員辦理大病統籌醫療保險分別給予不同的補貼,減輕了村民醫療費用負擔。加快公益事業發展,建立了圖書、學習、會議等中老年文化活動室和村級衛生室。大多數村民已安裝了有線電視、電話等通訊設施,街道上有清潔車及時地將垃圾清理乾淨,村內大、小街道有專人打掃,保證了村容村貌的整潔。村內有兩處健身園,內有各種各樣的健身器械,還有籃球、乒乓球等體育設施。村委會往南是一片開闊地,場地上是日常該村的集貿市場,小百貨、小五金、水果、蔬菜、副食品等應有盡有,方便了村民日常所需要的生活用品。遇節假日此處是宣傳、跳舞、扭秧歌的活動場所,也是村電影場,春節期間更是大型文藝演出、慶佳節的娛樂中心。
村南中心健身園,有體育設施、健身器材;是跳舞、秧歌、休閑、散步、遊玩等綜合性的活動場所。晚間燈火輝煌,是茶餘飯後散散心的好去處;是晨練抒情、生活渴望的理想所在。早間紅日初升,鳥語花香,社會和諧,催人神往。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改變了農民傳統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村民整體素質,全村形成了和諧穩定的村風。

村史榮譽


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張一芝。現任村黨支部書記張進海。全村共有黨員61名。 2004年以來,連續幾年被市、區級評為先進黨支部、先進村委會、“首都文明村”、五好村、衛生村等66次(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