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園
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園
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園坐落在河北省故城縣建國鎮霍庄村,是為紀念1942年4月29日冀南黨政軍民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突圍戰中死難的烈士們修建的,是河北省第一批命名的省級國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園
1942年4月29日,侵華日軍駐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親臨德州,指揮3萬多日偽軍對冀南抗日根據地進行了空前規模的大掃蕩,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四·二九”鐵壁合圍大慘案。這次合圍,敵人搞了兩個圈,一是合圍邢濟路南的臨西、邱縣、威縣一帶,重點合圍四分區和新四旅。另一個合圍圈在武城以北棗強一帶,主要合圍冀南軍區、黨委、行署、七旅及六分區黨政機關、部隊。處在包圍圈內的冀南區機關、部隊以及學校等,逐步向十二里庄、王窪、郭庄靠攏集中。敵人的包圍圈也隨之縮小,火力越來越猛,逐步對我形成層層包圍。形勢越來越嚴峻,部隊首長立即決定率軍區機關部隊掩護區黨委、行署領導和被圍困的同志一起,採取寬大正面多層次的大突圍。戰鬥持續到下午兩點,天氣突變,狂風驟起,塵沙飛揚,天昏地暗,日軍的飛機失去了作用,炮火也沒有先前那麼猛烈,給突圍帶來了有利條件。騎兵團在團長曾玉良、政委況玉強率領下像離弦的箭一樣,向敵人猛烈衝擊。騎兵團突到武城大辛庄時,敵人在右側用猛烈的火力封鎖了前進的道路。他們下了戰馬,徒步接近敵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上去,砍倒敵人的機槍射手,衝過大辛庄,終於將阻我之敵打跑,沖開了一條一二千米寬的缺口,大隊人馬緊跟著衝過去,突破了敵人第一層包圍圈。隨後又遇敵人第二層包圍圈。敵人的一個騎兵部隊迎面攔截,騎兵團同志機智靈活,將馬隱蔽在溝里,調集了十二挺機關槍,將沖在前面的敵人打得人仰馬翻,後邊的敵人驚慌失措,調轉馬頭四散退去,部隊又乘機衝出了敵人的第二層包圍圈。但一部分非戰鬥部隊及地方機關人員,因缺乏戰鬥經驗,多次突圍未成被敵人衝散。下午五點,天氣好轉,敵人彙集到霍庄,喪心病狂地對沒有突出重圍的冀南軍區文工團的文藝工作者、冀南行署財政幹校的學生及後勤人員400餘人進行了大屠殺,殺害我幹部、戰士、群眾510人,造成“四。二九”霍庄慘案。
冀南 "四·二九"烈士陵園1999年被定為衡水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9月被省政府、省軍區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冀南 "四、二九"烈士陵園建成以來就一直成為衡水市以及周邊省市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教育和激勵了幾代人的成長。每逢重大節日都大批黨員幹部、民兵預備役人員、青少年學生來此緬懷先烈接受教育,面對烈士墓莊嚴地進行入黨、入團、入隊宣誓。每年的四月二十九日這一天,故城縣以及周邊市縣都要在此舉辦大規模的紀念活動,參加紀念活動的幹部群眾達幾千人。當年參加過此次戰鬥的部分老領導老戰士也經常攜子女來此憑弔戰友和烈士。每年來此接受教育的幹部群眾上萬人次,極大地激發了受教育者的愛國熱情,同時也激勵了大家為中華民族的振興,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的幹勁。為增強教育效果,陵園不斷加大教育設施的投入,目前陵園配備了影視、錄放等設備,擴建了展室,生動充分地展示了"四·二九"戰鬥的經過和我冀南軍民浴血奮戰的豐功偉績。陵園編配專兼職解說員5人,具備接待大型參觀團體和舉行大型教育活動得的能力。
河北省故城縣建國鎮霍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