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性梗死
貧血性梗死
器官或局部組織由於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導致缺氧而發生的壞死,稱為梗死(infarction)。當梗死灶形成時,病灶邊緣側支血管內血液進入壞死組織較少,梗死灶呈灰白色,故稱為貧血性梗死(anemic infarcts),又稱為白色梗死(white infarcts)。
根據梗死灶內含血量的多少,將梗死分為貧血性梗死與出血性梗死兩種類型。
發生於組織結構較緻密側支循環不充分的實質器官,如脾、腎、心肌和腦組織。當梗死灶形成時,病灶邊緣側支血管內血液進入壞死組織較少,梗死灶呈灰白色,故稱為貧血性梗死(又稱為白色梗死)。
發生於脾、腎梗死灶呈錐形,尖端向血管阻塞的部位,底部靠臟器表面,漿膜面常有少量纖維素性滲出物被覆。心肌梗死灶呈不規則地圖狀。梗死的早期,梗死灶與正常組織交界處因炎症反應常見一充血出血帶,數日後因紅細胞被巨噬細胞吞噬後轉變為含鐵血黃素而變成黃褐色。晚期病灶表面下陷,質地變堅實,黃褐色出血帶消失,由肉芽組織和疤痕組織取代。鏡下呈缺血性凝固性壞死改變,早期梗死灶內尚可見核固縮、核碎裂和核溶解等改變,細胞漿呈均勻一致的紅色,組織結構輪廓保存(如腎梗死)。晚期病灶呈紅染的均質性結構,邊緣有肉芽組織和疤痕組織形成。此外,腦梗死一般為貧血性梗死,壞死組織常變軟液化,無結構。
梗死早期,梗死灶與正常組織交界處因炎症反應常見一暗紅色充血帶,數日後因紅細胞被巨噬細胞吞噬後轉變為含鐵血黃素而變成黃褐色;晚期病灶表面下陷,質地變堅,黃褐色出血帶消失,由肉芽組織和瘢痕組織取代。
常見於肺、腸等具有雙重血液循環,組織結構疏鬆伴嚴重淤血的情況下,因梗死灶內有大量的出血,故稱為出血性梗死,又稱為紅色梗死(red infar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