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堰古梯田

國家4A級旅遊景區

鳳堰古梯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4A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中國最美田園。景區位於漢陰縣漩渦鎮,屬於灌區型水利風景區,連片共1.2萬餘畝,距今逾250年,景區面積38.78平方公里,是目前秦巴山區考古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

2010年鳳堰古梯田被評為“陝西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2013年被省水利廳命名為省級水利風景區,2014年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美麗田園”,林業部將其納入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現已建成全國首個移民生態博物館。2020年,漢陰縣漩渦鎮鳳堰古梯田被正式認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歷史沿革


鳳堰古梯田景區位於漢陰縣漩渦鎮,屬於灌區型水利風景區,連片共1.2萬餘畝,距今逾250年,景區面積38.78平方公里,是目前秦巴山區考古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2010年鳳堰古梯田被評為“陝西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2013年被省水利廳命名為省級水利風景區,2014年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美麗田園”。
景區包括包括鳳江梯田和堰坪梯田,位於陝西漢陰縣漩渦鎮黃龍、堰坪和茨溝村,距縣城35公里,梯田依山傍水分佈在海拔500-650米之間,連片共1.2萬餘畝;梯田級數均在300級左右,梯級層高0.3-1米,級寬3-15米,最長達600餘米。梯田依靠黃龍、茨溝、冷水和龍王4條溝的溪水自流灌溉,潺潺流水四季不絕。2010年,鳳堰古梯田被評為陝西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
該景區是我國北方第一個以自然山水為背景,以古梯田為展品,以民風民俗為陪襯,保護和展示傳統農耕文明生產方式的開放式景區。景區的成功創建,對保護文化遺產和水利風景資源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推進民生水利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實現人水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建築特色


鳳堰古梯田
鳳堰古梯田
鳳堰古梯田位於陝西省安康市漢陰縣漩渦鎮黃龍村、堰坪村、茨溝村,始建於清代,集“山、水、田、屋、寨、村、廟、農”為一體,融“渾厚、雅緻、奇趣、清新、壯美”在一身,2010年被陝西省文物局列為陝西省文物考察十大重大發現之一。這裡生態環境優美、梯田密集,形態原始、阡陌縱橫,線條流暢,山高水長,板屋交錯,充分展示出梯田的自然美、古樸美、形體美、文化美。鳳堰古梯田所在區域水源豐富,空氣濕潤,隨著四季氣候的變化溝谷的雲霧漂浮不定,霧氣蒸騰,形成浩瀚的雲海,時隱時現,將山谷和梯田裝扮得含蓄生動,婀娜多姿,置身其中如臨人間仙境。鳳堰古梯田得天獨厚的地形地貌,是人戰勝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結晶、是農耕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成果,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黃龍洞河民風、民俗與大自然的和諧一體的山地文化體系,在維護梯田原始風貌和人文景觀的基礎上,下階段景區將著力打造梯田景觀旅遊觀光線、建設山地遊覽觀光區、梯田景觀觀光區、客居文化體驗區、梯田小鎮度假區、形成鳳凰雲海、雙龍戲水、鳳江日出、堰坪落日、鳳江茶園、群英晨曦、漩渦風情、花屋情緣、石寨遺風、鳳飲東河等“一線四區十點”特色旅遊景區,使這裡成為休閑養生、攝影、繪畫及文藝創作聖地,春觀油菜花開,夏享耕作插秧,秋品金色稻浪,冬會遍山麥綠的人間福地。

主要景觀


鳳堰生態移民博物館
陝西漢陰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以移民農耕文化為主題,以自然山水為背景,以古梯田為展品,以民風民俗為輔助,保護和展示原生態生產生活方式和旅遊的開放式生態博物館。鳳堰古梯田位於漢陰縣漩渦鎮黃龍村、堰坪村、茨溝村,距縣城35公里。據考證,鳳堰古梯田是由清代湖南長沙府善化縣吳氏家族移居當地后所建,始於清朝乾隆年間,於咸同時期大規模建設,至今已有250多年的歷史,它集“山、水、田、屋、寨、村、廟、農”為一體,融“渾厚、雅緻、奇趣、清新、壯美”在一身,是人與自然的偉大傑作。200多年來,鳳堰古梯田至今持續使用和發展著,作為農耕文化的“活化石”、民族智慧的結晶、人與自然和諧的典範、山地農業技術知識體系的集成、農業生物的“基因庫”和獨具特色的自然與文化景觀,鳳堰古梯田是一類典型的、具有重要意義的農業文化遺產。
鳳堰古梯田包括鳳江梯田和堰坪梯田,分佈在海拔在500至650米之間,連片共1.2萬餘畝。所有的梯田都修築在山坡上,梯田級數均在200級左右,梯級層高0.3—1米不等,每級寬3至15米,最長處達600餘米。梯田灌溉系統完備,依靠黃龍溝、茨溝、冷水溝、龍王溝4條溪水自流灌溉,潺潺流水,四季不絕。2010年,鳳堰古梯田被評為“陝西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
鳳堰古梯田位於南北文化的交匯地,是中國移民文化與農耕文化相融合的產物,是山地農業技術知識體系的集成、是中國農耕文化的“活化石”、人與自然和諧的典範、農業生物的“基因庫”和獨具特色的自然與文化景觀,是中國西北地區最具重要意義的農業文化遺產之一。
馮家堡子遺址
馮家堡子遺址
馮家堡子遺址
位於漢陰縣漩渦鎮東河村,面積為3000平方米。系清代馮氏家族修建居住兼防禦性設施,堡子平面近正方形,原由城牆和住所兩部分組成,城堡設四個門,堡內房屋近百餘間。堡子內建築沿東西軸線依次展開,主體建築面闊五間,土木結構,梁搭牆及抬梁穿斗構架,懸山頂,合瓦覆頂。該寨堡為研究秦巴山地民居選址,建築風格及民間防禦工事等提供了新的資料。
太平堡寨址
位於漢陰縣漩渦鎮堰坪村北的山頂之上、依山勢而建,北為懸崖,崖下為龍王溝,東為寨子埡,西、南為陡坡。寨址呈不規則的圓形,內部地勢平緩,南門高2.2米,寬1.5米,門洞坍塌,門框及兩側石柱刻有“太平堡”和“大清嘉慶五年歲次庚申”等字樣。寨址中心立有圓首石碑一通,首寬於身,額題“太平堡”,同治元年款,記重修太平堡事宜。對研究清代中後期白蓮教及太平天國起義在當地的活動具有非常重要價值。
茨溝吳家民居
茨溝吳家民居
茨溝吳家民居
位於漢陰縣漩渦鎮茨溝村,清代中晚期建築風格,該民居坐東向西,呈對稱兩進式院落,疊瓦壓脊,合瓦覆頂,前後檐均有勾頭滴水,正房為梁搭牆結構,11架檁。廳房為抬梁式梁架結構,廳房和廂房有木板迴廊。整座建築除正房外均為青磚砌牆,正房為土坯牆。對研究漢陰地區建築選址、風格、雕刻藝術都有一定的參考。
花屋,吳氏遷徙陝西后寫下的一頁輝煌的篇章。清乾隆二十一(丙)年,吳氏又一個大家族遷徙陝南堰坪,開荒修田,經商辦學,發展飛猛,遷陝始祖萬祿公多善行。邑侯贈匾額曰:一鄉善士。嘉慶初計御賊事,昌修寨堡,賞賜六品軍功。例授伍德騎尉,誥封奉直大夫。到了嘉慶、咸豐、同治年間,吾族季倫公,已食課粗千餘石,在漩渦開辦“鼎興久”商號,下設鼎興堂百雜貨商行。鼎興堂藥行,鼎興堂山貨行,客貨船舶四五隻,下鄂入川,一片繁榮景象。(在興辦“鼎興久”的同時,吳氏家族開辦了“大興永”、“四方興”、義興祥“等商號)咸豐元年季倫公請來一王姓建築師,包其修建花屋,僱用川工名將,精選地道木材、精雕細琢,鼓凳石門選材紫陽、武漢等地,船載而入,石條開鑿於花屋西北邊,燒磚瓦於花屋東北河邊,以陰陽、選地方、左青龍、右白虎,配合得體,山環水抱,不足二年,花屋落成,氣勢雄偉,扮鱉坐脊,雕樑畫棟,明窗淨幾,粉牆畫壁,步入室內噹噹做響,鳥語花草,四季芬芳。
堰坪梯田
修建於漩渦鎮東北約18公里的鳳江兩岸山坡上,西至黃龍村通村公路第三個盤道、東接擂鼓台西麓、北近黃龍溝堖,梯田沿鳳江兩岸向東、西、北三面逐次升高成水平梯地,大約300餘層,每層高約0.8——1米,寬3——10米不等。梯田引黃龍溝水從上至下自流灌溉。梯田大約修建於清代咸豐、同治時期,至民國曆有增修。該梯田及周邊的清代遺存對研究湖廣移民及秦巴山地開發歷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鳳江梯田
修建於漩渦鎮東北約18公里的鳳江兩岸山坡上,西至黃龍村通村公路第三個盤道、東接擂鼓台西麓、北近黃龍溝堖,梯田沿鳳江兩岸向東、西、北三面逐次升高成水平梯地,大約300餘層,每層高約0.8——1米,寬3——10米不等。梯田引黃龍溝水從上至下自流灌溉。梯田大約修建於清代咸豐、同治時期,至民國曆有增修。該梯田及周邊的清代遺存對研究湖廣移民及秦巴山地開發歷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黃龍廟
黃龍廟位於黃龍村六組,黃龍梯田中心位置,魔芋包的西面,距田梁路1公里,有機耕路與田梁路相連。廟宇座西南朝東北,呈三合院式結構。其中,正殿5間,兩邊各有廂房3間,中居天井。正殿供有黃龍老真人塑像,真人兩側各有站獎1名。
相傳,很早以前,一農戶在位於黃龍廟附近的農田裡整理田地,突然間,天空暴雨瓢潑,農田裡大水不斷,波浪翻滾。農戶深感不解,細細觀察,才發現位於農田山坡下的河溝里有一黃、一黑兩條大蛇正在打鬥,眼看黃蛇只有招架之功並無還手之力,而黑蛇漸漸佔了上風。於是,出手將犁趴向黑蛇砸去,受到傷害的黑蛇那能再斗得過黃蛇,一溜煙逃得無影無蹤。
漩渦小戲
賴家灣古村落
賴家灣古村落
漩渦彩龍船,又名“漩渦旱船”,長期以來一直是陝南地區以及漢江沿岸影響力較大的民間舞蹈。因其獨特的地方文化、特殊的表演形式、濃厚的地域風情而馳名。
表演中舞“彩龍船”,唱“花鼓子”和民歌小調。表演情節,主要反映漢江行船的各種動作。縴夫頭領肩挎褡褳布袋,手持篾片狀(形似船篙),船前左右各二人背負索繩作拉船狀,周邊呈兩行數名男女持彩燈而立。在節奏不斷變化的鑼鼓點的伴奏中,穿街過巷,時而表演逆水行舟,時而表演順水而流,時而水流湍急,時而船陷淺沙,波濤顛簸,傾倒歪斜,動作優美,生動活潑。
賴家灣古村落
鳳堰古梯田
鳳堰古梯田
據《義寧州賴氏族譜》稱:賴光孫賴遇,晉時任中順〈憲〉大夫,正式奏請松陽之居〈為郡〉,晉帝准奏,御筆親書“松陽郡”三字,由是遂有“松陽堂”賴氏傳世。至唐僖宗乾符〈高宗乾封〉二十九年,賴光後裔賴標官任值殿將軍,其家自松陽〈寧都〉徙至汀州古路上杭之古田。賴標是福建賴姓的始祖。此後,又歷十代〈應該不止十代〉至賴天錫。備註:〈〉內容賴奕永更正。
遷陝賴氏是汀州古路上杭古田賴氏第十代祖賴天錫的支脈。乾隆中葉,賴天錫第五代孫賴天元、太元、高元、祿元、升元、福元、壽元、及聰順諸公由福建遷徙至陝西省興安府,布居在安康縣恆口、紫陽縣松河流域等地。賴氏初到陝南八人,有七人都居住在紫陽縣松河流域的張家樓,張家樓旁有一小河,蓋因賴氏元派七弟兄在此居住,而得名“七元河”沿襲至今。后因人口繁衍,加之元派兄弟貿易於安康、漢陰各處,遂析居安康、漢陰及紫陽任河等地。唯賴連元在張家樓下築室而居,繁衍生息。
賴連元生子云翔,雲翔娶劉、池、溫三氏,共生子七人:長立賢、次立訓、三立韜、四立章、五立璽,此皆劉、溫二氏所出,溫氏所生二子一喪,一後事不詳。故七元河賴氏後裔號稱五大房。自賴連元以下至今,五大房已繁衍九代人,計三百餘口人,除布居在始居地松河流域的紅房子、鹽店村等地外,其餘子孫多有另置產業,先後分居到漢陰、紫陽兩縣的磨壩、鳳江堰河、廟溝、北溝、汪家溝、余家溝、倉房等地。
上杭賴氏遷陝八兄弟,除賴連元定居松河流域的東七元河賴家院子外,其他七兄弟后因輾轉遷徙,多與老莊賴家院子失去聯繫,故情況不明。唯賴祿元一支就居於安康縣恆口鎮窯溝口,後裔繁衍亦數百人之眾。二百餘年來,福建上杭賴氏家族經過辛勤開闢,世代繁衍,已成為當地大家族,其人才濟濟,名士輩出。尤值得一提的是光緒間曾參加公車上書的舉人賴清鍵。他給賴氏家族發展史上寫下了最為輝煌的一筆。
賴清鍵,又名賴秦雄、霞舉、曉城,號銑州,亦號仙竹,道光二十六年(1846)出生於紫陽松河賴家院子,系松陽郡賴氏遷閩始祖賴標公的第十八代孫,福建上杭賴氏支祖賴天錫的第八代孫,上杭賴氏遷陝之第四代傳人。其曾祖賴連元,祖賴雲翔、父賴立章。賴清鍵排行第三,後過繼給三房賴立韜為嗣。同治十二年(1873)拔貢,光緒二年(1876)中舉,時年三十歲,為陝省第九名,光緒九年(1883)京試進士,時年三十七歲,授工部主事虞衡司行走花翎員外郎,後任製造庫郎中,調任廣東肇慶府知府加鹽運使銜。
賴清鍵參加京試會試考卷的三篇論文和一首五言八韻詩被收入《欽命四書詩題》中。其一:《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批曰“氣清筆健,理足神完,純以精意結構,掃卻祭禮一切套語,中邊俱徹,虛實兼到,揣摩純熟之作。”其二:《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批曰:“刻摯之思,以清華之筆出之,字字熨貼,語語堅卓,理題得此,塵障一空,是文品之最高者也。”其三:《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批曰:“吹古成腴,使才得雋,不肯浪費筆墨,而仰承俯注,題分絲絲入扣,是為鄉燥手柔之候。”其四為詩作,題曰:《賦得花開鳥鳴晨,得晨字五言八韻》,批曰:“珠圓玉潤,秀語天成”。從中不難看出,賴清鍵不僅才思敏捷,才華出眾,而且頗具維新思想觀念,故對其文有“掃卻祭禮一切套語”,“理題得此,塵障一空”的評語。
光緒二十一年(1895),康有為於宣武城南之松竹庵召集在京舉人1300餘人聯合向都察院上書,請求遷都、拒和、變法、強國。時陝西省參加上書題名者55人,興安府有紫陽賴清鍵、洵陽桂嘉會(亦名桂東林)、平利胡鈞、胡永榮、洪祥麟等人參加上書。時賴清鍵已調任廣東肇慶府知府,由於廣東系維新派領袖康有為、梁啟超之故鄉,資產階級革命思想頗為普及。光緒十六年(1890),康有為開始在廣州雲衢書屋收徒講學,宣傳變法維新的思想和主張。他的弟子有梁啟超、陳千秋、徐勤、麥夢華等人。肇慶離廣州不遠,賴清鍵亦深受其感染,變法維新思想十分活躍,僅以他所職轄的肇慶府而言,參加公車上書的舉人達十人之多。賴清鍵作為陝南邊遠山區的舊知識分子,為富國強兵、振興中華所作出的義無反顧的舉動,為推動戊戌變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賴清鍵仕途的顯赫,給上杭賴氏遷陝家族創造了炫目的榮耀。光緒二年(1876)賴清鍵中舉,使賴氏家族進入了全盛時期。當年賴氏即開始大興土木,在張家樓房一帶修成了頗有氣勢的賴家莊園,門窗雕花,古色古香,屋宇相接,從茅棚子至麻柳樹連成一片,給古老的深山僻壤帶來了許多喧鬧。光緒九年賴清鍵京試進士授工部主事後,清廷御賜賴氏莊園石旗杆一副、匾額兩塊、“肅靜迴避”虎頭牌十六塊,由是賴氏聲名日盛。由於賴氏家族枝葉浩繁,派系龐雜,故其子孫後裔因居住地不一而導致派語錯雜,原福建家譜所載派語三十字未能推行,光緒二年賴清鍵修譜時新立派語五十六字也未能堅持推行,大多以福建老家所送派語二十字為準(因年代久遠,賴氏子孫散居各處,加以交流阻塞等原因,導致口頭傳導中的錯訛流傳,故紫陽、漢陰、安康三地賴氏後裔個別字派多有殊異)。
賴家灣屬於漢陰縣漩渦鎮雙河村2組(原鳳江鄉堰河村6組)賴家灣的賴姓家族最早來賴家灣定居的是朝元公,到日目前為止已經有朝、秀、陳、啟、久、景、延、真、善、昌等10代人,到目前為止有一百年多的右史.。
川竹寨風景
川竹寨
川竹寨
川竹寨風景:川竹寨是一座百年古剎,位於陝西省安康市漩渦鎮雙河村,周圍風景優美,空氣清新,廟裡香火旺盛,此神為川竹神,每縫初一、十五,全國各地的香客前來朝拜,當地人把這裡當做凈化心靈的凈地,川竹神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保佐家人萬事順心!幸福安康!當地地方官員也處處為老百姓著想,多年來一直帶領老百姓一起尋找致富秘方,如今國家對此地也加大力度開發和扶持,在不久的將來,此地將是環境優美、綠色生活、綠色食品、農家歡樂的幸福家園,雙河村的大部分居民都是移民,是一百多年前移居此地,祖籍主要是廣東、湖南等地,祖輩來到這裡勤勞修田種地,形成了“河邊梯田環繞走,山上汗地處處有”的詩情畫面,獨特的地理優勢,造就了這裡人們以山而居,以水為田,此地生活以大米為主,各種農產品為輔,特產有:富硒綠茶、傳統手工臘肉、富硒土豆、紅薯、玉米、種各豆類等產品。勤勞善良的雙河人民歡迎您來此旅遊、觀光、指導,和雙河人民共同分享綠色的、人文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農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