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排酸肉的結果 展開
- 一種肉品后成熟工藝
- 冷卻排酸肉
排酸肉
一種肉品后成熟工藝
排酸肉,又叫冷鮮肉、冷卻排酸肉,是現代肉品衛生學及營養學所提倡的一種肉品后成熟工藝。
排酸肉是活牲畜屠宰經自然冷卻至常溫后,將兩分胴體送入冷卻間,在一定的溫度、濕度和風速下將肉中的乳酸成分分解為二氧化碳、水和酒精,然後揮發掉,同時細胞內的大分子三磷酸腺苷在酶的作用下分解為鮮味物質基苷IMP(味精的主要成分),經過排酸后的肉的口感得到了極大改善,味道鮮嫩,肉的酸鹼度被改變,新陳代謝產物被最大程度地分解和排出,從而達到無害化,同時改變了肉的分子結構,有利於人體的吸收和消化。
排酸肉
排酸肉
冷鮮肉吃起來安全、衛生、味道鮮美、口感細嫩、營養價值高,這是因為冷鮮肉有其特有的成熟規律,也就是說,屠宰后的畜禽胴體肉質內部會發生一系列的理化變化,相繼出現僵直、解僵軟化的過程,結果使肉柔軟多汁,併產生特有的滋味和氣味 我們把這一系列使肉變柔軟多汁和風味提高的過程稱為肉的成熟,在工業上稱為肉的排酸,此過程通常在低溫條件下進行,也叫冷卻排酸 該過程依畜禽種類不同和溫度不同所經歷的時間也不同,普通環境下,從屠宰完到成熟好,豬肉需要3~5小時,羊肉需要5~7小時,牛肉需要10~14小時。
動物宰殺后,動物精神緊張導致體溫平均升高1℃,30℃適宜細菌生長繁殖,為避免細菌滋生,採用急冷的方式是有必要的。
肌肉組織轉化成適宜食用的肉要經歷一定的變化,包括肉的僵直、解僵和成熟等。舉個例子來說:動物死後機體內因生化作用產生乳酸,若不及時經過充分的冷卻處理,則積聚在組織中的乳酸會損害肉的品質。與凌晨宰殺、清晨上市的熱鮮肉相比,排酸肉在冷卻溫度(0℃-4℃)下放置12—24小時,使大多數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受到抑制,肉毒梭菌和金黃葡萄球菌等不再分泌毒素,肉中的酶發生作用,將部分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同時排空血液及占體重18%—20%的體液,從而減少有害物質的含量,確保了肉類的安全衛生;與冷凍肉相比,排酸肉由於經歷了較為充分的解僵過程,其肉質柔軟有彈性、好熟易爛、口感細膩、味道鮮美,且營養價值較高。
排酸過程使排酸肉具如下特點:
2.冷卻肉在冷卻環境下表面形成1層干油膜,能夠減少水分蒸發,阻止微生物侵入及在肉的表面繁殖。
排酸肉
4.更營養,口感更好,排酸過程中,核蛋白三磷酸腺苷分解最終產生磷酸和次黃嘌呤,使肉的香味增加;蛋白質中肌凝蛋白在酶的影響下產生谷氨酸,增加了肉的鮮味和營養,所以冷鮮肉營養更為豐富,肉質柔軟有彈性、好熟易爛、口感細膩、多汁味美。
5.更易切割,而且切面有特殊的芳香氣味。
從活體到餐桌,冷鮮肉大致經歷如下過程:產地檢驗合格的生豬在屠宰場屠宰,經檢疫、品質檢驗合格后, 0~4℃下冷卻排酸24~48小時。在冷卻間0~4℃下分割、包裝,然後經冷藏運輸車0~4℃下運往批發、零售點,在冷藏展櫃0~4℃展賣。最後,消費者購買后0~4℃下保存。整個冷鮮肉的生產過程始終在0~4℃,形成冷鮮肉特有的冷鏈系統,各個鏈條緊密相連不曾間斷。
以某企業生產排酸豬肉的工藝為例,其過程為生豬屠宰前在溫水中沐浴,在音樂中用高壓電將生豬擊暈,生豬在擊暈的狀態下進行宰殺,保證了產品的品質,生產線全部採用不鏽鋼材質,確保生產設備的安全、衛生要求。
第一步是真空放血,使豬血不受污染,達到食用、藥用要求。
第二步是蒸汽燙毛,避免豬體的交叉感染。
第三步是火焰燎毛技術,使肉體達到完全消毒作用。
第四步是同步檢疫工藝,豬的胴體和內臟在2條生產線上對應行走,一旦發現病變,胴體和內臟同時下線,避免病變豬肉和其內臟進入市場。
第五步是快速冷卻工藝,即冷卻排酸工藝生豬屠宰后急速 冷卻,90分鐘內使體溫由42℃降至 18~20℃,放置24小時,進行排酸處理,使胴體溫度降到4℃, pH 值由偏鹼性變為中性或微酸性,肉體內的蛋白質降解為氨基酸,使之達到肉質鮮美,水分適宜,品質上佳的要求。在冷卻溫度控制下,酶活性和大多數微生物生長受到抑制,肉中毒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不分泌毒素,避免了肉質腐敗,確保了冷卻肉的安全衛生 一般熱鮮肉的保質期只有1~2 天,而冷卻肉的保質期可達1星期以上。
第六步是冷鏈加工、冷鏈運輸、冷鏈銷售,全部過程在0~4 的可控溫度中操作,減少了細菌的污染的機會。
排酸肉
面對市場上繁多的真假冷鮮肉,需要我們掌握一些基本的生鮮知識。
排酸肉
假冷鮮肉的特點是:色澤,肉的血紅色表面缺乏光澤;味道,有腥味和草酸味;口感,肉質柴 不易爛;營養,蛋白質不易吸收;安全性,含有害物質,食用不安全。
而冷鮮肉的特點是:色澤,肉質呈鮮紅色稍暗;味道,無腥味和草酸味;口感,肉質滑嫩可口;營養,蛋白質易被人體吸收;安全性,不含有害物質,食用安全,買回家的冷鮮肉應放 0~4 ℃冷藏保存,繼續其冷鏈過程,3 天內吃完,過後就應放入冷凍室保存,以免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