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燈
犬燈
《徠犬燈》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本文選自《聊齋志異》,講述了一個可以幻化成燈的狐妖的故事。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
韓光祿大千之仆,夜宿廈間,見樓上有燈,如明星。未幾,熒熒 飄落,及地化為犬。睨之,轉舍後去。急起,潛尾之,入園中,化為女子。心知其狐,還卧故所。俄,女子自後來,仆陽寐以觀其變。女俯而撼之。仆偽作醒狀,問其為誰。女不答。仆曰:“樓上燈光,非子也耶?”女曰:“既知之,何問焉?”遂共宿止。晝別宵會,以為常。主人知之,使二人夾仆卧;二人既醒,則身卧床下,亦不知墮自何時。
主人益怒,謂仆曰:“來時,當捉之來;不然,則有鞭楚!”仆不敢言,諾 而退。因念:捉之難;不捉,懼罪。展轉無策。忽憶女子一小紅衫,密著其 體,未肯暫脫,必其要害,執此可以脅之。夜分,女至,問:“主人 囑汝捉我乎?”曰:“良有之。但我兩人情好,何肯此為?”及寢,陰掬 其衫。女急啼,力脫而去。從此遂絕。
后仆自他方歸,遙見女子坐道周;至前,則舉袖障面。仆下騎,呼曰:“何作此態?”女乃起,握手曰:“我謂子已忘舊好矣。既戀戀有故人意,情尚可原。前事出於主命,亦不汝怪也。但緣分已盡,今設小酌,請人為別。”時秋初,高粱正茂。女攜與俱入,則中有巨第。系馬而入,廳堂中酒肴已列。甫坐,群婢行炙。日將暮,仆有事,欲覆主命,遂別。既出,則依 然田隴耳。
韓光祿大千:韓茂椿,字大千,淄川人。父源,明代任通政使司右通 政使。茂椿歲貢生,以恩蔭授光祿寺署丞,補太僕寺主簿。傳見《淄川縣誌》 五《恩蔭》。
廈,房廊。按,作者家鄉一帶,無前牆的房屋稱廈屋,又叫敞屋或敞 棚,多供儲放柴草雜物及安置碾磨之用。
潛尾之:偷偷跟隨其後。
陽寐:假裝入睡。陽,通“佯”。
脅徠:要脅,脅迫。
夜分:夜間,半夜。
良有之:確有此事。
掬:這裡是雙手剝取的意思。
道周:路旁。
戀戀有故人意:有舊交相愛不忘的情意。借用范睢語。見本卷《阿 霞》篇“綈袍之義”注。
甫坐:剛剛坐定。
行炙:謂斟酒布菜。
光祿寺署丞韓大千的僕人,一夜,在前廳睡覺,見樓上有盞燈,像明亮的星星。不一會兒,那燈像螢火一樣,輕飄飄地落到地上,變成了一隻狗。僕人斜眼一看,見狗轉到屋後去了。他急忙起來,尾隨在它後面。到了後園,那狗又變成了一個女子。僕人心中知道它是個狐精,仍舊回來躺下。忽然女子從後面走過來,僕人假裝睡著了,看她要幹什麼。女子俯在僕人身上搖晃他,僕人裝做剛醒來的樣子,問她是誰。女子不回答。僕人說:“樓上的燈光,莫非就是你嗎?”女子說:“既然知道,何必問呢?”於是兩人一起睡了。從此女子白天走晚上來,習以為常。
主人知道這件事後,就叫兩個僕人一邊一個把這個僕人夾在當中睡覺。但當二人醒來時,卻都睡在床下,也不知是什麼時候掉下來的。主人越發生氣,對這個僕人說:“她再來時,你就把她捉來;不然,你當心挨鞭子!”僕人沒敢言語,答應著退下,心中捉摸:捉她很難,不捉吧,少不了挨打。想來想去束手無策。忽然想起,女子睡覺時,貼身穿著一件小紅衫,從來沒脫下過,一定是她的要害,拿到這件東西就可以要挾她。
到了夜裡,女子來了,問僕人:“主人叫你捉我了嗎?”僕人說:“是有這回事。但咱倆感情這麼好,我怎能這樣辦?”睡下后,僕人偷偷抓她的小紅衫,女子急叫一聲,使勁掙脫跑了。從此沒有再來。
後來,僕人從外地回來的路上,遠遠看見女子坐在路邊。他走到近前,女子就用袖子擋住面孔。僕人下馬喊道:“何必這樣作態?”女子便站起來,握住他的手說:“我以為你已經忘了咱們的舊情呢!既然你還戀著沒忘,還可原諒你。以前的事是因為主人吩咐,我也不怪你了。但你我的緣分已盡,今天我準備了點小菜,請到我家小飲,算是告別吧。”這時正是初秋,高粱長得正茂盛。女子上前拉著僕人走進高粱地,一進去,見裡面有座寬敞的大宅子。僕人把馬拴好,見廳堂里已經擺好了酒肴。剛坐下,一群丫鬟就忙著給斟酒。太陽快下山時,僕人因有事,要回去稟報主人,便起身告辭。出來一看,仍是一片高粱地。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父親蒲槃原是一個讀書人,因在科舉上不得志,便棄儒經商,曾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產。等到蒲松齡成年時,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貧困。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