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電影手冊的結果 展開

電影手冊

雜誌

《電影手冊》的年輕批評家們提出的最具影響力並於日後獲得普遍共識的電影觀念,就是“作者論”。後來電影工業中普遍沿用的導演中心制,可以說就是它的一個遺產。“作者論”認為,一個導演對於一部影片佔有的分量,應該與一個作家對自己小說佔有的分量一樣多。而作家的文風同樣可以在電影中置換成“個人影像風格”或“視聽語言方式”。在新浪潮的創作中可以看到那麼多風格迥異之作,聯繫這一點看,就顯然不足為怪了。來自《電影手冊》的三位導演,直接決定了六十年代以來法國電影的圖景,他們是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和讓—呂克-戈達爾。在這些重要的電影作者的影響下,該雜誌直到今天仍保持著促進創作實踐,關注電影本體的辦刊風格。

欄目介紹


《電影手冊》常設的欄目主要有“作者研究”、“影片分析”、“導演訪談”,以及對許多不同的民族國家電影所做的深度報道。“作者研究”是該雜誌以每期一個重點人物的形式推出的,這些人物不但有電影史中已成經典的大師,比如費里尼、伯格曼、帕索里尼等人,也有為新近去世的大師推出的紀念專輯,比如庫布里克和布萊松專題,同時還有對正在創作的電影導演進行的專題性回顧,比如阿莫多瓦專題,或是北野武專題。進入這個欄目的作者既有以拍攝藝術片而確立自己地位的電影家,也有在好萊塢商業電影領域中獨領風騷的電影導演,比如吳宇森

影片分析

“影片分析”欄目的重點是針對重要導演的新作進行評析。影評家對電影史上一些重要影片所撰寫的重要評述文章,很多都來自這個部分。比如對《筋疲力盡》、《媽媽和妓女》的介紹,都曾引起極大反響。該欄目也對電影史中的一些經典之作進行回顧式的評介,比如對雷諾阿影片的介紹,我們幾乎在每個時期的《電影手冊》中都可以看到。

導演訪談

“導演訪談”是對正在拍攝新片的重要導演作現場採訪。在其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馬丁-斯柯塞斯、伍迪-艾倫、阿蘭-帕克、王家衛等人的面孔,而他們的肖像也會經常出現在該期雜誌的封面上。
1999年12月,《電影手冊》雜誌現任主編夏爾-戴松來到北京,帶來了與這本雜誌的發展歷史密切相關的幾部電影作品,在北京電影學院進行了名為“《電影手冊》雜誌周”的專題放映,引起很大反響。而此前在3月,他們還在上海調查中國電影狀況,並將成果發表在《電影手冊》題為“中國國產”的專輯上。他們對中國新生代導演的創作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同時對港台電影也多有介紹。

與中國電影界


《電影手冊》創刊已五十年,而它與中國電影界的關係似乎才剛剛建立起來。如果說我們以前對法國電影只能是“遙望”,那麼今天,我們也許有機緣對此前我們一直陌生的東西認真地“近觀”。這帶給我們的,無疑是欣喜。

歷屆十佳


2014年十佳
法國《電影手冊》2014年度十佳名單:
1,《小孩子》(法)導演:布魯諾·杜蒙
2,《再見語言》(法)導演:讓-呂克·戈達爾
3,《皮囊之下》(英/美/瑞士)導演:喬納森·格雷澤
4,《星圖》(加拿大/美國/德國/法國)導演:大衛·柯南伯格
5,《起風了》(日)導演:宮崎駿
6,《女性癮者》(丹麥/德國/法國/比利時/英國)導演:拉斯·馮·提爾
7,《媽咪》(加拿大)導演:澤維爾·多蘭
8,《愛很怪》(美/法)導演:艾拉·薩克斯
9,《天堂》(法)導演:阿蘭·卡瓦利埃
10,《我們善熙》(韓)導演:洪常秀
2019年十佳
2.《寄生蟲》奉俊昊
3.《同義詞》那達夫·拉皮德
4.《巴克勞》儒利亞諾·多赫內利斯
5.《貞德》布魯諾·杜蒙
6.《痛苦與榮耀》阿莫多瓦
7.《悲慘世界》拉吉·利
8.《騾子》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9.《小丑》托德·菲利普斯
10.《愛爾蘭人》馬丁·斯科塞斯。
2020年十佳
1.美國《波士頓市政廳》
2.韓國《逃走的女人》
3.美國《原鑽
4.羅馬尼亞 / 塞爾維亞 《馬爾姆克羅格莊園》
5.法國《所言所行》
6.韓國《江邊旅館》
7.中國《春江水暖》
8.法國 / 瑞士《眼淚之鹽》
9.法國《太棒了》
10.西班牙《八月處子》

集體請辭


2020年2月,多年來堅持以批評為主的法國電影雜誌《電影手冊》,編輯部包括主編在內的15名編輯,在更換股東不到一個月後集體請辭。此舉也被普遍認為是這本老牌電影雜誌最後維護尊嚴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