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仲涵
著名印尼華僑企業家
黃仲涵(1866年-1924年),字泰源,祖籍福建同安,1866年11月出生於印度尼西亞中爪哇省府三寶壟市,著名印尼華僑企業家。
黃仲涵的父親黃志信曾參加小刀會,后逃亡印尼當店員,1863年3月自己開辦“建源棧”商行。黃仲涵十幾歲就開始協助父親經營商行。1890年開始接替父親經營“建源棧”。20世紀初,父親逝世,黃仲涵繼承父親產業,成為了響噹噹的“印尼糖王”。靠“一體化發展”的經營要訣,黃仲涵的“糖業帝國”不但頂住了實力強大的荷蘭、日本等同行們的競爭壓力,而且迅速發展壯大,其9家糖廠最高年產量達10多萬噸,佔印尼國內消費市場的一半左右,在國際市場上也佔有一定份額,甘蔗種植、航運、金融業等具有相當規模。他的私人資產估計為千億荷盾以上,是繼“華商先驅”張弼士之後而早於“華僑旗幟”陳嘉庚的又一華商頂尖巨富,是20世紀初影響最大的華商。
黃仲涵的父親黃志信
黃仲涵
光緒十九年(1893年),黃仲涵將建源公司改組為建源貿易有限公司,除繼續經營米業外,還經營橡膠、咖啡、椰干、木棉、薯粉、茶葉、胡椒、玉米、花生、植物油等出口貿易。次年起,他以獨到眼光,投資1000萬荷盾,先後創辦5座大型糖廠,擁有蔗園100萬畝。選派有才幹的青年到各國學習先進技術和科學知識,不惜重金聘用外國專家和購置最新設備,採用科學的種蔗製糖方法。民國12年(1923年)建源公司糖產量占華僑糖廠總產量的57%,佔印尼榨糖業總產量的17.1%。黃仲涵因而被稱為“印尼糖王”。民國7年,他在克列貝特興辦木薯粉廠,兼生產酒精,年產量達27萬擔,成為東南亞最大的木薯粉廠。
為擴大業務經營,黃仲涵先後在印尼雅加達、泗水、日惹、梭羅等地,新加坡、馬來亞的怡保、檳城以及荷蘭鹿特丹、英國倫敦等地,設立建源貿易有限公司分行或辦事處,而以新加坡與倫敦為貿易中心。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后,業務又擴大到銀行、保險及航海業。他經營建源貿易有限公司長達34年之久,使該公司成為印尼華僑出入口商和批發商中最大的企業。黃氏家族成為東南亞華僑首屈一指的巨富。民國13年,建源貿易有限公司總資產約達2億荷盾,黃仲涵被列為世界第十四位富翁。
建源貿易有限公司的發達,引起荷蘭殖民者的垂涎。民國10年,荷印政府以徵收“戰爭稅”、“雙重收入稅”為由,要黃仲涵繳3500萬荷盾的稅額,同時企圖以7000萬荷盾的價格收購其企業。黃仲涵不願遭受勒索,予以拒絕,憤而遷居新加坡。黃仲涵對公益事業也有較大貢獻。他是三寶壟第一所華僑中學——華英中學(民國5年成立)的擔保人和主要贊助者,捐獻10萬叻幣建造新加坡華僑中學大禮堂,捐建新加坡道南學校一座3層大樓,又獻出80英畝土地建設印尼武吉知馬華僑中學。
黃仲涵熱愛祖國,關心祖國命運。以“軒轅後人”名義,為辛亥革命捐款5萬荷盾,為雲南蔡鍔護國軍捐款2.5萬荷盾,獲國民政府頒贈一等愛國勳章和二等勳章。
民國13年(1924年)7月6日,黃仲涵病逝於新加坡,終年59歲。墓在印尼三寶壟市。
黃仲涵前後共娶了8個妻妾,生了26個子女(13男、13女)。黃仲涵在世時,效法其父黃志信,在眾多子女中,挑選了他認為有才幹、能繼承黃氏家族事業的兩個兒子黃宗宣和黃宗孝加以蓄意培養,作為他事業的接班人。黃仲涵立下遺囑,把建源貿易有限公司的產業交給黃宗宣、黃宗孝、黃宗節、黃宗燕、黃宗翼、黃宗詒、黃宗謀、黃宗雄8個兒子繼承經營,黃仲涵去世時,最小的兒子黃宗才尚未出世,後來他長大后,其兄弟也培養他參加公司的經營。對其他的子女,黃仲涵另立遺囑,分別分給他們一定的遺產,但不許他們插手建源公司的業務。過去有不少史料說,黃仲涵去世后,其事業由“長子”黃宗孝繼承主持,這是不符合事實的。據原三寶壠建源公司經理李金宏說:“當黃仲涵去世時,他沒有向荷印政府對華人採取的法律屈服。他也沒有被統治新加坡的英國法律所束縛。他根據自己的意願,自由地立下遺囑,把他的產業分給他的8個妻妾所生的26個子女中的9個兒子來繼承。
華僑華人史既是中國史研究的範疇,又屬於世界史的範疇。關於華僑華人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其中著名華僑傳記數量最多(據赫伯特S·伊的統計,在八十年代,這類文章佔中國東南亞研究文章總數的20%),著名華僑領袖、實業家和文化人士特別是家財億萬的實業家和富商巨賈是研究中的熱門人物,諸如陳嘉庚、胡文虎、張氏兄弟、簡氏兄弟以及後來的林紹良等等,但是對於曾經有“亞洲糖王”之稱的印尼華僑黃仲涵及其建源公司,中國學者卻鮮有專著研究。或許,與中國民族民主革命有密切聯繫的陳嘉庚等人更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但是在研究華僑經濟史、東南亞近代史中黃仲涵卻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研究對象。筆者有意對其作專門的述論,以期通過對黃氏財團特殊性的分析與思考,加深對華僑華人這一複雜歷史概念的了解。
黃氏財團的主體是建源公司,其創始人是黃仲涵之父黃志信。志信祖籍福建同安,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曾參加當地的小刀會起義,失敗後背井離鄉遠渡重洋到爪哇三寶壟定居,憑藉精明和勤勞積累了一些資本,於1866年創立了建源公司。開始時公司經營中國與印尼間的土產貿易(包括糖),后業務不斷擴大,發展為三寶壟屈指可數的華僑企業之一,擁有十萬荷盾(當時1盾=40美分[①])家產。
志信的事業為仲涵繼承並發展該公司的業務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在此後的歲月中,仲涵以畢生精力與心血締造了一個龐大的糖業帝國,成為南洋著名的華僑領袖,並於1901年被荷印當局任命為“瑪腰”(音譯,管理華僑事務的最高職務)。
從1863年建源公司建立到1924年黃仲涵去世,在這半個多世紀里黃氏財團經歷了從興起到輝煌的歷程(此後由黃仲涵之子繼續經營,逐漸衰落,不在本文考查的範圍之內),它既是東南亞華僑資本初步形成和發展的典型,又具有自身極強的特殊性,如家族化的性質相對較弱、帶有更多專業管理的色彩等等,本文試從其興起背景、經營戰略等方面對它進行分析,並就若干問題作出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