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布和沙漠

中國八大沙漠之一

烏蘭布和沙漠是中國八大沙漠之一,地處自治區西部巴彥淖爾市和阿拉善盟境內。烏蘭布和沙漠是在阿拉善沙漠的東北部,在銀額盆地東北底部。

烏蘭布和沙漠北至狼山,東北與河套平原相鄰。東近黃河,南至賀蘭山北麓,西至吉蘭泰鹽池。南北最長170公里,東西最寬110公里,總面積1500多萬畝,約1萬平方公里,海拔1028-1054米之間,地勢由南偏西傾斜。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烏蘭布和沙漠
烏蘭布和沙漠
烏蘭布和沙漠地處內蒙古阿拉善盟和巴彥淖爾盟境內。北至狼山,東近黃河,南至賀蘭山麓,西至吉蘭泰鹽池,總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是阿拉善沙漠的東北部,在銀額盆地東北底部。
屬中溫帶乾旱氣候,乾旱少雨,晝夜溫差大,季風強勁。沙漠南部多流沙,中部多壟崗形沙丘,北部多固定和半固定沙丘。

氣候條件

烏蘭布和沙漠
烏蘭布和沙漠
氣候終年為西風環流控制,屬中溫帶典型的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102.9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50.3毫米,最小年水降水量公33.3毫米,年均氣溫7.8℃,絕對最高氣溫39℃,絕對最低氣溫-29.6℃,年均蒸發量2258.8毫米,無霜期168天,光照3181小時,太陽輻射150千卡/平方厘米,大於10℃的有效積溫?3289.1℃,終年盛行西南風,主要害風為西北風,風勢強烈,年均風速4.1m/s,風沙危害為主要自然災害,但光熱資源豐富,發展農業具有潛在優勢。

地質水文

烏蘭布和沙漠
烏蘭布和沙漠
就大地形來說,屬於阿拉善高原之沖積平原,海拔1050m,在地質構造上是一個斷陷盆地,為細沙及粘土狀第四之沖積—湖積物所覆蓋,其上為沖積、淤積和風積物,多為高低不等3-10米的流動、半固定、固定沙丘、平緩沙地及丘間低地相互交錯呈復區分佈的地貌類型。黃河自南向北流經磴口縣的東南端,磴口綠州的地勢自東南向西北傾斜,海拔大體在1048—1053m之間。而烏蘭布和沙漠整個地勢都低於黃河水面,有引黃灌溉的條件,從而彌補了降雨少,蒸發大,乾旱缺水的不利因素。且地下水埋深淺5-8米,淺層水資源豐富,水質良好宜於灌溉。據內蒙古河套總局勘測資料,淺層承壓、半承壓水極為豐富,有100米含水層,總儲量為57億立方米,而且水質良好,是堅持排灌的優質水源。

建設背景


乾旱和風

烏蘭布和沙漠
烏蘭布和沙漠
沙漠形成的兩個主要原因,就是乾旱和風。加上人們濫伐森林樹木,破壞草原,令土地表面失去了植物的覆蓋,沙漠便因而形成。沙漠的形成,除了乾旱氣候條件與濫伐森林樹木,破壞草原外,還要有豐富的沙漠物質來源,它們多分佈在沉積物豐厚的內陸山間盆地和剝蝕高原面上的窪地和低平地上。沙源有來自古代或現代的各種沉積物中的細粒物質。如中國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沙源於古河流沖積物;騰格里沙漠、毛烏素沙漠和小騰格里沙漠的大部分沙源於古代與現代的沖積物和湖積物;塔里木河中游和庫爾勒西南滑干河下游的沙漠都來自現代河流沖積物;烏蘭布和沙漠和賀蘭山、狼山-巴音烏拉山前地區的沙丘來源於洪積-沖積物;鄂爾多斯中西部高地上的沙丘來源於基岩風化的殘積物。

自然地理

烏蘭布和沙漠
烏蘭布和沙漠
烏蘭布和沙漠位於內蒙古西部,是華西和西北的接合部,地處我國西北荒漠和半荒漠的前沿地帶,地理區域為東經106°09′-106°57′,北緯39°16′-40°57′之間。東北部以河套綠州為界,西部以阿拉善左旗的吉蘭泰—圖庫木公路為界,西北部以狼山為界,東至黃河,南至賀蘭山,總面積129,8平方千米,是我國的主要沙漠之一。

基礎設施


烏蘭布和沙漠
烏蘭布和沙漠
早在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中國科學院組織的沙漠考察曾在磴口設點,並組建巴盟治沙綜合試驗站,為開展沙漠綜合治理研究積累了大量資料,並在全國的沙漠治理與開發研究中處於領先地位。
中國林科院沙漠林中心自1979年成立以來,在烏蘭布和沙漠東北部一直從事以林為主的區域生態治理與開發,具有長期工作基礎,設施完善,水電林渠路配套,科技人員素質較高,年富力強,觀測輔助人員操作熟練,技術全面。1982年起,先後在綠洲外圍荒漠區,綠洲邊緣區,綠洲林網中心區建立地面氣象站3座,觀測內容有氣溫、地溫、風速、風向、濕度、蒸發量、降水量、日照時數、大氣降塵、太陽輻射。台站儀器配置按國家基層地面站規範執行。部分項目配備自動記錄裝置。目前有兩個站一直連續工作,積累了大量的觀測數據,建立了具有40多萬觀測數據的信息資料庫。12眼地下水動態監測井。土壤與水分化驗室,常規儀器齊全、人員固定、操作技術熟練,對試區內的土壤和水分進行長期分析,積累了大量數據,還具有AST-386,AST-486微機2台,並有專人操作,為建立荒漠生態信息資料庫提供了便利。

沙漠惡化


烏蘭布和沙漠
烏蘭布和沙漠
據烏海市林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近40年來,由於自然氣候變暖和人為破壞的雙重原因,烏蘭布和沙漠東進南移的擴展速度非常驚人。據有關資料記載,上世紀60年代初,烏蘭布和沙漠東部邊緣距烏海尚有近30公里。而此後不到40年,烏達區已經有近1/3的土地被烏蘭布和沙漠吞沒。烏蘭布和沙漠東部邊緣已經由黃河西岸的阿拉善盟擴展到黃河東岸海勃灣區,侵蝕面積近100平方公里,而且全部形成了新月型和半月型的流動沙丘,有的沙丘的相對高度竟達50多米。
烏蘭布和沙漠的迅速推進,已嚴重影響了周邊地區人們的日常生活。根據自治區第三次荒漠化、沙化土地監測報告,烏海市的荒漠化、沙化面積佔全市國土總面積的比例高達80.12%。嚴重的荒漠化和沙化,導致了烏海自然生態環境惡劣,年均降水量不足160毫米(2005年僅有81.5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3500毫米;沙塵天氣、沙塵暴頻發,日均風速大於3米/秒的日數最多達到301天。烏海市已成為內蒙古自治區乃至中國沙化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
解放后,開始了大規模的治理,在蹬口縣二十里柳子至杭錦后旗太陽廟一線,營造一條寬300-400米,長175公里的防風固沙林帶,林帶兩側5公里為封沙育草區,控制了沙漠東移。沙漠內除種樹種草外,還開闢出20餘萬畝耕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甜萊、葵花籽及各種瓜類。烏蘭布和沙漠日照豐富,可以引黃河水自流灌溉,湖池廣布,有發展農、牧、林、漁業的良好條件。

植被特徵


烏蘭布和沙漠
烏蘭布和沙漠
烏蘭布和沙漠的荒漠植被隸屬亞非荒漠植物區,亞洲中部區,阿拉善省,東阿拉善洲。阿拉善荒漠省的東界就在烏蘭布和沙漠的東緣,也就是亞洲中部荒漠區與草原區的分界線,而且是極為重要的植物地理學分界線。
植物地理成分古老而種類貧乏,以蒙古種,戈壁--蒙古種,戈壁種以及古地中海區系的荒漠成分佔主導地位,世界種與與泛北極區系成分十分貧乏。據初步採集與統計,烏蘭布和沙漠境內共有種子植物312種,隸屬49科169屬,戈壁區系成分中一些地方性特有的單種屬和寡種屬的優勢作用十分顯著。灌木、半灌木占絕對優勢。烏蘭布和沙漠植物基本上都是沙生、旱生、鹽生類灌木和小灌木組成,這些植物對當地生境有極強的適應性和抗逆性。
肉蓯蓉生產基地
烏蘭布和沙漠
烏蘭布和沙漠
正是沙漠梭梭林營造的最佳季節,也是沙漠肉蓯蓉接種的黃金季節,預計磴口縣烏蘭布和人工梭梭林的營造面積將達到10000畝以上,肉蓯蓉栽培面積進入快速擴張時期,將達到3000畝。據了解,烏蘭布和沙漠延伸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境內總面積達425萬畝,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68.3%,極具發展沙、草產業的區域優勢。巨大的市場需求使開發和種植梭梭接種肉蓯蓉的企業紛至沓來。僅今年,磴口縣就有12家企業在烏蘭布和沙漠發展肉蓯蓉產業。目前,全縣發展肉蓯蓉的企業已達到19家。肉蓯蓉,又名大芸,是一種沙生寄生植物,也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被人們稱為“沙漠人蔘”。2004年,磴口縣在梭梭根部接種肉蓯蓉實驗成功,2005年,磴口縣又在紅柳根部接種肉蓯蓉實驗獲得成功。目前,磴口縣梭梭、紅柳接種肉蓯蓉技術從實驗轉向推廣應用。據介紹,一畝當年接種的肉蓯蓉,次年可采肉蓯蓉330公斤,以現行市場價計算,畝收入3300元左右。據有關專家介紹,目前全國只有新疆個別地區和內蒙古阿拉善、烏蘭布和沙區大面積進行肉蓯蓉人工接種培育,並開始由實驗階段轉向推廣階段。據磴口縣肉蓯蓉協會介紹,今年截至目前,該協會已經接到總數為120噸的干肉蓯蓉訂單。而全縣去年肉蓯蓉總產量只有區區1噸。為此,磴口縣今年提出了大面積推廣肉蓯蓉產業,建設30萬畝人工接種肉蓯蓉基地的構想。屆時,磴口縣將成為中國最大的人工接種肉蓯蓉生產基地。

治理成績


據巴彥淖爾市林業局統計,2005年—2007年三年間,烏蘭布和沙漠每年增綠10萬畝。2005年,巴彥淖爾市率先在烏蘭布和沙漠推出冷藏苗避風造林新技術,造林時間從過去的4月份延長到9月份,延長期達5個月,變一季度造林為三季造林,同時先後推廣了柴草網格、高壓水打孔植苗、深坑栽植、開溝栽植等20多項治沙先進技術,極大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據統計,2005年—2007年三年間,烏蘭布和沙漠每年增綠10萬畝,森林覆蓋率由九十年代末的4.5%提高到現在的15.3%,治沙面積達到了120萬畝,有效改善了沙區生態環境。

點沙成土

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是我國八大沙漠之一,總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在蒙古語中,“烏蘭布和”意指“紅色的公牛”。從2016年開始,重慶交通大學教授易志堅帶領科研團隊在這片土地開始播種“綠色”。他們研製出一種植物性纖維黏合材料,將其混入沙中,使沙子擁有和土壤類似的涵養水分和營養的能力,從而造出一片綠洲。
2016年,研究團隊在烏蘭布和開展了25畝沙漠地種植試驗。從2017年開始,研究團隊已開展4000畝的種植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