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肉蓯蓉的結果 展開

肉蓯蓉

中藥材

肉蓯蓉,又名大芸,主產於內蒙古自治區的阿拉善盟。中醫稱其為地精或金筍,是極其名貴的中藥材,素有“沙漠人蔘”之美譽,歷史上就被西域各國作為上貢朝廷的珍品。

藥材簡介


在茫茫無際的沙海中,有一種灌木叫梭梭樹,在這種灌木的根部寄生著沙漠之寶——肉蓯蓉。
梭梭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它的樹冠常年經受烈日的烘烤和狂風的撕扯,但卻執著地吸取著大地的精華,並用其來之不易的精華毫不保留的滋潤著荒漠肉蓯蓉。傳說自然界中先有的荒漠肉蓯蓉後有的沙漠,因為荒漠肉蓯蓉吸盡了大地的精華,萬物的靈氣,所以才使大地變成了沙漠。因此,荒漠肉蓯蓉也被稱為“地精”。
肉蓯蓉屬多年生寄生草木,別名甜大芸、肉鬆蓉、蓯蓉、地精。全株無葉綠素,黃褐色,葉小,鱗片狀,其肉質肥大,含脂量高,因產在沙漠,所以屬較名貴的特產。
肉蓯蓉是名貴中草藥,自古被譽為“沙漠人蔘”——浩瀚大漠恩賜給人類的健康之寶。
宋·《證類本草》:“肉蓯蓉味甘酸咸微溫,無毒,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久服輕身”。
明·《本草綱目》:“味甘,微溫,無毒……益髓,悅顏色,延年,大補壯陽,日御過倍,治女人血崩。男子絕陽不興,女子絕陰不產,潤五臟,長肌肉,暖腰膝,男子瀉精尿血遺瀝,女子帶下陰痛”。
清·《本經逢原》:“甘咸微溫無毒,主五勞七傷,補中強陰,益精氣”。清·《時病論》:“治肝腎兩虛之久痢用。
現代科學:日本科學家從荒漠肉蓯蓉中發現“養命因子”(該因子能在24小時內將腎細胞的增殖速度提高6倍)。
荒漠肉蓯蓉 是只生長在中國內蒙古阿拉善地區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腹地區的一種非常奇特的珍稀野生草本植物,多年生長在零下20至零上50度素有“死亡之海”乾旱少雨的沙漠腹地,且數十年不出地面能夠存活。擁有“超旱生植物”之王的美稱。荒漠肉蓯蓉含有豐富的生物鹼、結晶性的中性物質、氨基酸、微量元素、維生素等。荒漠肉蓯蓉所含的阿拉善肉蓯蓉甙更是其它植物所沒有,它是延緩衰老最有效的成分。
肉蓯蓉與其他藥材不同的是,它不是生長在深山老林,也不是生長在荒丘原野,而是生長在我國內蒙古西部一望無際、乾旱少雨的大沙漠之中。主產於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深處。是一種純天然、無污染的野生綠色植物。
它外型奇特,身披鱗片狀“盔甲”,身子象圓圓的柱子,植株高達40-100厘米,最重者一株可達10公斤。生長幾十年的蓯蓉王十分罕見。剛出土的嫩肉蓯蓉,具有充足的水分和養分,是採集的良好季節。如果任其生長下去,消耗了體內的大量水分和養分,就失去了應有的經濟價值。
鮮嫩的肉蓯蓉,削去鱗狀外皮,就是白色甜脆的肉質,並含有大量的乳汁,是沙區人們喜食的生食品。肉蓯蓉還可以成為餐桌上的佳肴,把它切成薄片與土豆、肉類等炒菜、作湯,鮮美可口。
中國藥典記載有益精血、補腎壯陽、潤腸潤便之功效。常用於腰膝酸軟、陽痿早泄、宮寒不孕,腸燥、血枯、便秘等症,為歷代補腎壯陽藥物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中藥材之一。現代研究表明,肉蓯蓉具有明顯的提高性功能,提高集體免疫力、抗衰老、通便等作用。

形態特徵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40-160cm。莖肉質,單一或由基部分為2或3枝,下部寬5-15cm,上部漸變細,寬2-5cm。葉多數,鮮片狀,螺旋狀排列,淡黃白色,無葉柄;下部葉排列緊密,寬卵形或三勿狀卵形,長0.5-1cm,寬1-2cm,上部葉稀疏,線狀披針形,長1-4cm,寬0.5-1cm,寬1-2cm,上部葉稀疏,蓯蓉線狀披針形,長1-4cm,寬0.5-1cm,兩面無毛。穗狀花序,長15-50cm;苞片1,線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4cm,寬0.5-0.8cm,被疏綿毛或近無毛;小苞片2,卵狀披針形,與花萼等長或稍長,被疏綿毛或無毛;花萼鍾狀,長1-1.5cm,5淺裂,裂片近圓珠筆形;花冠筒狀鐘形,長3-4cm,裂片5,展開,近半圓形;花黃白色、淡紫色,干后變棕褐色,管內有2條縱向的鮮黃色凸起;雄蕊4,二強,近內藏,花絲上部稍彎曲,基部被皺曲長柔毛,花藥箭形,被長柔毛;子房上位,基部有黃色密腺,花柱細長,頂端內折,柱頭近球形。蒴果卵形,2裂,褐色。種子多數,微小,橢圓狀卵形,表面網狀,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產地分佈


主產於內蒙古(阿左旗)、甘肅(昌馬)及新疆。

生長習性


喜生於輕度鹽漬化的鬆軟沙地上,一般zhi生長在沙地或半固定沙丘、乾涸內老河床、湖盆低容地等,生境條件很差。適宜生長區的氣候乾旱,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日照時數長,晝夜溫差大。土壤以灰棕漠土、棕漠土為主。寄主梭梭為強旱生植物。肉蓯蓉多寄生在其30-100厘米深的側根上。生於海拔225-1150m的荒漠中,寄生在藜科植物梭梭、白梭梭等植物的根上。

栽培技術


選地
肉蓯蓉為沙生植物,應選擇陽光充足、雨量少、排水良好、晝夜溫差大的沙漠丘陵種植。
寄主選擇
肉蓯蓉為多年生寄生性種子植物,對寄主、土壤、氣候條件都有一定的選擇性較適宜的寄主為梭梭、紅柳、鹼柴等。寄主可利用天然梭梭、紅柳等,也可人工定植梭梭、紅柳2~3年後接種肉蓯蓉。
接種
結合造林接種肉蓯蓉:造林時,將種子紙橫放在造林坑的一頭,吸水紙面向上,然後回填適量土,將寄主定植於造林坑的另1頭,回填土踩實。
在原有寄主上接種:在野生寄主外根系密集區,挖長40cm、寬30cm、深40~80cm的坑,放入種子紙,吸水面向上,回填土至坑沿10cm左右,利於貯存雪水或雨水。
人工寄主接種:人工培育的梭梭、紅柳株距為1.5m,行距3m,密度140株/667m2以上。可在植株兩側開溝作苗床,接種后保持苗床濕潤,誘導寄主延伸到苗床上。
肉蓯蓉一般春秋季接種,接種后開始生長,在第2年少數出土,大部分在2~4年內出土並開花結實。
田間管理
人工造林區管理:寄主造林初期可適量灌水,不宜多,保證寄主正常生長;以後每年根據降雨量適量灌水1~2次。施肥以廄肥為主,禁施化肥,以保證肉蓯蓉野生品質。
野生寄主區管理:沙漠地帶風大,寄主根經常被風吹后裸露,要注意培土或用樹枝圍在寄主根附近防風,苗床要保持濕潤,人工拔除其它植物。肉蓯蓉開花時,要進行人工授粉,提高結實率。
病蟲防治
梭梭白粉病:多發生在7~8月,危害嫩枝,可用生物製劑300倍液或25%粉銹寧4000倍液噴霧;梭梭根腐病:多發生在苗期,危害根部,發生期可用50%多菌靈1000倍液灌根;種蠅:發生在肉蓯蓉出土開花期,幼蟲危害嫩莖,並能蛀入地下莖基部,可用90%敵百蟲8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地上部噴霧或灌根;大沙鼠:啃食寄主枝條或根部,使寄主死亡。可用毒餌誘殺或捕殺。
採收
每年4~6月,當肉蓯蓉出土應及時採挖,採挖時盡量保證肉蓯蓉的完整。為減少寄主植物損傷,在採挖時應選擇肉蓯蓉與寄主相連的外圍挖坑至肉蓯蓉底部,在不斷開蓯蓉與寄主的連接點的前提下,從連接點向上5~8cm截取上部,然後回填土,稍加踩實。這樣可保證肉蓯蓉接種1次,穩產期達5~7年。
晾曬
將頂頭變色的肉蓯蓉用開水燙頭或切除變色頭,然後將肉蓯蓉放在乾淨的水泥地面上或其它非金屬器具上晾曬,每天翻動2~3次,防止霉變,曬至完全乾(含水量在10%以下)即可收集包裝。

主要價值


營養價值

肉蓯蓉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資、苷類肉蓯蓉苷以及黏多糖等成分。比如含苯丙糖基苷類、肉蓯蓉苷A、B、C、H,洋丁香酚苷,鵝掌楸苷,以及7種苯乙醇苷成分;含類似睾丸酮和雌二醇樣的物質;含無機物和微量元素有鉀、鈉、鈣、鋅、錳、銅等。
1.肉蓯蓉含有緩瀉成分,無機鹽類及親水性膠質類多糖,可以刺激腸道,幫助緩解便秘。
2.肉蓯蓉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比如纈氨酸,可以作用於黃體、乳腺及卵巢,異亮氨酸作用於甲狀腺、性腺,都能幫助調節內分泌。
3.肉蓯蓉中含有的洋丁香酚苷,鵝掌楸苷等物質能夠幫助促進性中樞神經功能,提高性慾。
4.肉蓯蓉中含有的生物活性成分比如苯丙糖基苷類能夠增強身體吞噬細胞活力,提高免疫力。

食用方法

肉蓯蓉為純天然滋補佳品,可直接食用。將肉蓯蓉洗凈浸泡在酒中,約一周后其有效成分便可進入酒中,飲此酒可起滋補之效。將泡酒後的肉蓯蓉切片取出可炒菜或煲湯,入鍋3分鐘即熟。肉蓯蓉的治療用量比較大,一般是每日10~20克,而養生保健用量只需每日3~5克。針對老年人體質虛弱,體倦乏力,性功能減退等癥狀可以用肉蓯蓉片20克,牛羊肉300克,加水適量,燉煮1~2小時,分數次食肉喝湯;病後體虛,全身乏力,消化不良者可以用肉蓯蓉5克,大米100克,加水適量,煮粥食用;老年人大便乾燥或便秘者可用肉蓯蓉10克,泡水食用,服前可加入適量蜂蜜。

生長環境


由於品種、產地的不同,蓯蓉的藥效相去甚遠!內蒙古阿拉善是蓯蓉的最大產地,天然蓯蓉質量上乘,藥效較好!被譽為“世界蓯蓉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