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地
陣地
為進行戰鬥,兵力兵器所佔領的位置,比喻工作、鬥爭的場所。
陣地
為進行戰鬥,兵力兵器所佔領的位置。部隊作戰的重要依託。有進攻出發陣地、防禦陣地、導彈發射陣地等。選擇陣地的條件是:能疏散隱蔽地配置兵力兵器,便於指揮、觀察、機動和發揚火力。陣地一般都構築工事,設置障礙,進行必要的偽裝。有些陣地還構築坑道、地道等永備工事,並有戰鬥、生活等設施。
1.
軍隊為了進行戰鬥而佔據的地區,通常設有工事。
茅盾 《過封鎖線》:“門樓頂上居然雉堞式,而且是平頂,必要時這就是機關槍陣地。”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搖旗,你帶著手下的弟兄們至 玉峰 那裡辛苦一趟,只幫他守住陣地,不可硬拼。”柳青 《銅牆鐵壁》第十七章:“上級命令必須組織我方的一切重炮火力摧毀那個陣地,打散敵人的首腦機關。”
2. 比喻工作、鬥爭的場所。
為遂行作戰任務,部隊、分隊、單兵佔領或準備佔領並構築工事的位置。部隊作戰的依託。“陣地”一詞,源於拉丁文positio,意為“位置”。在中國古代兵書中稱為“戰陣”“戰地”,指軍隊擺兵布陣的位置。直到清末,才使用“陣地”這一術語。
冷兵器時代,武器裝備發展緩慢,陣地較為簡單。在城池防禦中,陣地通常由城牆、壕溝和外圍關堡結合拒馬、柴藩、鐵蒺藜等障礙物組成。野戰防禦中,則構築壁壘作為陣地。在進攻城池時,挖掘地道或堆積土山作為進攻陣地。
14世紀,中國建立了海岸要塞陣地。
16世紀,歐洲一些國家建立了棱堡式要塞陣地。
19世紀,中國在沿海建立了炮台式要塞陣地。在歐洲,野戰防禦中,開始形成以塹壕工事為主的防禦陣地;進攻作戰中,一般構築炮兵陣地和散兵坑或散兵壕,作為進攻的依託。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機槍、火炮大量用於戰場,塹壕式陣地體系被普遍採用;進攻作戰中開始構築衝擊出發陣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各種火器發射陣地成為攻防陣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採用塹壕與支撐點相結合的防禦陣地。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創造了以坑道為骨幹、與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的堅固防禦陣地。陣地的選擇通常根據敵情、地形、上級意圖、任務和兵力部署等因素而定。基本要求:能疏散隱蔽地配置兵力兵器,便於觀察和發揚火力,利於組織指揮和協同動作,便於機動和實施保障等。在防禦戰鬥中,通常包括戰鬥警戒陣地,堅守陣地,炮兵陣地,防空兵陣地,反衝擊展開地區,反坦克陣地,伏擊陣地,斜切陣地,中間陣地,側方陣地,反機降陣地,後勤、裝備配備地域,指揮所等。在進攻戰鬥中,通常包括第一梯隊進攻出發陣地,第二梯隊、預備隊配置地域,炮兵陣地,防空兵陣地,指揮所等。構築陣地時,須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原有工事和裝配式野戰工事構件,發揮制式和就便器材的作用;統籌規劃,分批構築工事,設置障礙物和進行偽裝,使之形成有機整體;力求堅固、隱蔽、疏散,防、打、藏結合,並有防精確制導武器打擊和防核化生武器襲擊的設施。未來信息化戰爭中,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陣地將更加疏散、隱蔽、堅固、多能,種類將增加,編成將更為嚴密;對構築工事、障礙物設置和偽裝的要求將越來越高,將更加強調對敵大規模殺傷破壞性武器和精確制導武器襲擊的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