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淤泉村

山東濟南市柳埠鎮下轄村

唐代,村以“泥淤泉”而得名。第九位高僧撞地后,果然撞出一股清泉。為紀念九位高僧,在該泉的西北50米處建起了一座廟宇,起名“九聖堂”。

簡介


泥淤泉村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柳埠鎮西南7.5公里處。全村414戶,1202人。

歷史


在唐代,村以“泥淤泉”而得名。傳說,其泉常被山洪所沖泥沙淤塞,建村后曾多次開挖而復涌,故稱其為泥淤泉。清乾隆歷城縣誌》記為“泥淤泉”。所在村的名字原來也叫印度村,后隨泉名改變,村名也改為泥淤泉村。

名泉


泥淤泉的傳說。據該村80多歲以上老人講,此泉有個感人的故事。傳說在唐朝末年,從印度來了9位高僧,準備在這裡傳播佛學。他們見這裡山清水秀,便住下來講經傳法。但意想不到的是,此地連續3年大旱,莊稼樹木全部枯死,到處是被餓死者的屍體,不少村民背井離鄉。9位高僧看到這種情景十分難受,決心要拯救這裡的百姓。首先解決水的問題,在沒有掘井器具的情況下,他們決定犧牲自己,用頭掘井。他們察看好了水源后,九位高僧逐一用頭撞地,相繼而死。第九位高僧撞地后,果然撞出一股清泉。泊泊泉水流進了農家,莊稼復活了,樹木冒出了新芽,外出村民陸續返回故里。但普救眾生的九位高僧卻永遠辭別了人世。村民含淚在泉邊掩埋了高僧的屍體,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葬禮。為紀念九位高僧,在該泉的西北50米處建起了一座廟宇,起名“九聖堂”。至今廟宇的遺跡猶在。
泥淤泉村有一株高大粗壯的古槐樹,胸圍2.8米,高30多米,樹榦洞穴累累,人稱“唐槐”。古槐枝幹已經枯落,主幹頂端卻又長出旺盛的新枝。古槐旁邊5米遠的地方,有一個“品”字型泉池,最深一處達10米,池中泉水嘩嘩有聲。這就是當年的“印度泉”。泉水湧出後分為兩股,一股流向東南,一股流向西北,有時明渠流淌,有時潛入地下。彎彎曲曲流過街巷,流過村民門口,到處可見落差水和小石橋,一派江南水鄉景象。村民們用泉水洗衣、做飯、澆灌田園,盡得其便,自稱“賽江南”。此泉為2004年新命名的濟南72名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