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子宮

征和三年漢武帝為太子劉據建造的宮殿

宮名。漢武帝太子劉據以巫蠱事自殺,武帝知其冤后,作思子宮,並建歸來望思之台於湖縣(今河南靈寶市豫靈鎮底董村)。見《漢書.戾太子劉據傳》。

巫蠱之禍


征和二年(公元前91),丞相公孫賀之子公孫敬聲被人告發以巫蠱咒武帝,與陽石公主通姦,賀父子下獄死,諸邑公主與陽石公主、衛青之子長平侯衛伉皆坐誅。後來武帝命寵臣江充為使者治巫蠱,江充與太子劉據有隙,遂陷害太子,江充是一個心狠手辣的傢伙,他與案道侯韓說、宦官蘇文等四人,到處發掘木頭人,並且還用燒紅了的鐵器鉗人、烙人,強迫人們招供。不管是誰,只要被江充扣上“詛咒皇帝”的罪名,就不能活命。沒過多少日子,他就誅殺了好幾萬人。蘇文遂與案道侯韓說、宦官蘇文等人誣陷太子。
首先,江充一夥受漢武帝委派,帶著一大批人到皇宮裡來發掘桐木人。他們先從跟漢武帝疏遠的後宮開始,一直搜查到衛皇后和太子劉據的住室,各處的地面都被縱橫翻起,以致太子和皇后連放床的地方都沒有了。為了陷害太子劉據,江充趁別人不注意,把事先準備好的桐木人拿出來,大肆宣揚說:“在太子宮裡挖掘出來的桐木人最多,還發現了太子書寫的帛書,上面寫著詛咒皇上的話。我們應該馬上奏明皇上,辦他的死罪。”此時漢武帝在甘泉宮養病,不在長安
太子劉據召問少傅石德,身為太子師傅的石德懼怕自己受株連,說:“丞相公孫賀一家、兩位公主、長平侯衛伉都因為巫蠱死了,現在在太子的宮裡挖出桐木人,不知巫置之邪,將實有也,無以自明(不知是巫師放置的還是確實有,我們自己是無法解釋清楚的),且上疾在甘泉,皇后及家吏請問皆不報,上存亡未可知,而奸臣如此,太子將不念秦扶蘇事耶?(而且皇上在甘泉宮養病,皇后和我們派去的人都被攔住不報,現在根本見不到皇上,甚至連皇上在不在了都不知道,奸臣做出這些事,難道太子忘了秦朝的太子扶蘇是怎麼死的嗎?)”建議太子越權行事,拘捕江充等人及追查他們的陰謀,太子在情急下同意石德所言。
太子起兵抵抗,與同為皇族的丞相劉屈髦激戰五日,最終,太子勢孤力弱而兵敗,唯有逃離長安。漢武帝詔遣宗正劉長樂、執金吾劉敢奉策收皇后璽綬,衛子夫選擇了自殺。太子逃到湖縣(今河南靈寶西)一戶貧家,),隱藏在泉鳩里。主人家境貧寒,經常織賣草鞋來奉養太子。太子有一位以前相識的人住在湖縣,聽說很富有,太子派人去叫他,於是消息泄露。新安(今河南澠池東)縣令李壽得知太子的下落,就帶領人馬來捉拿他。太子上吊自殺。他的兩個兒子和那一家的主人,也被李壽手下的張富昌等人殺死,至此,太子的妻子兒女全部遇害,只留下一位孫子劉詢,又稱劉病已,也就是後來的漢宣帝。

沉冤昭雪


久之,巫蠱事多不信。田千秋等上書訟太子冤,武帝得知太子的冤屈,乃族滅江充家,焚蘇文於橫橋上,追捕太子的官吏被族滅。征和三年,劉屈髦因與李廣利密謀擁立李廣利外甥昌邑哀王(李夫人之子劉髆)被殺,其家人亦被殺,加上被太子殺死的韓說,此時巫蠱之禍中的主要人物皆已亡故。武帝後來修建“思子宮”,於太子被害處作“歸來望思之台”,藉以寄託他對太子劉據和那兩個孫子的思念,天下聞而悲之。

史書記載


武帝末,衛后寵衰,江充用事,充與太子及衛氏有隙,恐上晏駕後為太子所誅,會巫蠱事起,充因此為奸。是時,上春秋高,意多所惡,以為左右皆為蠱道祝詛,窮治其事。丞相公孫賀父子,陽石、諸邑公主,及皇后弟子長平侯衛伉皆坐誅。語在《公孫賀》、《江充傳》。
充典治巫蠱,既知上意,白言宮中有蠱氣,入宮至省中,壞御座掘地。上使按道侯韓說、御史章贛、黃門蘇文等助充。充遂至太子宮掘蠱,得桐木人。時上疾,辟暑甘泉宮,獨皇后、太子在。太子召問少傅石德,德懼為師傅並誅,因謂太子曰:“前丞相父子、兩公主及衛氏皆坐此,今巫與使者掘地得徵驗,不知巫置之邪,將實有也,無以自明,可矯以節收捕充等系獄,窮治其奸詐。且上疾在甘泉,皇后及家吏請問皆不報,上存亡未可知,而奸臣如此,太子將不念秦扶蘇事耶?”太子急,然德言。征和二年七月壬午,乃使客為使者收捕充等。按道侯說疑使者有詐,不肯受詔,客格殺說。御史章贛被創突亡。自歸甘泉。太子使舍人無且持節夜入未央宮殿長秋門,因長御倚華具白皇后,發中廄車載射士,出武庫兵,髮長樂宮衛,告令百官日江充反。乃斬充以徇,炙胡巫上林中。遂部賓客為將率,與丞相劉屈氂等戰。長安中擾亂,言太子反,以故眾不附。太子兵敗,亡,不得。
太子之亡也,東至湖,臧匿泉鳩里。主人家貧,常賣屨以給太子。太子有故人在湖,聞其富贍,使人呼之而發覺。吏圍捕太子,太子自度不得脫,即入室距戶自經。山陽男子張富昌為卒,足蹋開戶,新安令史李壽趨抱解太子,主人公遂格鬥死,皇孫二人皆並遇害。上既傷太子,乃下詔曰:“蓋行疑賞,所以申信也。其封李壽為干阝侯,張富昌為題侯。”
久之,巫蠱事多不信。上知太子惶恐無他意,而車千秋復訟太子冤,上遂擢千秋為丞相,而族滅江充家,焚蘇文於橫橋上,及泉鳩里加兵刃於太子者,初為北地太守,后族。上憐太子無辜,乃作 思子宮,為歸來望思之台於湖。天下聞而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