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張生貴的結果 展開
-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員
- 左雲縣原政協副主席、應急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
- 原66軍副軍長
- CCTV7農業頻道《科技苑》欄目製片人
- 冶金部鞍山黑色冶金礦山設計院教授
- 兩當縣工商局職工
- 中學高級教師
張生貴
CCTV7農業頻道《科技苑》欄目製片人
張生貴,1998年加入CCTV-7農業節目創作陣營,為CCTV-7《文化與生活》欄目創辦和《科技苑》欄目發展做出特殊貢獻。
張生貴[CCTV7農業頻道《科技苑》欄目製片人]
從1999年開始,擔任各類大型節目總導演、總撰稿,策劃和製作了一大批具有影響力的農業節目。
1999年,“八七”撫貧攻堅結束,負責為國務院扶貧辦製作12集大型系列節目《親歷——中國扶貧紀實》,節目分別在中央電視台2套和7套播出。
2000年,作品《神秘的岜沙》分別獲得“駿馬獎”和“山花獎”。
2001年,為中宣部承製11集系列節目《中國文明小城鎮》,任總導演。
2003年至2004年,負責為農業部製作12集大型系列節目《探索與實踐》。
2004年-2005年,為農業節目製作頻道宣傳片,這部片子圓了農影歷史上曾三次策劃都未實現的一個夢。
徠2005年,任第九屆“神農獎”頒獎晚會總撰稿;農業部團拜會整體活動總撰稿;“中國首屆聲樂器樂舞蹈大賽”總撰稿。
2006年,策劃製作由溫家寶總理題寫片名的20集大型系列節目《傾注三農》,任執行總導演。該節目獲得第十一屆中國行業電視節目特等獎。
2007年,策劃製作的《農交會上說科技》10集系列節目,任總編導、製片人,節目被農業部頒發好新聞獎;策劃製作的《玉米為什麼長鬍子》等6部作品獲中國科教影視節目一、二等獎;《離不開刺的刺蝟》等2部節目獲“銀河獎”一等獎,《楊柳打針飛絮少》、《奶牛性別人做主》獲“銀河獎”二等獎。
2008年,策劃製作改革開放30年10集大型系列節目《大地之子》,任總編導。該節目為屈冬玉、李登海、李德發等10位為中國農業科技發展創造了卓著功勛的大地之子樹碑立傳,是我國近年來宣傳農業科技工作者最有影響力、最具規模的大型系列節目。節目獲7套節目2008年大型系列節目年終評獎一等獎;負責為農業部申報214億元的“轉基因重大專項”製作宣傳片。該宣傳片充分利用現代高科技製作手段,在5分鐘之內濃縮了國際大背景和中國抓住機遇實施轉基因重大專項的重要性,作品立意深遠,受到了農業部、科技部和國務院領導的讚賞。策劃製作的節目《昆蟲的夏日》、《探尋黑葉猴瀕危之謎》分別獲紀錄片委員會2008年中國紀錄片“十佳十優”作品獎,《黑戈壁尋龍》和《缺水的濕地》獲得“好節目”獎。
2009年,策劃製作新中國成立60周年10集特別節目《改變》,任總編導。節目以雜交水稻、黃淮海綜合治理等影響中國農業進程的十大科技成果為主要內容。
2010年,策劃製作8集系列節目《農業遺產的啟示》,獲CCTV-7年度系列節目一等獎,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創新一等獎。《農業遺產啟示錄》可通過農視網搜索觀看。
2011年策劃製作了10集系列節目《水生世界》,節目在搜狐、新浪等視頻網站播出。
他既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又是一個嚴謹的科普節目製作人。
他深信所有藝術形式都是相通的,他倡導欄目同仁廣泛汲取各類藝術形式的精華,帶領大家像小說學習、向小品學習、向評書學習。
目的是讓科教節目更具文化含氧量,讓《科技苑》具有更高的文化品格,並最終走向“科技原野、人文山川”的大境界。
1998年加入CCTV-7農業節目創作陣營,先後為CCTV-7《文化與生活》欄目創辦和《科技苑》欄目發展做出特殊貢獻。《科技苑》欄目可以在其官方網站農視網上點播。
他對中國農業科教節目的特殊貢獻是提出了以“科學翻譯”的理念講科技的節目觀。並以此為核心,完整闡述了“用講故事的理念講科技”、“用趣味性的理念講科技”、“科教節目敘述的二元結構”、“科教節目的呈現原則”、“讓心靈和大腦共同興奮”等理念為主體的農業科教節目創作體系,打破了農業科教節目晦澀難懂的瓶頸,成功塑造了《科技苑》這個“中國農業科教節目的第一品牌”,從而把農業科教節目的製作引入了通俗化、趣味化的大眾傳播的軌道。
由於他的努力,《科技苑》的欄目宗旨、功能定位、根本任務、製作內容、追求目標和發展規劃十分清晰;欄目的功能性、服務性和不可替代性更顯突出;欄目也一躍成為最受中國農民歡迎的欄目,在網上被觀眾稱為“農民最貼心的電視課堂”。
在CCTV-7工作期間曾策劃執導十六部大型系列節目,是CCTV-7策劃、製作大型系列節目的骨幹力量。
張生貴[CCTV7農業頻道《科技苑》欄目製片人]
張生貴[CCTV7農業頻道《科技苑》欄目製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