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茶
福建泉州市洛江區出產的茶
酸茶製成品具有天然的苔味、岩味,和特殊的微酸、回甘、回甜、無澀的品質。
酸茶源於野生酸茶樹種,分佈於洛江區羅溪、虹山、馬甲一帶。如今已突破酸茶樹種無法繁育的情況,可運用組培、嫁接、種子繁育等技術人工培育。
據說,宋代晉北地區(現洛江區羅溪、虹山、馬甲、河市)已產茶,並將茶葉作為禮品相互贈送,並出售給各地茶商。南宋·紹興(1131—1162年)年間,因仙公山上廟宇重新修建,規模更甚從前,先人紛紛遷徙至仙公山脈四周安居,開墾山地,種茶為生。元、明、清茶葉生產有較大發展。居住在山上的先人們,吸取紅茶全發酵和綠茶不發酵的制茶原理,再結合酸茶樹種,發明了酸茶製作技藝,在清末便傳遍晉北地區各鄉鎮,以及莆田仙游、三明清流等地。
德昂族人的一生都在茶香中度過,孩童時在茶林嬉戲玩鬧、每片綠葉都承載了一份快樂;長大到了青澀的青年時代,對對戀人在茶林許下美麗的承諾和海誓山盟;老年時,牽著老伴的手,在茶林中一起守候夕陽。雖然作為僅幾十萬人口的雲南一個少數民族,德昂族種茶的歷史卻悠長久遠,每個族人對茶都飽含著濃濃的情感,滲透到文化和生活的每個角落、層次。
德昂族居住于山區或半山區,村村寨寨無一例外都種茶,隨處都可看到一片片鬱鬱蔥蔥的茶林,有的村寨周圍,至今還能看到幾百年樹齡的老茶樹,它們被稱為“茶王”,備受人們的珍視和保護,寨中人並以能擁有“茶王”而感到自豪。
德昂族的少年少女,在即將進入“青年時代”的年齡時,便會收到“首冒”,那是年輕人的頭兒送給他們的一小包茶葉,同時也是邀請他們加入青年行列的“請柬”。如約而至后,“首冒”便為他們舉行集會,從此,他們便算長大成人可以加入青年人的社交圈裡,可以參加宗教祭祀活動。
德昂青年男女多在採茶時節選擇自己的意中人,每當春茶萌發之時,青年男女們便都互相邀約,成群結隊上山去採茶。這時候,一首首優美動聽的採茶調便不斷隨風飄起……小夥子看中某個姑娘,就會主動靠近幫助她採茶,若兩個人談得來,幾天後,小夥子就會托好友給姑娘送去一小包茶葉以“傳情”。姑娘有意就會收下,若不喜歡對方,則會委婉拒絕。姑娘收下小夥子所贈的茶葉后,他便可放心大膽去“串姑娘”——到女方家火塘邊與姑娘談情說愛了。到兩人情投意合欲結連理時,雙方互贈一包茶葉放在自家桌上,雙方家長一看就明白自己的兒女們已私定終身了。
德昂族制茶方法與飲茶方式頗多,最具特色的便是德昂族的酸茶。其技藝有兩種:一是土坑法。人類尚未發明使用陶器前,將鮮茶葉採摘回家后,用新鮮芭蕉葉包裹茶葉,放入事先挖的深坑內埋7天左右,然後將茶葉取出在陽光下揉搓並曬2天,待茶葉稍干時又將其包裹放回深坑內3天,取出曬乾便可泡飲。泡飲時使用沸水,其味酸苦,有清潔口腔、清熱解暑的功效,是原生態的綠色保健飲料。做菜用的酸菜則要適當在第二道工序時多放幾天,取出后要在碾臼春碎曬乾。食用時用水泡發後涼拌,其味酸澀回味,使人增加食慾。二是陶器法。陶器創製后,便直接利用陶罐腌制酸茶了。(李淳信)
布朗族是雲南最早種茶的民族之一。他們保留食酸茶的習慣。一般在五六月份,將採回的鮮葉煮熟,放在陰暗處十餘日讓它發霉,然後放入竹筒內再埋入土中,經月余即可取出食用。酸茶是放在口中嚼細咽下,它可以幫助消化和解渴,這是供自食或互相饋贈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