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瘡痂病

細菌性斑點病

辣椒瘡痂病又名細菌性斑點病是由野油菜黃單胞菌瘡痂致病變種引起的、發生在辣椒上的病害。該病從苗期到成株期均可發病,主要為害葉片、莖蔓、果實,果柄處也可受害。發病時造成早期大量落葉、落花、落果,甚至全株毀滅。

辣椒瘡痂病是辣椒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隨著辣椒栽培面積不斷擴大,辣椒瘡痂病的發生日趨嚴重,一般地塊發病率為20-30%,重病地可達100%,造成受害植株葉片過早脫落,嚴重影響辣椒產量和品質,使辣椒產量銳減。

辣椒瘡痂病應採用加強栽培管理和藥劑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

病原特徵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稱野油菜黃單胞辣椒斑點病致病型。屬細菌,菌體桿狀,兩端鈍圓,具極生單鞭毛,能遊動(圖2-23)。菌體排列鏈狀,有莢膜,革蘭氏陰性,好氣。在培養基上菌落圓形,淺黃色,半透明。病菌只侵染番茄和辣椒。據中國以外報道,辣椒瘡痂病菌分為3個專化型:Ⅰ型侵染辣椒,Ⅱ型侵染番茄,Ⅲ型對辣椒、番茄均可侵染。病菌發育溫度範圍5-40℃,最適溫度27-30℃,致死溫度為59℃10分鐘。

流行規律


病原細菌主要在種子表面越冬,也可隨病殘體在田間越冬。旺長期易發生,病菌從葉片上的氣孔侵入,潛育期3~5天;在潮濕情況下,病斑上產生的灰白色菌膿借雨水飛濺及昆蟲作近距離傳播。發病適溫27~30℃,高溫高濕條件時病害發生嚴重,多發生於7~8月份,尤其在暴風雨過後,容易形成發病高峰。高濕持續時間長,葉面結露對該病發生和流行至關重要。由於栽培管理不善,如種植過密、雜草叢生、植株生長過旺,未及時整枝、受損等,都是導致病害發生的重要原因。
辣椒瘡痂病
辣椒瘡痂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 選用抗病品種:選擇抗病品種,是防治辣椒瘡痂病最有效的方法。2004年有調查顯示,不同的辣椒品種發病率存在顯著差異,其中以湘研1-6號、16號、早豐一號等品種抗病性較強。並採用無病土的營養缽育苗,可減少傷根率,降低發病率。
● ● 採用無病種子:從無病株或無病果上選留種子。
● ● 有計劃地輪作:發病地塊需與非茄科作物進行間隔3年的輪作換茬,並注意配合深耕減少病株體的殘存。結合耕地,每畝撒施100千克石灰粉后再耕翻,可加快病菌死亡速度。
● ● 實施配方施肥,施足基肥:定植后,注意鬆土、追肥,促根系早發。但開花前不能施肥過多、過濃,以免植株瘋長,容易感病。
● ● 加強栽培管理:採用地膜覆蓋的膜下滴灌,避免大水漫灌,併合理通風換氣,防止溫、濕度過高;同時及時清除病殘體,減少侵染菌源。
化學防治
● ● 種子處理:播前用55℃溫水浸種10分鐘后立即用冷水冷卻,再催芽播種;或用1∶10的農用鏈黴素浸種30分鐘後用水洗凈,再催芽。實踐表明:用“種衣劑”處理,也可達到防病增產的效果。
● ●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葯,可選用藥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2%農用鏈黴素可溶性粉劑3000倍液,或40%三乙磷酸鋁可濕性粉劑200倍液,或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0%龍克菌懸浮劑600倍液,或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或70%五氯硝基苯600倍液,或20%噻菌酮懸浮劑1000倍液,或新植黴素4000倍液兌水噴霧防治。視病情每5-7天噴霧一次,連噴施2-3次可有效防治辣椒瘡痂病的發生。

為害癥狀


辣椒瘡痂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發生,主要為害葉片、莖蔓、果實,果柄處也可受害。幼苗發病,其子葉先出現銀白色小斑點,后逐漸變為淡黑色凹陷病斑;成株期葉片受害,初呈水漬狀黃綠色斑點,后病斑擴大變成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暗褐色、稍隆起,中部顏色淡、凹陷,表面粗糙像瘡痂。病斑發生在葉脈上,常使葉片畸形,在莖及葉柄上,初呈水漬狀不規則條斑,后木栓化隆起,縱裂呈瘡痂狀。果實受害,初生黑色或暗褐色隆起的小斑點,或有水漬狀邊緣的斑疹,逐漸擴大為1-3毫米的稍隆起圓形或長圓形的黑色瘡痂狀病斑,病斑邊緣有裂口,並有水漬環狀物,潮濕時瘡痂中間有菌膿液溢出。

侵染循環


辣椒瘡痂病是種傳性病害,種子帶菌率很高。病原菌附著在種子表面越冬,成為來年發病的初侵染源。同時,可借帶菌種子作遠距離傳播。病菌也可隨病殘株留在土壤里越冬,靠雨水、昆蟲、農事作業等傳到莖、葉、果實上,從氣孔或傷口處侵入。植株發病後,病部溢出菌膿液,重複傳播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