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圓斑病

玉米圓斑病

玉米圓斑病吉林、遼寧、河北等省均發生,主要為害果穗、苞葉、葉片和葉鞘。

為害癥狀


中國發現玉米圓斑病主要為害吉63自交系。果穗染病從果穗尖端向下侵染,果穗籽粒呈煤污狀,籽粒表面和籽粒間長有黑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粒呈干腐狀,用手捻動籽粒即成粉狀。苞葉染病現不整形紋枯斑,有的斑深褐色,一般不形成黑色霉層,病菌從苞葉伸至果穗內部,為害籽粒和穗軸。葉片染病初生水浸狀淺綠色至黃色小斑點,散生,后擴展為圓形至卵圓形輪紋斑。病斑中部淺褐色,邊緣褐色,外圍生黃綠色暈圈5大小5~15×3~5(mm)。有時形成長條狀線形斑,病斑表面也生黑色霉層。葉鞘染病時初生褐色斑點,后擴大為不規則形大斑,也具同心輪紋,表面產生黑色霉層。圓斑病穗腐病侵染自交系478時,果穗尖端黑腐的長度為5.3~9.3cm,占果穗長的2/5~3/5,果穗基部則不被侵染。在吉63自交系果穗上的癥狀與玉米小斑病菌T小種侵染T型不育系果穗上的癥狀相似,應注意區別。玉米圓斑病在自交系478及吉63上癥狀不同,可能是不同的反應型。

形態特徵


分生孢子梗暗褐色,頂端色淺,單生或2~6根叢生,正直或有膝狀彎曲,兩端鈍圓,基部細胞膨大,有隔膜3~5個,大小64.4~99×7.3~9.9(um)。分生孢子深橄欖色,長橢圓形,中央寬,兩端漸窄,孢壁較厚,頂細胞和基細胞鈍圓形,多數正直,臍點小,不明顯,具隔膜4~10個,多為5~7個,大小33~105×12~17(um)。該菌有小種分化。

傳播途徑


玉米圓斑病傳播途徑與大小斑病相似。由於穗部發病重,病菌可在果穗上潛伏越冬。翌年帶菌種子的傳病作用很大,有些染病的種子不能發芽而腐爛在土壤中,引起幼苗發病或枯死。此外遺落在田間或秸稈垛上殘留的病株殘體,也可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條件適宜時,越冬病菌孢子傳播到玉米植株上,經1~2天潛育萌發侵入。病斑上又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引起葉斑或穗腐,進行多次再侵染。

發病條件


玉米吐絲至灌漿期,是該病侵入的關鍵時期。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目前生產上抗圓斑病的自交系和雜交種有:二黃、鐵丹8號、英55、遼1311、吉69、武105、武206、齊31、獲白、H84、017、吉單107、春單34等。
(2)嚴禁從病區調種,在玉米出苗前徹底處理病殘體,減少初侵染源。
(3)在玉米吐絲盛期,即50%~80%果穗已吐絲時,向果穗上噴灑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50%多菌靈、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次。
(3)對感病品種也可在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3%的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拌種。
(4)對感病的自交系或品種,於果穗青尖期噴灑2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隔10~15天一次,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