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劉青霞的結果 展開

劉青霞

辛亥革命女志士

劉青霞(1877~1922),河南省安陽蔣村人,原姓馬,清朝兩廣巡撫馬丕瑤徠之女,同盟會成員,辛亥革命女志士,近代著名女活動家、教育家、政治家。

18歲時嫁與尉氏縣劉耀德,故人稱劉青霞,她是同盟會成員,創辦了河南的第一所女校華英女校。為辛亥革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923年劉青霞去世,享年45歲。其侄將其遺體運回尉氏縣,葬於尉氏縣大橋庄劉氏祖瑩。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1877年,出生於河南安陽一個頗為顯赫的封建官僚家庭,她從小受過良好的私塾教育,其父是兩廣巡撫馬丕瑤。馬丕瑤為官清正廉潔,也使她很早就開始關注政治和社會形勢,常懷憂國憂民之心。
劉青霞照片
劉青霞照片
1895年18歲的時候嫁給尉氏縣豪門劉耀德,改姓劉,故人稱劉青霞。
25歲開始步入社會,參加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活動。
1905年劉青霞隨兄攜子赴日考察,這在劉青霞的一生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在那裡,她接觸了孫中山及同盟會人士;在那裡,她了解到豫籍留日學生中的同盟會會員,因缺款不能辦《河南》雜誌,慷慨捐資,使該雜誌在東京出版。她與友人在東京創辦《中國新女界》月刊,宣傳婦女解放。不久,她加入了同盟會,成了一名社會活動家。
1906年張鍾端、劉恆泰、潘祖培、羅文華等四名進步青年趁回國省親之機,登門拜訪青霞,談及清廷腐敗、外強入侵及日本明治維新、女子教育等情況,鼓動青霞親赴日考察,以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使青霞頗為動心,決心赴日遊歷。青霞的想法得到了時任湖北臬台的次兄馬吉樟的支持。
1907年馬吉樟奉派赴日考察學務,便呈請學部、外務部為青霞辦理了出國護照,與她一起東渡日本。
1908年創辦的公立中州女子學堂附小(今開封市二師附小)的創辦人之一便有劉青霞。
1909年劉青霞在尉氏創辦了華英女子學校,這是當時河南的第一所女校。又捐地2公頃,興辦蠶桑學校。以巨款先後資助過河南和北京的許多學校。她還修建橋樑,開辦"孤貧院"、"平民工廠"。回國后,又捐巨款資助同盟會河南支部在開封開設的"大河書社",作為開展革命活動的經費。同盟會員張鍾端由日本返國,策動起義,她設法予以掩護。民國初年舉辦愛國捐,被推舉為河南國民捐事物所總理。積極參加京津地區婦女要求參政的運動,並被選為北京女子參政同盟會會長。
南秋瑾北青霞
南秋瑾北青霞
1911年夏天營救了一批革命黨人,又捐巨資作為武裝起義經費。劉青霞曾兩次去上海見孫中山,表示要拿個人全部財產報效國家,作建築鐵路之用。雖然孫中山嘉納其意,終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
1922年,馮玉祥任河南督軍,劉青霞毅然將全部家產捐給國家,以作為河南的辦學經費。
1923年劉青霞去世,享年45歲。其侄將其遺體運回尉氏縣,葬於尉氏縣大橋庄劉氏祖瑩。

軼事典故


革命事迹

在辛亥革徠命波瀾壯闊的歷史上,有兩位女性聲望極高,一位是秋瑾,另一位是劉青霞。“南秋瑾,北青霞”,曾是當時傳遍大江南北的聲音。
25歲時夫亡,劉青霞開始步入社會,參加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活動。
1907年在東京,她接觸了孫中山及同盟會人士,通過與留日進步學生的頻繁接觸,深知清王朝的腐朽沒落,逐步接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並加入同盟會,成為一名社會活動家。留日期間,了解到豫籍留日學生中的同盟會會員因缺款不能辦《河南》雜誌,於是慷慨捐資,使該雜誌在東京出版。她與友人在東京創辦《中國新女界》月刊,宣傳婦女解放思想。劉青霞的日本之行,奠定了她革命思想形成的基礎。從此她全身心地傾注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民國的事業上,並捐出大量財產支持革命事業。
民國初年,劉青霞曾兩次赴上海晉見孫中山,並通過馬吉樟掩護同盟會成員從事革命活動,並捐巨資作為武裝起義經費。在國內,劉青霞享有很高的聲望,她曾先後被聘為北京女子法政學校校長、北京女子學務維持會會長、北京女子參政同盟會會長、河南國民捐總經理等職。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是中國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社會轉型期改革思潮的激蕩,使劉青霞由被動轉變為主動地融入到時代的潮流中,從而使她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為數不多的愛國革命女性之一,成為辛亥革命時期與秋瑾齊名的傑出的婦女活動家、教育家、政治家。她的一生,坎坷傳奇,胸懷天下,孫中山曾親筆題寫“巾幗英雄;天下為公”盛讚劉青霞。
孫中山為劉青霞題詞
孫中山為劉青霞題詞

後世紀念


故居

劉青霞故居位於開封市順河回族區北土街劉家衚衕,劉家宅院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劉家宅院是典型的封閉式四合式院,坐北朝南,東、西宅院布局及建築形式完全一致,各由前、中、后三進院落組成,佔地面積900餘平方米,東院、西院共有清末明初建築風格的房間70餘間,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整座院落建築雕飾素雅,門敞窗明,相配益彰,雖無雕樑畫棟之華美,卻也碧玉素裝,雅而不俗,是目前河南省保存最為完整的中原古典建築風格四合院。2006年5月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劉青霞故居
劉青霞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