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嶺鎮

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武宣縣下轄鎮

桐嶺鎮是聞名遐邇的革命老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武宣縣南部,距縣城19公里,209國道線貫穿南北,省道高速桂來高速公路穿越本鎮東境,黔江河在東界流過,水陸交陸方便,全鎮總面積201.1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普查全鎮常住人口為43919人,2020年總人口34349人。鎮內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歷史沿革


秦以前,武宣縣桐嶺鎮屬百越地,主要居住西甌人。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朝統一嶺南,置桂林、象、南海三郡,今桐嶺鎮屬桂林郡中留縣,郡治布山(今貴港市境),縣治在今桐嶺鎮。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桐嶺鎮屬郁林郡中留縣。東漢中留縣改稱中溜縣。
三國屬吳。鳳凰三年(274年)分郁林郡地,增置桂林、始安、臨賀三郡,今桐嶺鎮屬桂林郡(郡治武安,今象州縣境)中留縣,縣治桐嶺鎮一帶(另一說為桂林縣,縣治今象州縣境)。
晉朝稱中胄縣,屬郁林郡。
南北朝時,宋、齊復置中溜縣,今武宣縣桐嶺鎮歸中溜縣,屬桂林郡。梁、陳復置中胄縣,桐嶺鎮歸中胄縣,屬桂林郡。宋、梁、陳郡治均在今武宣縣桐嶺鎮一帶。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增置桂林縣,開皇十一年武宣縣地併入桂林縣,屬始安郡。縣治在今象州縣境。今桐嶺鎮屬始安郡桂林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分桂林縣地,增設武仙縣,縣治在今武宣縣三里鎮舊縣村。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武仙縣屬嶺南道,咸通三年(862年)屬嶺南西道邕管象州。而今桐嶺鎮屬嶺南西道邕管象州武仙縣。
五代十國,武仙縣先屬楚國,後周太祖順元年(951年)改屬南漢,行政行域沿唐制不變。
宋朝,至道三年(997年)武仙縣屬廣西路象州、州治陽壽(今象州縣境)。
元朝,武仙縣先屬湖廣行中書省,元末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屬廣西行中書省柳州路象州,州治陽壽。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武仙縣屬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右江道柳州府象州,府治今柳州市,州治今象州縣境,縣治今三里鄉舊縣村。宣德六年(1431年)武仙縣改稱武宣縣,縣治移今武宣鎮,隸屬因之。
清朝順治、康熙時武宣縣屬柳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屬賓州直隸州,雍正八年改屬右江道潯州府,府治今桂平縣境,武宣縣編戶為六里,現桐嶺鎮分屬古豪里(大祥、祥龍以北)、武賴里(桐嶺街、和睦村以南)。咸豐六年(1856年)大成國平靖王李文茂率軍攻武宣城,把武宣縣改稱文興縣。咸豐十一年失守,武宣縣仍復清制。
清朝宣統元年起為桐嶺區; 
民國23年為桐嶺鄉; 
1949年12月至52年8月,為桐嶺區; 
1952年9月武宣與象縣合併為石龍縣,屬石龍縣桐嶺區; 
1958年1月撤區建鄉,設桐嶺鄉、新龍鄉; 
1959年3月設桐嶺、新龍人民公社;
1962年3月29日撤銷石龍縣復置武宣縣,屬武宣縣桐嶺區,其中包含新龍;
1984年10月後撤人民公社建鄉,設桐嶺鄉; 
1987年桐嶺鄉分為桐嶺鄉、新龍鄉; 
1995年10月桐嶺鄉撤鄉建鎮;
2003年2月新龍鄉併入桐嶺鎮。

地理環境


桐嶺鎮(壯文:DungzlingjCin)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武宣縣南部,全鎮總面積201.1平方公里,東隔黔江河與三里鎮相鄰,東南接桂平市石龍鎮,南部越過百花山為貴港市奇石鄉、中里鄉,西南與通挽鎮為鄰,西為思靈鄉,西北為祿新鎮、北為武宣鎮。
桐嶺鎮地處盆地,南北走向,南高北低,東面是龍山群山,西面低丘起伏,中部平坦,第四紀岩深地層,赤紅壤土。地下溶洞及暗河多。境內最高山峰是百花山,海拔高度652.9米,在人和村村背南北走向長約3.6公里、寬約2公里的成排群山。境內較大河流是武來河及馬來河兩條,武來河由西南向東流過境內,長度約16公里,該河流多年平均流量每秒5.6立方米,枯水流量每秒0.05立方米,是桐嶺農業生產灌溉主要地表水源。馬來河源自貴港北山經上龍山圩至達開水庫壩首下方過魯班、文來、古尖、平陽、義良、那范、上中下馬來等村至牛頭坪入黔江,境內長度80公里,該河岸高水位底,各村田畝難資灌溉。全年平均氣溫21.2度,年降雨量為1280.8毫米,平均日照時數為1849.9小時,全年無霜期為325天.夏長冬短,適合農作物生長。

自然資源


桐嶺鎮總面積201.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4378畝,共中水田27830畝,旱地6548畝;林地面積58008畝。水域面積約1628畝,有盤古、祿廟等小型水庫8座,提水工程41處,渠道總長25公里,灌溉農田13809畝。
桐嶺鎮礦產資源豐富,主要儲藏有石灰石、錳、鐵、鉛鋅、氧化鐵、重晶石等。
桐嶺鎮盛產優質米、甘蔗、玉米、黃豆、花生、木茹蓮藕、李果、龍眼、黃煙、木材、竹製品等,,該鎮堅持農業立鎮、林果強鎮、畜牧業富鎮的原則,以糧食生產為基礎,實行宜蔗則蔗,宜果則果,宜林則林的多種經營發展戰略,使全鎮兩個文明建設不斷躍上新的台階。

行政區劃


桐嶺鎮轄16個村民委,72個自然村。
桐嶺大祥石崗四安
祥龍盤龍灣龍馬料
龍山馬來和律和睦
新龍大同仁漢良田
桐嶺村民委:桐嶺街、優蘭村、修竹村、花山村
大祥村民委:大蒙村、祥院村、舊圩村、田寮村、石井村
石崗村民委:桐嶺村、雅崗村、石疊村、高椅村
祥龍村民委:古煉村、祿博村、社頭村、中灣村
四安村民委:上安村、中安村、下安村、連安村
盤龍村民委:盤古村、東博村
灣龍村民委:灣龍村、祿沙村
馬來村民委:上馬來村、中馬來村、下馬來村
龍山村民委:古尖村、內古丈村、中古丈村、外古丈村、平陽村、義良村、平茶村、大文來村、小文來村、魯班村、儉夫村、儉社村
和睦村民委:祿鴻村、祿禪村、人和村
和律村民委:福龍村、龍干村、雅度村、王官村、塘蓮村、司律村、新興村
馬料村民委:馬村、圍料村、外料村、里料村
良田村民委:田台村、上伏馬村、下伏馬村、拔良村、寨興村
仁漢村民委:祿仁村、漢村、旺田村、龍宮村
新龍村民委:新圩、銀村、福慶村、平龍村、古龍村、良水村
大同村民委:古樸村、大覃村、上盤古村、下盤古村

人口民族


全鎮居民主要以壯族為主,壯族佔全鎮人口90%右左,另外還有漢族客家人。語言主要是講壯語,95%以上居民會壯語,客家人講客家話和壯語,外地遷來居民有講桂柳話湖南話,大部分居民都會講桂柳話,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大部分年輕人和知識分子都能夠掌握普通話。
2010年人口普查全鎮常住人口為43919人,家庭總戶數為12922戶,家庭總人口為43044人。
2021年6月,武宣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主要數據公報發布,桐嶺鎮人口數為34349。

政治


中共桐嶺鎮委書記:陸達
桐嶺鎮人民政府鎮長:周振美

經濟


2014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鎮黨委、政府圍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大力實施“工業強鎮、農業穩鎮、城建塑鎮、商貿旺鎮”發展戰略,克難攻堅,開拓進取,不斷破解發展難題,腳踏實地的開展各項工作。2014年全鎮組織財政收入8430.56萬元,同比增長5.38%;農民人均純收入8139元,同比增長6.8%,實現了全鎮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農業生產

一是實施萬元增收示範工程。抓好哈密瓜、雲耳等果蔬、食用菌示範基地,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全鎮高效農業的發展。全鎮哈密瓜產業規模穩定在500畝2000多棚,年產量達140萬斤,產值達440多萬元。雲耳種植面積穩定在130畝,預計產值將達520萬元。二是實施扶貧攻堅工程。全年共投入400多萬元用於改善貧困村的道路建設、水利建設以及人飲工程。三是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工程。全年共硬化村級水利渠道8.5公里、村屯道路10公里,完成改水改廁400座,建設沼氣池28座。此外,投資40多萬元實施祥龍村水利渠道、新龍村機耕路橋的建設。四是實施糧食增產增收工程。全年糧食種植面積5.54萬畝,總產量達2.49萬噸。五是實施水產畜牧業增收工程。大力發展規模養殖,繼續對養殖結構進行調整,引導農民掌握新技術,轉變發展觀念,實現養殖標準化、規模化、清潔化。全年肉類總產量7207噸,其中生豬出欄生豬出欄61425頭、存欄56374頭;牛出欄1902頭、存欄7510頭;家禽出欄29.27萬羽、存欄27.14萬羽。六是實施甘蔗優質高產增收工程。全年甘蔗種植面積1.615萬畝,完成任務數的107.7%,預計2014/2015我鎮進廠原料蔗達7.5萬噸。七是實施林業產業增收工程。全年植樹造林3591畝,木材採伐蓄積量達1.49萬立方米。八是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增收工程。大力推廣應用機械化種植技術,全鎮完成甘蔗深耕深松種植面積1.292萬畝,水稻機耕機收面積3.59萬畝。九是實施土地流轉工程。為更好地利用土地流轉集中開發,提升土地效益,今年我鎮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全年共流轉土地約500多畝。十是實施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增收工程。全年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1587萬人次,轉移就業總收入634.8萬元。

工礦生產

桐嶺鎮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成為廣西成為該區"八五"期以來探明藏量最大的鉛鋅礦群,2008年全鎮有重晶石礦開採點2個,大型礦產公司兩個,大型選礦廠兩個,礦井四個,其中3、4號井在建,在礦區工作員工1250人。2006年桐嶺鎮礦的銷售總產值5020萬元,實現稅利902.99萬元,礦石生產提供的財政收入佔全鎮財政總收入的三分之二。成為桐嶺鎮經濟的支柱。

鄉鎮企業

2000年以來,桐嶺鎮大力鼓勵發展鄉鎮企業,依託本地資源和主導產業,桐嶺鎮引時老闆創辦了廣西出名的投資5000千萬元集產礦、選礦一體的盤龍鉛鋅礦廠,引導經濟能人創辦來賓市最大的,投資120萬元年產100萬瓶菌種的康正菌種廠,中型的創辦有酒廠、中板廠、榨油廠、農械廠、食用菌加工廠和等民營企業,拉動本鎮經濟快速發展。
主要企業有:
華潤水泥(武宣)有限公司
武宣縣盤龍礦業有限公司
廣西銅嶺礦業有限公司
武宣縣康正菌種有限公司
武宣縣泰林木業有限公司

文化


壯族師公戲

壯族師公戲,是由師公跳神發展而成,武宣壯人稱之為“唱師”、“跳么”、“唱詩”、“跳神”等稱謂,1987年後正式稱為“壯師劇”,並列為壯族七大劇種中的第二大劇種。
武宣縣原有15個傳統師公班(通挽4個,東鄉3個,祿新3個,桐嶺2個,二塘2個,三里1個),壯族巫覡歌舞於明代受梅山道教的影響,到了1872至1874年間在貴縣鶴山村一帶形成了早期的師公戲,流傳至武宣發展壯大后最為盛行,可算是完整的壯師劇了。

翡翠舞

翡翠舞是武宣壯族人民模擬禽類動物而獨創的全國唯一的一種娛樂性舞蹈。表演者套上用竹片和綠色毛線結成的美麗的翡翠鳥模型,在鑼鼓及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顯得生動活潑,形象逼真,為武宣壯族人民獨有的傳統舞鳥節目。該舞逢年過節或喜慶之日舉行,有一對出場的,也有群體出場起舞的。起舞時舞姿及形態優美純樸,可抒發內心情感,又富於娛樂情趣,給觀眾帶來心曠神怡的美好聯想。舞蹈動作的主要內容有覓食(追魚、啄魚、喝水)、洗澡、盤睡、交情、惺忪.起飛等,體現了翡翠鳥性格溫順、勤勞善良、和諧相處的特徵。該舞蹈反映了壯族先民對鳥的圖騰崇拜,借翡翠鳥的生活習性,表達了壯族人民嚮往自由,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社會


廣泛開展科普宣傳、科技下鄉活動,提高群眾科學文化素質;加強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各中小學校辦學條件;農村衛生服務網路進一步健全,計生各項指標運行良好。2014年全鎮納入城鎮低保和農村低保分別有119人和2994人,五保供養362人,共發放五保供養金105萬元,低保金411萬元,優撫金135.7萬元,農村醫療救助55萬元,物資2210件。全鎮新農合參合人數為51380人,參合率達96.46%,新農保參保人數為16371人,完成參保任務的60.1%,60歲以上老人發放待遇6158人。累計發放各類涉農補貼資金517.45萬元。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430戶;實施人畜飲水工程5個。圓滿完成精準識別扶貧建檔立卡工作,全鎮共有11352人納入精準識別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
桐嶺鎮有初級中學1所,即:武宣縣桐嶺中學;小學13所。
壯漢雙語教育
1984年,桐嶺鎮新龍小學被自治區指定為壯漢雙語教學實驗學校,採用壯漢雙語同步模式教學,成為武宣最早也是唯一使用壯文教學的學校。 
桐嶺鎮
桐嶺鎮
從2013年秋季學期起,武宣縣桐嶺鎮全鎮小學開始實施了壯漢雙語教育。 全鎮13所小學分別舉行“壯漢雙語教學實驗學校”掛牌儀式。正式宣布實施壯漢雙語教學,使桐嶺實行雙語教學的小學達到了100%。 成為壯漢雙語教育基地。

旅遊


桐嶺鎮可開發的旅遊潛力很大,仙岩山、郭松年莊園、大祥水上娛樂中心、良田仙湖湫、白花山等。
仙岩山又名北寺山,在仁漢村委旺田村背,距縣城20公里。山邊有岩,洞內有石如仙人企立,名仙岩。相傳明建文遜帝,微行南下雲到此,遺詩三首刊石,舊縣誌以"仙岩留跡"列為縣八景之一。
大祥水上娛樂中心、良田仙湖湫這兩個是這兩年新興起的鄉村旅遊,集娛樂、燒烤鄉村游等。

代表人物


郭松年,漢族,1876--1950年,又名郭椿森,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武宣縣桐嶺鄉雅崗村人,宣統元年(1909年)己酉科撥貢。1905年留學日本曲町區政法學校,曾任雲南補用直隸州判,廣西督軍署秘書長,廣東督軍府少將參謀長,民國“國會參議員”。
江明彬,漢族,1916--1947年11月,廣西武宣縣桐嶺街人,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貴縣(今貴港市)和武宣縣地下黨的組織者和領導人之一,先後擔任中共貴縣縣委書記、中共武宣縣特別支部書記。
廖烈,壯族,?-1988年2月8日,原名廖毓秀,桐嶺鄉祿禪村人。青年時代在上海讀書。原國民黨武宣縣參議會參議長,與桐嶺愛國人士余恩溥、覃一才組成武宣河南抗日辦事處,出槍出糧並親自領導和發動組織民眾抗日。1947年,廖烈以實際行動支持共產黨革命。1950年後,廖烈被選為武宣縣各界代表常務委員會委員、副主任和土改委員會委員。1956年至1966年,先後被選為石龍縣和武宣縣人民委員會副縣長。1984年至1987年被選為武宣縣政協副主席,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屆至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自治區政治協商會議委員。1988年2月8日病逝。
黃元波1911—1984,曾用名黃劍白、黃河,壯族,桐嶺鄉漢村人。1廣西大學理工學院預科肄業,后在國民黨陸軍政部獸醫學校學習,畢業後於1937年到廣西桂系國民黨七軍,先後任獸醫見習官和少、中、上尉及少校獸醫。1942年任貴州省安順獸醫學校研究員。1944年調到國民黨中央農業部技術處農村試驗研究室擔任編審工作。1945年就學於美國密西根大學獸醫學院傳染病特科。學成回國后,歷任陝西西北農學院副教授、江蘇南通學院和河南省農學院教授。1950年,國家農業部在河南省建立生物藥品廠,黃元波任技術室主任、總工程師,他曾研製成功“牛氣腫疸甲醛菌苗”,在河南生物藥廠大量生產,供應全國。他又參加了豬瘟、豬丹毒、豬肺疫弱毒三聯凍干苗的研製工作,為預防豬傳染病作出了積極貢獻。他被選為河南省第五屆和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政協委員以及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理事長、河南省農學會副理事長、河南省微生物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務。並多次獲先進個人獎。黃元波的著作有《牛氣腫疸病防治》、《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三聯弱毒凍干苗試驗研究報告》、《緬羊快疫》(翻譯)、《豬瘟抗體中和試驗法》、《家畜傳染病》(編著之一)、《牛黑斑病中毒》等。1984年在鄭州市病逝,享年73歲。
廖冰兄原名廖東生,1915年出生,武宣縣桐嶺鎮灣龍村人,世界著名漫畫家。
黃格勝壯族,1950年9月出生,武宣縣桐嶺鎮人,現任致公黨中央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致公黨廣西區委主委,教育部高等院校藝術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廣西藝術學院院長,灕江畫派促進會會長。廣西藝術學院美術系國畫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
陳保善壯族,1959年出生,武宣縣通挽鎮祿歡村人,博士,博士生導師,廣西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分子生物學教授,世界六位著名真菌病毒學專家中的第五號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