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彩

摸彩

《摸彩》是哥特小說徠女王雪莉·傑克遜代表作,美國文學史上重要著作,短篇小說經典,入選美國文庫,在2013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摸彩》(1948)是雪莉·傑克遜最著名的作品,小說揭示田園牧歌般的美國小鎮一個隱秘而兇險的側面,是上世紀最恐怖的短篇小說之一,最初在《紐約客》發表后,引起巨大轟動。《摸彩》被改編成廣播劇、電視劇、舞台劇,並三次改編成電影。

作品目錄


I
醉客
魔鬼愛人
就像媽媽以前做的
實戰檢驗
村中人
我在R.H.瑪西公司的生涯
II
巫婆
叛徒
你先請,我親愛的阿方斯
徠查爾斯
穿亞麻布衣服的下午
花園
多蘿西和我奶奶以及水兵
III
對話
伊麗莎白
一家不錯的律師行
木偶
朦朧的七種類型
來愛爾蘭跟我跳舞
IV
那當然
鹽柱
穿著大鞋子的男人
牙齒
收到吉米的一封信
摸彩
V尾聲

點評鑒賞


“雪莉·傑克森(Shirley Jackson)的《The Lottery》原載於1948年6月28日的雜誌《紐約客》(The New Yorker),當時美國正處於二戰後的繁榮發展時期,也是美國文壇湧現出大批優秀小說家的時期,但沒有哪位作家能如傑克森一般,僅以一部短篇小說《摸彩》便激起紐約乃至整個美國社會的千層浪。”
讀到這本書純屬偶然,不過昨天在豆瓣閱讀的豆瓣猜上看到這本書,於是在網上下載了英文原版電子書,只花了一個小時不到的時間就讀完了。在看書之前就不小心瞥到了內容簡介,沒有看的確切,只看到這是一個“殘忍”、“飽受爭議”的故事。看到開頭的田園詩般的景緻描寫——“6月27日的早晨萬里無雲,陽光明媚,鮮花盛開,綠草青翠欲滴,到處充滿了盛夏新鮮的暖流。”時還有些不以為然,讀到故事結尾才倒吸一口冷氣,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摸彩》的故事發生在仲夏時節的一個美國小鎮上,村莊的人們集合在廣場上舉行一場古老傳統儀式——一年一度的摸彩活動。在薩莫思先生(Mr. Summers)和格瑞午思女士(Mrs. Graves)草草宣誓就職之後,摸彩終於開始。先由薩莫思先生按照字母順序叫名字,被叫到的那戶人家的男性家長, 就代表全家走到箱子前面來摸彩。不知不覺間,氣氛開始緊張起來。有人開始小聲議論說,有些村子已經廢除了摸彩,村裡最年長的沃內老人(Old Man Warner)馬上斥責道:只有“年輕的傻瓜”才會這麼做。老話說,“六月摸彩,玉米快熟”('Lottery in June, corn be heavy soon.');不按傳統辦事,只會有麻煩。當每個家長都摸到一張紙條后,所有的人都安靜下來,那是“長久的停頓,屏住呼吸的停頓”(a long pause, a breathless pause),直到薩莫思先生宣布可以打開紙條。摸彩結果是,哈太太(Mrs. Hutchinson)的丈夫比爾(Bill)摸到了那個畫著黑點的紙條,那張“彩票”。哈太太開始抗議,她說給比爾抽獎的時間不夠長,而德拉克柔太太則勸她要“有點風度”(Be a good sport),格瑞午思太太則說“大家的機會是一樣的”。顯然,哈太太的抗議沒有任何效果。她甚至還要求嫁出去的女兒也參加下一輪的摸彩,但也無人理會。第二輪摸彩在哈太太、哈先生和小女兒、小兒子四人當中進行。這一次摸彩,是哈太太摸到了那個帶黑點的“彩票”。在哈太太“這不公平,這不對”的抗議聲中,急於結束摸彩活動的人們紛紛拿起石頭,甚至還有人用雙手抱起大大的石塊,更有甚者還向哈太太的小兒子手裡塞石子。接著,他們就一邊聽從老沃內的招呼“來,來,一起上”,一邊由亞當思(Adams)和格瑞午思帶領著,一起湧向哈太太。那第一塊砸中哈太太的石頭,就落到她的腦袋上。
故事以燦爛的仲夏風光開場,卻以主人公的悲嚎收場。前後的對比,讓人不寒而慄。雪莉·傑克遜幾乎直到最後一刻才揭示了小說中的摸彩的真正含義——殺人,這種儀式性的殺人其實很像中國古代的祭祀儀式(恐怕在任何文化任何宗教中都有類似的儀式)。在《西遊記》里便有以童男童女祭祀河神的故事,與摸彩一樣,也是為了祈求來年的好收成。而《摸彩》給人的震撼卻要強烈得多,不僅僅是因為作者用前後強烈的對比營造出的情緒效果。更因為作者將一個古老儀式放置在了現代文明社會的村莊里,這裡有學校、有郵局、有銀行,也是大多數人統治的民主,卻依然存在這種無意義的暴力和普遍的殘忍行為,不得不說是對集體社會和民主的絕佳諷刺。資產主義社會毫無疑問是先進的,至少其先進與文明程度與之前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而人們的行為卻依然是原始而野蠻的。這正說明,這樣的“摸彩”活動——殺人儀式,可以發生在任何國家,任何時期,實施者可以是任何一個人,對象也可以是任意一個對象,這種野蠻源於人性本身的惡。
《三字經》的第一句便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也成了中國人信仰的教條。而西方人卻信奉“性本惡”說,在基督教中更有人是帶著原罪(Original Sin)來到世界上的說法。《摸彩》中有一個人物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叫Delacroix(意為“十字架的”)。但作者專門說明,村子里的人總是把他的名字讀錯以至於忘記了這個名字的念法,象徵意義便是村民們已經早已無法理解甚至忘記基督教的教義了。另外,傑克遜還利用了石頭殺人的典故。而在小說里,村民中最老的沃內老人並沒有絲毫自省,反而帶領村民們拿起石頭砸向哈太太,亦象徵了村民們的信仰缺失。
小說的主人公Tessie Hutchinson是一個殉道士。她曾兩次反抗摸彩的結果和自己所處的地位,雖然是無意識的,也並沒有從本質上對摸彩進行反對,但仍是小說里唯一一個對這一傳統提出過異議的人。但是,這不代表她就是“值得同情”的。要想到,過去這些年裡,她和其他人並無區別,也是這場血腥狂歡中的一員。文學中不乏像這樣的殉道者,當社會面臨危機時刻,無論是物質危機,還是精神道德危機,“替罪羊”會被擇定來承載災難,被獻祭,被驅逐,因為他們是將無形的罪惡移走的有形媒介。俄狄浦斯(Oedipus)本人充當了“替罪羊”,為了平息忒拜城的災難,他刺瞎眼睛、將自己放逐他鄉。因為他本身處於一個充滿罪惡的社會之中,因此他這個“替罪者”是無辜的,因為他的“不知道”(神諭的原因)才會導致城邦的災難。俄狄浦斯弒父娶母這一行為是在他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完成的,而本應知情的人卻默不作聲從而增加了負罪的俄狄浦斯的無辜。但是他敢於面對事實,敢於承擔這個本不應該承擔的責任(或者說是不該承擔這麼大的責任),最終他通過對自己的懲罰來使城邦的人民擺脫困境。法國詩人馬肖的《國王的審判》中猶太人被屠殺,是為了使全城從瘟疫中獲救;拉封丹寓言中最無辜的驢子被認定為瘟疫的罪魁禍首,動物們將它處死使群體擺脫鼠疫的不幸。他們都和哈太太一樣,是罪惡世界的“替罪羊”。當然這也是《摸彩》引來爭議的一個原因,就連傳統、權力社會和男權的受害者哈太太都是自私的有罪的,她甚至要求已經出嫁的女兒參加第二輪摸彩。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在他的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的自序中說:“對一部作品意見不一正說明這部作品是新穎的、複雜的、有生命力的。”雪莉·傑克森的短篇小說《摸彩》正是這樣一部作品。我是喜歡這樣的故事的,大概因為我也相信人性本身就是醜惡的。故事還是留了一絲溫暖的,在第二輪摸彩時,人們都為孩子抽到了空白的彩票而舒了一口氣,這何嘗不是人性中的溫暖和善意呢?

作者簡介


雪莉·傑克遜(1916-1965),美國小說家。在其所處的年代,她被認為是一個流行文學作家。近年來,她受到批評界越來越多的關注,作品被歸入美國經典文學之列。她影響了尼爾·蓋曼斯蒂芬·金等後輩作家。作品《邪屋》(The Haunting of Hill House)是蘭登書屋“現代文庫”讀者票選的20世紀百大英文長篇小說之一。她還創作了童書多部。雪莉·傑克遜文字清新優美,美國中學課本中,至今仍有她的文章。
2007年,“雪莉·傑克遜獎”成立,獎掖心理懸疑、恐怖和黑色幻想類小說。
2010年,由喬伊斯·卡羅爾·歐茨編選的《雪莉·傑克遜長篇小說和故事選》由美國文庫出版。
短經典(共25冊),這套叢書還有《愛,始於冬季》,《母與子》,《父親的眼淚》,《回憶,撲克牌》,《狂野之夜!》等。

編輯推薦


這些故事喚醒了我童年時代最原始的恐懼。
也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記住雪莉·傑克遜的名字,但所有人都會記得《摸彩》。
——喬納森·勒瑟姆
雪莉·傑克遜是個令人驚嘆的作家,我已經談論過她好幾次了。如果你沒讀過《我們一向住在城堡里》、《邪屋》或者她的短篇小說,那你等於錯過了一些奇妙的東西。
——尼爾·蓋曼
雪莉·傑克遜安靜而優美的敘述會讓你突然之間不由自主地打個激靈。
——Esqu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