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民俗學檢討

中國現代民俗學檢討

《中國現代民俗學檢討》是2010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施愛東

內容簡介


中國現代民俗學檢討
中國現代民俗學檢討
本書以中國現代民俗學為例,對中國現代學術的學術生態以及學術模式展開討論。討論主要集中在學科定位、田野作業、人才培養、研究範式、學術取向、理論與方法等幾個方面,但在具體的考察中,《中國現代民俗學檢討》並未對以上諸方面進行全面梳理,而是從一些具體個案或現象出發,由點及面,條分縷析,試圖藉以管窺全豹,勾勒整個中國現代民俗學的現狀與走勢。
作者試圖從行業民俗與科學哲學兩個視角切入,檢討中國現代民俗學的學科發展策略,討論其經驗與困惑。這些經驗和困惑既是中國現代民俗學的,許多方面也是中國近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發展過程中所共同遭遇的。

作者簡介


施愛東,1968年生,理學學士,文學碩士、博士。先後任職於中山大學中文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后工作站,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民俗學學術史、故事學、通俗小說研究。代表性論文主要有《疊加單元:史詩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機制》、《故事的無序生長及其最優策略》、《民間故事的記憶與重構》、《英雄殺嫂——從“蕭峰殺敏”看金庸小說對傳統英雄母題的繼承和改造》、《牛郎織女研究批評》等。博士淪文《論中國現代民俗學的學科創立與學術轉型——以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為中心》、博士后出站報告《中國現代民俗學檢討》。

圖書目錄


小 引
緒 論 中國現代學術的行業生態與行業民俗
一 祖師崇拜:學術領袖的神威與功能
二 薪火與香火:導師與學生的不對等互惠關係
三 壽者仁:成功學者的成功秘訣
四 學術推廣:圈內的口碑與圈外的宣傳
五 學術創新:壓垮學者和學術的第三座大山
六 學術版圖周圈論:中心向邊緣的學術傳遞
七 圈子的形成:反抗舊秩序建立新秩序
八 學科危機:研究範式的過度操作
九 學術革命:重立一個“新”偶像
第一章 早期民俗學者的學科認知
一 中國現代民俗學的發生背景
二 三份大相徑庭的工作計劃
三“民俗學”的提出與西學的關係
四 國學研究的興盛對民俗學的影響
五 民俗學向人類學轉型的後果
第二章 早期民俗學者的田野考察及其方法探索
一 本土歌謠搜集者的田野實踐
二 顧頡剛及其妙峰山香會調查
三 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的田野困惑
四 對口傳文化搜集整理標準的理解
五 辛樹幟、楊成志的田野考察及其考察方法的嘗試
第三章 當代民間文學田野作業的失策與對策
一 學科發軔時期的田野要求
二 文藝工作者的民間化
三 不同文化背景成員之間的觀念分歧
四 運動與普查:材料的搜集整理及其被使用
五“田野作業”對“採風活動”以及“搜集整理”的告別
六 理論假設:從既有文本出發
七 關於田野作業問題的學術論爭
第四章 民間文學教材編寫與人才培養的困境
一 民間文學專門人才的躍進式培訓現象
二 鍾編概論的困惑與艱辛
三 概論編寫熱的出現與編寫工作的隨意性
四“概論思維”及其對學術產品“格式化”書寫方式的影響
第五章 民俗學學術史的書寫規範
一 《歌謠》周刊發刊詞“周作人說”的源流
二 對“周作人說”的懷疑
三 另一種可能
四 用“規範性陳述”代替“描述性陳述”
第六章 一則經典研究範式的回顧與檢討
一 顧頡剛故事學範式的確立與傳播
二 顧頡剛故事學範式所遵循的遊戲規則
三 歷史演進法的局限
四 顧頡剛故事學範式的科學貢獻
第七章 鍾敬文民俗學學科構想與經營策略
一 學科定位:求取生存的經營策略
二 研究對象:無須深入的意會知識
三 學科體系:按我們確實知道的去演進
四 不敢忘記其創始者的科學是個死掉的科學
附 錄 鍾敬文學科構想與學術策略一覽表
第八章 學術運動對於常規科學的負面影響
一“非遺”保護運動在學界的興起
二 民俗學家對“非遺”保護運動的學術支持
三“非遺”名錄的現實利益
四 民俗學家“參政”、“議政”的尷尬
五“非遺”保護運動對民俗學學科的傷害
第九章 民俗學的學科界限與學術取向
一 民俗學與人類學的區別誰也說不清
二 學科取向的多元化趨勢不可逆轉
三 研究課題的選擇視個人利益而定
四 學術共同體的劃分比學科劃分更清晰
第十章 民俗研究的意義追問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科學時代的遊戲規則
三 科學追求的倫理拷問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