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0條詞條名為張威的結果 展開
- 中國內地網路小說家
- 阿里大文娛原公關總監
- 包頭市公安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
-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委常委、縣政府黨組副書記、縣政府常務副縣長
- 中國足球運動員
-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授
- 中國人民大學日語語言學教授
- 北京健美老人
- 大同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委員
- 革命先烈
- 歌手
- 《水滸傳》人物
-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副教授
- 尉氏縣招商投資促進中心職工
- 九江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 蘭州交通大學高級工程師
- 大連市財政局總會計師
- 泉溪鎮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南宋抗金名將
- 江西省宜春籍烈士
- 中國車展一線男主持人
-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
- 文昌市人民醫院護士
- 遼寧籍女演員
- 書法篆刻家
- 《新疆日報》美術編輯
- 北京市健宮醫院副主任醫師
- 北京聯合大學師範學院教授
- 北京積水潭醫院藥師
- 浙江財經學院教師
- 原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
- 天津財經大學教授
- 醫生
- 浙江籍烈士
- 中國京劇院京劇演員
- 廣東省人民醫院病理學主任技師
- 仁和葯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 江蘇省徐州市農業機械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
- 瀋陽師範大學教授
- 塞班網創始人
-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 天津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 武漢工商學院文法學院講師
- 中國科學院沙漠與沙漠化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
- 華潤置地(貴陽)有限公司合約管理部經理
- 黃灣鄉建管站站長,老鸛村黨總支書記
- 義馬市公安局工作人員
- 隋朝官員
- 天津市濱海新區科學技術協會員工
張威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授
張威,男,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授。曾于山東大學威海環境新聞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擔任山東大學威海環境新聞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
1989年考入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攻讀比較文學,1993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93年因成績優異,榮獲澳大利亞政府獎學金,在悉尼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攻讀博士學位。1996年畢業,獲新聞學博士學位。1997年至2001年任教於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新聞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當代澳大利亞研究所所長,並任悉尼理工大學亞洲傳媒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2001年度北京大學訪問教授。2001年12月起任南京大學新聞系教授、2002年9月任國際傳媒研究所所長。
曾任《北京周報》(Beijing Review)記者多年,后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和悉尼理工大學學習,獲比較文學碩士和新聞學博士學位。曾任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授、國際傳媒研究所所長;併兼任悉尼理工大學亞洲傳媒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國際新聞界》編委、《新聞與傳播研究》英文編審。現任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新聞學專業主任。
新聞媒體從業經歷:美國《僑報》網路版專欄主編、《高爾夫》雜誌執行主編。
張威,新聞學教授。曾任《北京周報》(BeijingnReview)記者、編輯、文教部主任。
新聞寫作與採訪、比較新聞學、新聞英語。
A比較新聞學(Comparative Journalism)內容:中國與西方新聞理論研究,中西新聞史研究,中西報業研究。
B 西方新聞業務(New Reporting in the West)內容:西方英語新聞寫作研究,西方新聞文體美學研究。
C 美國、澳大利亞新聞研究(American & Australian Journalism Studies)內容:當代美國與澳大利亞報業、新聞理論、新聞人物研究。
D 中西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China and West)內容:近當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西方駐華著名記者研究, 當代澳大利亞文化研究。
1、著作中文譯名:《現代中國報業的起源和政治史》,珀斯:莫道克大學出版社,1996 英文原名:Origin and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Modern Chinese Press, Perth: Murdoch University Press, 1996
2、著作中文譯名:《政治與新聞自由》,悉尼:澳大利亞獨立新聞研究中心暨悉尼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年。英文原名:Politics and Freedom of the Press: A Comparison of Australia and China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Coverage by Two Leading Dailies of Some Significant Events Since 1970,Sydney: Australian Centre for Independent Journalism &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Press, 1997
3、《跨國婚戀:悲劇、喜劇、正劇》,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4、《澳大利亞傳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一作者)。
5、《走過澳大利亞》,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6、《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年1月。
《悉尼華人史》,悉尼:澳大利亞悉尼市政府出版社, 1998年。
《陰之德-中國女性問題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0年。
《澳大利亞中國留學生情愛小說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年(主編並作序)。
1.“悉尼歌劇院的天才設計者及其悲劇”,《人物》1995年第6期。
2.“端納── 一個澳大利亞人在近代中國的悲劇”,《人物》1997年第1期。
3.“澳大利亞新聞自由:陽光與陰影”,《國際新聞界》1997年第5期。
4.“走進7號電視台?澳大利亞的電視記者”,《中國記者》1998年第7期。
5.“新聞文體的兩分法及硬新聞和軟新聞的界定”,《國際新聞界》,1998年第4期。
6.“論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方法》1998年第8期。
7.“階級性、客觀性和宣傳:中澳新聞觀點比較研究”,《國際新聞界》,1998年第5期。
8.“1949年以來的澳大利亞?中國關係”,《當代世界》,1999年第1期。
9.“澳大利亞新聞主持人的命運”,《 當代世界》1999年第2期。
10.“比較的新聞:正面報道和負面報道”,《國際新聞界》,1999年第1期。
11.“記者與新聞自由:對澳大利亞傳媒的觀察”,《當代世界》,1999年第2期。
12.“調查性新聞報道:對中國和西方的觀察”, 《國際新聞界》,1999年第2期。
13.“世紀之交的審視:西方“中國傳媒研究”的某些新視點”,《國際新聞界》,1999年6期。
14.“以激動人心的方式來反映世界-澳大利亞新聞照片中的煽情主義”,《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1期。
15.“中國的端納”,《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1期。
16.“北京的莫理遜”,《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2期。
17.“斯諾的另一精神世界”,《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3期。
18.“愛潑斯坦同志”,《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4期。
19.“澳大利亞報刊溯源”(上),《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4期“澳大利亞報刊溯源”(中),《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5期“澳大利亞報刊溯源”(下),《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
20.“不屈的白修德”,《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5期。
21.“中國,你迷倒了多少澳大利亞人”,《中華讀書報》,國際文化版,2000年5月8日。
22.“索爾茲伯里與中國的長征”,《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
23“文化誤讀與比較新聞學”,《國際新聞界》,2001年第2期。
24 “比較新聞學:歷史、現狀與難題”,《國際新聞界》,2001年第6期。
25.“當代澳大利亞報業研究(1920-1999)”,《新聞與傳播研究》,2001年1期。
26.“比較新聞學:方法與界定”,《新聞與傳播研究》,2001年4期。
27.“典型報道:淵源與命運”,《新聞與傳播研究》,2002年2期。
28.“澳大利亞:誰在教授新聞學?”,《當代傳播》,2001年4期(第一作者)。
29.“博士論文寫作”,《中國教育報》理論版,2002年2月23日。
30.“全球化背景下的澳大利亞廣告業”,《國際新聞界》,2002年2期(第一作者)。
31.“新聞主持人的風骨”,《新聞記者》,2002年2期。
32.“澳大利亞雜誌研究”,《國際新聞界》,2002年5期(第一作者)。
33.“大冒險家哈同與他的中國妻子羅迦陵”,《縱橫》,2002年10期。
《澳大利亞:人文與歷史》。
《西方學術論文寫作規範》。
《環境新聞學》。
1987年:報告文學《北海道的逃亡者》獲群眾出版社首屆金盾文學獎。
1988年:新聞特寫“崛起的大飯店:生機與危機”獲《中國青年報》新聞比賽一等獎。
1993年:獲澳大利亞政府OPRS博士獎學金。
1998年:《澳大利亞華人史》獲澳大利亞政府文化部翻譯基金獎
1998年:社會問題推理小說《扎龍谷》獲首屆全國偵探小說佳作獎。
1999年:論文“硬新聞和軟新聞的界定”獲河北省社科獎三等獎。
2001年:研究課題《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獲教育部十五社科基金5萬元。
2002年:研究課題《中美環境新聞學》獲南京大學國家研究課題預研課題資助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