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良

浙江工商大學教授

馬良,男,1964年9月出生,碩導、教授職稱。省社會心理學學會副秘書長,浙江工商大學社會工作系系主任。

人物經歷


2004/02---2004/06,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為社會政策和弱勢群體研究。

主要貢獻


科研項目

1、法蘭克福學派的新社會主義理論,2004年杭州市“131人才”項目,獨立。
2、流動人口子女全納教育的實踐與研究,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要參與者,負責二個分報告。
3、杭州市江干區“撤村建居”社會綜合治理若干問題研究,2005年江干區社區建設指導委員會委託,課題負責人。
4、、和諧社區構建中外來務工人員的城市融入問題研究----以江干區三叉社區為例,2006年度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第二。
5、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新型社會救助體系研究,2006年國家社科科學基金,第三參與者。
6、詹姆遜後現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省社科規劃重點課題(校外基地),負責人。
7、融合還是排斥: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研究,2007年杭州市天成教育集團委託課題,負責人。
8、《杭州市企業職工工資性分配水平適當性的實證調查和對策研究》,2008年,杭州市總工會委託,負責人。
9、《浙江省計程車司機健康狀況的實證調查和對策研究》,浙江省交通之聲,浙江省交通傳媒有限公司委託,負責人。
10、《政府公共服務和社區互助服務的有效銜接----以杭州市四季青街道為例的實證研究》,杭州市四季青街道委託,2009年,負責人。

書籍著作

1、《東方美學對西方的影響——西方人眼中的東方絲綢藝術》,上海教育出版社,ISBN7-5320-9218-6,2004年7月。獨立。
2、《融合還是排斥: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ISBN978-7-5338-7106-2, 2007年8月,第一作者。

代表論文

1、《論詹姆遜的後現代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闡釋的意識形態》,河南師範大學學報(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6期,獨立。
2、《杭州人口職業結構變化和社會保障制度研究》,載《杭州藍皮書—2005年杭州發展報告(社會卷)》,杭州出版社, 005年1月。獨立。
3、、《評詹姆遜的後現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闡釋理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中文核心期刊),2005年第1期,獨立。
4、《浙江省人口老齡化和農村養老問題探討》,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5、《詹姆遜的後現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闡釋學》,載《20世紀西方哲學的分化與會通》,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獨立。
6、《青少年社區矯治的本土模式和社會工作的介入空間》,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獨立。
7、《對流動人口子女學校教育兩種途徑的評價》,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獨立。人大複印資料《中小學教育》2007年第5期,全文轉載。
8、《構建和諧社區和外來居民主體角色的定位----對杭州江干區三叉社區的實證分析》,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7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07年第6期全文轉載。
9、《社會政策與流動兒童少年義務教育的社會融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中文核心期刊),2007年第1期。
10、《流動人口子女學校教育的調查和分析》,教育發展研究(中文核心期刊,CSSCI),ISSN-1008-3855,2007年第3期。
11、《杭州市構建城市公共突發事件應急聯動網路研究》,載《杭州藍皮書2007年杭州發展報告(社會卷),杭州出版社,2007年3月,獨立。
12、《全納教育視野:流動人口子女流入地義務教育的實證分析》,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獨立。
13、《流動兒童少年義務教育社會政策和現實環境互動的過程分析》,載《實踐為本的中國本土社會工作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7月,獨立。
14、《“撤村建居”社區融入城市進程中的優勢和局限-----對杭州三叉社區的實證分析》,黨政幹部學刊,2008年第3期,獨立。
15、《社會工作教學中行動反思模式的實踐性運用》,載《公共管理新視野2007》,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年1月,獨立。

獲獎記錄


1、論文:“新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的新主題和成果轉化機制研究”,獲杭州市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第二作者,2006年12月。
2、論文:“教育和諧:流動兒童少年義務教育的社會融合過程分析---對杭州天成民工子弟學校的個案研究”,獲杭州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獨立完成,2007年12月。
3、專著:“流動人口子女全納教育研究”,獲杭州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第四(課題組共8人)。
4、專著:“中國流動人口子女教育調查與研究”,獲2007年浙江省高等學校科研成果獎獲獎二等獎,第四(課題組共9人)。
5、論文:《和諧社區構建中城市融入問題研究---以杭州市江干區三叉社區為例》,獲杭州市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第二(課題組共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