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業大學
省屬重點大學
安徽農業大學,簡稱“安農大“,坐落於安徽省合肥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與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屬重點大學、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首批“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級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安徽省高峰學科建設計劃,具有推薦免試研究生資格,通過教育部“高等學校來華留學質量認證”,為中美大學農業推廣聯盟牽頭單位。
安徽農業大學的前身是1928年在安慶創辦的省立安徽大學,1935年6月省立安徽大學農學院創立,1939年因抗日戰爭爆發被迫停辦,1945年復建國立安徽大學,1954年獨立為安徽農學院,1995年更名為安徽農業大學。1981年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9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截至2020年12月,安徽農業大學下設19個學院(部),開設80個本科專業,有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4383人(包括國際生156名),其中碩士、博士研究生4460人;在職教職工186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752人,博士生、碩士生導師889多人;現有國家級人才15人、省級人才80人。
安徽農業大學起源於1928年(民國17年)在安慶成立的省立安徽大學。
民國10年(1921年)9月,許世英任安徽省長時,曾動議籌建安徽大學。時法專教員蔡曉舟還組織過“安徽大學期成會”。
民國15年(1926年)10月,新任省長高世讀決定繼續籌辦安徽大學,聘姚永朴為校長,成立籌備辦事處。后因北伐軍興,籌備中止。
民國16年(1927年)9月,省府當局聘余誼密、胡春霖、張秋白、湯志先、雷嘯岑、劉文典、吳承宗、廖方新、常宗會、劉復、吳善等組成安徽大學籌備委員會,推劉文典為文學院籌備委員會主任、吳承宗為工學院籌備委員會主任、韓安為農學院籌備委員會主任。
民國17年(1928年)2月,開始招預科生,以原省立法政專門學校校舍為二院,作學生宿舍,另租用錫麟街聖公會部分房屋為一院,作教室和圖書館。當年8月,籌委會公推劉文典為校長兼預科主任,開始招收文法學院本科生96名。同年11月,安大學生與安慶女中發生矛盾,時值蔣介石來安慶,蔣偏聽女中方面一面之辭,立即召見劉文典並加以訓責。劉出言頂撞,致遭拘押,不久即被迫離開安慶去南京。農學院籌備主任韓安也因這次風潮辭職,農學院籌備告輟。
民國18年(1929年)1月,省下令接收並改組安徽大學,撤銷原籌備委員會,任命省教育廳長程天放兼任校長,程上任后改組了人事,肆意安插親信,程的作法引起了安大師生的反對,同年春,安大進步學生在中共安慶黨團組織的組織下醞釀開展驅逐程天放的學潮,后因叛徒的出賣遭到程天放和反動當局的鎮壓,程也因為逮捕迫害進步學生引起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不得己於1929年6月辭去安大校長的兼職。省政府遂於6月聘請王星拱繼任校長,王星拱將原文法學院分為文學院和法學院,同時成立理學院。
民國19年(1930年)6月,王星拱辭職,省任命楊亮功為校長。楊據教育部令改校名為安徽省立安徽大學。是年停招預科生。民國20年(1931年)7月,楊亮功辭職,由何魯代理校長。民國21年(1932年)4月,何魯辭職,由程演生繼任校長。是年因聖公會房屋(即一院院址)不再續租,加上水災,學校經費發生極大困難。程校長多方奔走,成立校董會以幫助籌措建校經費。
民國23年(1934年)1月,程演生校長辭職,由傅銅繼任,鬍子穆任事務長。由於經費困難,當年法學院奉教育部命裁撤,原政治、經濟兩系併入文學院為政經系,所有法律系學生往北平(今北京)各大學寄讀。同年再次籌建農學院,聘李順卿為籌備主任。
民國24年(1935年)傅銅校長辭職,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植物學博士李順卿代替。李順卿任校長后,遵部令結束政經系,兼任農學院籌備主任(1934-1935.07),開辦農學院,初設農藝系,標誌著省立安徽大學農學院(安徽農學院前身,今安徽農業大學)的誕生。當年新校舍建成,舉校遷入。
1936年6月,農學院增設農業經濟系。
1937年6月,農學院增設森林系。至此,農學院開辦農藝系、農經系、森林系。
省立安徽大學是當時安徽境內唯一的高等學府。民國26年(1937年)抗戰爆發,日軍大舉侵華,局勢維艱。次年(1938年),李順卿及大部分教職員自動離校,校務暫由農學院院長汪洪法代理。省府鑒於校務混亂,乃命汪為代理校長,整頓校務,準備撤退。汪先率留校師生撤到六安,擬在霍邱農場恢復農學院。不久六安、霍邱告急,計劃落空,再遷立煌(今金寨縣),同時派人赴漢口籌設結束保管辦事處。後漢口告急,學校西撤至沙市(位於湖北境內,現為荊州市中心城區),原擬在沙市復校,因日軍逼近,不得已再遷重慶。在重慶,由汪洪法代校長與省府駐渝辦事處及在渝的省教育廳長方治辦理了交結手續。
至此,經十多年建設,民國28年(1939年)夏,已具相當規模的省立安徽大學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而被迫停辦,省立安徽大學農學院也遂告天折,這是安徽高等教育事業的重大損失。
安徽農業大學
民國35年(1946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決定恢復安徽大學,校址仍在安慶,並改省立為國立,聘朱光潛、陶因、程演生、楊亮功等12人於4月20日在南京成立安徽大學籌備委員會。先是教育部任朱光潛為主委,朱堅辭,隨後改由陶因任主委。
1946年4月,安徽大學在安慶復校,定名為“國立安徽大學”。5月,籌委會遷安慶,6月開始接收原省立安大校址,著手修繕,添置教具。9月,開始招收新生,新生中包括原安徽學院(立煌縣)學生。
1946年10月,德國明興大學森林科博士齊堅如(曾任南京政府教育部農業教育委員會常務委員)應聘就任農學院院長,並接收安徽學院皖南分院併入的兩個系,共設農藝、森林、園藝3個系,當時全院教師不到20人,儀器設備短缺。
1946年11月11日,國立安徽大學正式開學,陶因任校長,國立安大設文、法、理、農4院,有中文、外語、歷史、哲教、政治、經濟、法律、物理、化學、數學等10個系及先修班。
國立安徽大學有“理學院儀器設備之完善,於京滬一帶僅次於上海同濟大學”之譽,直屬於當時的中華民國教育部。
民國37年(1947年)陶因辭職,楊亮功繼任校長。
民國38年(1949年)春,解放軍兵臨安慶,教育部強令安大遷校江西,但廣大師生在總務長張效良、農學院院長齊堅如、文學院院長葉孟安以及鬍子穆、汪貽蓀等進步教授支持下,拒絕搬遷。3月底,解放軍包圍安慶,校長楊亮功隻身攜款逃亡,學校遂成立以張效良為首的校務維持委員會,組織師生護校迎解放。
1949年4月23日,安慶解放,在軍管會的領導下,正式成立安大校務委員會,由張效良任主委。6月,南京市軍管會派首席軍代表靳樹鴻、副代表黎洪模及鄭玉琳、朱銓4人接管安大。
1949年7月中旬,長江洪水泛濫,安慶護城圩潰破,國立安徽大學校舍全部被淹。
1949年10月,奉中共中央華東局文教部令,國立安徽大學從安慶遷至蕪湖,與省立安徽學院合併組成新的安徽大學。
1949年12月4日,新的安徽大學在蕪湖赭山(今安徽師範大學赭山校區校址)成立,廢除學院制,內設文藝、歷史、教育、法律、經濟、數學、物理、化學、園藝、農藝、森林、土木工程12個系,成為當時安徽省唯一的一所系科齊全的綜合性大學。同月,安徽大學校務委員會正式成立,許傑任主任委員。
1950-1953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安徽大學先後經歷了三次院系調整。
第一次在1950年9月,土木系及藝術系調整併入南京大學。
第二次在1952年9月,依據《華東區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方案》及相關規定,復旦大學的茶葉專修科、南京大學和金陵大學(今南京大學)的蠶桑專業部分師生調入安徽大學,安徽大學經濟系調往複旦大學,法律系調往華東政法學院(今華東政法大學),園藝系的1953、1954兩級學生調往浙江農學院(今浙江大學)。
第三次在1953年暑假,江蘇師範學院(今蘇州大學)化學系調入安徽大學化學系,安徽大學數學系、物理系、教育系、歷史系三年級學生調往華東師範大學。
經過三次院系調整,安徽大學由原來的文、理、農、工學科齊全的大學,變成只有農林和師範類專業的大學,這對安徽高等教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院系調整后的安徽大學由兩個學院組成,即師範學院和農學院。
1954年2月,教育部轉發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的決議案:“撤銷安徽大學校名和建制,其所屬師範學院、農學院分別獨立為安徽師範學院(今安徽師範大學)、安徽農學院(今安徽農業大學)。”
1954年4月,根據省政府決定,安徽農學院從蕪湖遷往合肥辦學,時設農學、林學2個系,茶葉、桑蠶2個專修科。
1960年,全院發展到9個系、16個專業、3個專門化和1個專修科,在校學生達1900多人。
1961年秋,學校先後撤銷了農業物理系及其所屬農業物理專業、農業氣象專業,園藝系及其所屬蔬菜專門化,農機系的農業機械製造專業和電氣化專業,林學系的特用經濟林專業,森工系的木材加工工藝專業,農學系的土化專門化和育種專門化,以後又撤銷了森工系,木材加工專業也停止招生。
1965年全校共設6個系、10個專業。
1966年“文革”爆發。5月,全校停課。
1968年11月,當時的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安徽農學院下遷農村辦學。同年12月,學校被一分為三,總院設在宿縣紫蘆湖農村,兩個分院分設在滁縣沙河集和鳳陽。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院被解體為三長達10年之久,停止招生4年。
1976年“文革”結束。隨即復校。
1977年起,恢複本、專科招生,兼辦各種進修班、培訓班,並接受委託代培招收部分自費走讀生,舉辦函授教育,實付多種形式辦學。
1978年4月,時任學院黨委副書記、老紅軍張靖武同志與7名黨員幹部聯名上書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王震同志,要求歸還安徽農學院在合肥的校舍、土地(即今安徽農業大學校址);6月23日,中央軍委常委、秘書長羅瑞卿將此上報;6月26日,時任軍委副主席的鄧小平親筆批示:“同意。”
1978年金秋十月,安農人滿懷喜悅,踏上回遷之路。同年11月18日,在校大禮堂隆重舉行大會“慶祝回遷合肥暨78級新生開學典禮”。
1979年,開始招收研究生。
1981年11月26日,安徽農學院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權單位。
1982年起,對所設本科專業都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
1985年,安徽農學院共設9個系21個專業和3個專修科,即:農學系的農學、種子、土壤農化3個專業;牧醫系的食品衛生檢驗、畜牧、獸醫、淡水養殖4個專業;茶葉系的茶葉、茶葉經濟與貿易、機械制茶3個專業;林學系的林學、園林綠化專業和林業教育專修科;植保系的植物保護、植物病理、農業昆蟲3個專業;園林系的園林綠化、果樹、蔬菜3個專業和蔬菜專修科;農經系的農經管理專業和農經管理幹部專修科,蠶桑系的蠶桑專業,農機系的農業機械化專業。
1994年,學校設立5個學院。
1995年3月,經國家教育委員會批複同意,安徽農學院更名為“安徽農業大學”。
1998年,安徽農業大學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
2010年10月,學校被教育部列為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成為安徽省五所具有公費來華留學生接收資格的高校之一。
安徽農業大學發展歷程(5張)
2011年12月,農業部(2018年3月改組為農業農村部)與安徽省人民政府簽署了《關於合作共建安徽農業大學的協議》,安徽農業大學成為安徽省第一所省部共建的省屬高校。
2012年,經教育部和科技部批准,安徽農業大學成為國家首批建設“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同年,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項目高校。
2013年入選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首批四所“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
2014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林業局(2018年3月改組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簽署協議共建安徽農業大學。10月,學校經教育部、農業部和國家林業局批准成為國家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
2020年9月,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農科研究與改革項目;11月6日,牽頭成立的“全國農科研究生志願服務聯盟”成立。
2021年5月15日,成為高等農林院校課程思政聯盟理事會員單位。
2021年7月26日,入選2020年現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一級學科碩士點。
2021年7月,入選2020年現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專業學位碩士點審核結果公示名單。
截至2020年9月,安徽農業大學設有研究生院和19個學院(部),共開設80個本科專業。
安徽農業大學各學院及本科專業 | |
農學院 | 農學、種子科學與工程、煙草、草業科學 |
植物保護學院 | 植物保護、動植物檢疫 |
園藝學院 | 園藝、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園藝教育 |
林學與園林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木材科學與工程、林學、園林 |
動物科技學院 | 動物科學、動物醫學、水產養殖學 |
茶與食品科技學院 | 茶學、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衛生與營養學、食品質量與安全、茶文化 |
理學院 | 信息與計算科學、應用化學、地理信息科學、應用統計學、測繪工程 |
生命科學學院 | 生物科學、生物技術、中藥資源與開發、應用生物科學、蠶學、生物製藥 |
資源與環境學院 | 生態學、環境工程、環境科學、農業資源與環境 |
工學院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農業水利工程、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 |
輕紡工程與藝術學院 | 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紡織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包裝工程 |
信息與計算機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網路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物流工程、物聯網工程 |
經濟管理學院 | 經濟學、金融學、市場營銷、財務管理、公共事業管理、會計學、農林經濟管理、土地資源管理、保險學、國際經濟與貿易、旅遊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 法學、應用心理學、社會工作、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 |
外國語學院 | 英語、法語、日語、商務英語 |
截止2018年3月,學校共有在職教職工176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698人,博士生、碩士生導師800多人;現有“國家傑青”等國家級人才10名。
學校設有“皖江學者獎勵計劃”4個特聘教授崗位和3個講席教授崗位。學校有6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創新體系崗位科學家,7位安徽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2位國家產業創新體系綜合試驗站站站長。
國家級教學團隊 | 茶學專業教學團隊、應用生物科學教學團隊。 |
省級教學團隊 | 動物性食品安全教學團隊、園藝專業教學團隊等。 |
安徽農業大學是一所以生命學科為優勢、農林學科為特色,農學、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藝術學、教育學等多種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
截至2018年3月,學校現有ESI前1%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9個、入選安徽省世界一流學科和國內一流學科獎補資金項目各1個,入選安徽省高峰學科建設計劃重點支持學科1個。現有5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類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現有80個本科專業,其中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園藝學、林業工程、生物學、作物學、畜牧學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生態學、生理學、遺傳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水生生物學、微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木材科學與技術、動物病原生物學、作物災害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作物生理生態、作物生物技術、作物安全生產、作物信息學、區域農業發展、茶學、果樹學、蔬菜學、森林保護學、森林培育、林木遺傳育種、森林經理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作物生產機械化工程、園藝產品貯藏與加工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生物學、化學、生態學、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公共管理、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大氣科學、城鄉規劃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作物學、園藝學、農業資源利用、植物保護學、畜牧學、水產、獸醫學、林學、農林經濟管理、風景園林學、草學
ESI全球前1%學科:植物與動物科學、農業科學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茶學
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木材科學與技術、林學、城市規劃與設計
省級重點學科:
省部級重點學科 | |||||
1 | 安徽農業大學 | 0905 | 畜牧學 | A | 一級學科 |
2 | 安徽農業大學 | 090501 | 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 | B | * |
3 | 安徽農業大學 | 082902 | 木材科學與技術 | B | * |
4 | 安徽農業大學 | 090703 | 森林保護學 | B | * |
5 | 安徽農業大學 | 071011 | 生物物理學 | B | * |
6 | 安徽農業大學 | 090401/090402 | 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 | B | * |
7 | 安徽農業大學 | 090102 | 作物遺傳育種 | B | * |
8 | 安徽農業大學 | 071007 | 遺傳學 | B | |
9 | 安徽農業大學 | 082801 | 農業機械化工程 | B | △ |
10 | 安徽農業大學 | 083203 | 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 | B | |
11 | 安徽農業大學 | 090101 | 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 | B | |
12 | 安徽農業大學 | 090201 | 果樹學 | B | |
13 | 安徽農業大學 | 090403 | 農藥學 | B | |
14 | 安徽農業大學 | 090602 | 預防獸醫學 | B | |
15 | 安徽農業大學 | 090702 | 森林培育學 | B | |
16 | 安徽農業大學 | 120301 | 農業經濟管理 | B | △ |
註:備註欄帶*的表示原為第二批省級重點學科;帶△的表示原為第三批省級重點學科。
安徽農業大學是國家首批碩士學位授權單位,199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
截至2018年3月,學校現有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門國家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公開視頻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現有1個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1個國家級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級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2類國家級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
國家級特色專業:茶學、植物保護、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動物醫學,木材材料與科學
國家級精品課程:《魅力中國茶》—宛曉春、夏濤教授、《動物病理學》—祁克宗教授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農業生物技術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重點專業: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農林經濟管理、生態學、園林、水產養殖學、生物技術、生物科學、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社會工作、藝術設計、信息與計算科學等
省級卓越工程師計劃: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
國家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面向新經濟的地方農林院校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專業改造升級路徑探索與實踐
國家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茶學、應用生物科學、農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拔尖創新型農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農學、園藝學、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農林經濟管理(複合應用型農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
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安徽農業大學-銀荃高科種業有限公司農科教基地
省級示範實習實訓中心:安徽農業大學·大浦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
校級實驗實訓示範中心:農業園-農科類專業綜合性實驗實訓示範中心、安徽農業大學苗木花卉實驗實訓中心、農業院校工科專業工程圖學實驗實訓中心、安徽農業大學獸醫臨床實驗實訓中心
截至2018年3月,學校現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教育部、科技部“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基地、1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54個省部級科研平台、2個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級重點智庫、1個省級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院,9個省“115”產業創新團隊,7個省級高校科研平台創新團隊,6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8位安徽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
近三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主持獲省部級科技獎42項,其中一等獎4項;省級以上動植物新品種69個;申請發明專利747項、授權323項。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3項、課題25項,國家基金154項。
國家級科研機構:
國家級科研機構 | |||
名稱 | 等級 | 批准部門 | 類型 |
省部共建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 國家級 | 科技部 | 國家重點實驗室 |
作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國家級 | 國家發改委 |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安徽農業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 | 國家級 | 科技部 | 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 |
農林科學技術與生物資源開發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國家級 | 科技部 | 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 | 國家級 | 科技部、教育部 | 研究院 |
國家部委科研機構:
國家部委科研機構 | |||
名稱 | 等級 | 批准部門 | 類型 |
教育部茶葉化學與健康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 部級 | 教育部 | 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
茶樹生物學與品質化學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 部級 | 教育部、科技部 | “111計劃”引智基地 |
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範基地 | 部級 | 農業部 | 農業部研究基地 |
真菌生物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部級 | 教育部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大別山區農林特色產業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 部級 | 教育部 | 教育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
教育部茶葉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 部級 | 教育部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農業部農業物聯網技術集成與應用重點實驗室 | 部級 | 農業部 |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 |
農業部農業電子商務重點實驗室 | 部級 | 農業部 |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 |
農業部茶樹生物學與茶葉加工重點實驗室 | 部級 | 農業部 |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 |
農業部農產品貯藏保鮮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合肥) | 部級 | 農業部 |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 |
農業部黃淮南部小麥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 | 部級 | 農業部 |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 |
林木材質改良與高效利用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 | 部級 | 國家林業局 | 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 |
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茶葉加工專業分中心 | 部級 | 農業部 | 農業部研發中心 |
農業部小麥區域創新研究中心 | 部級 | 農業部 | 農業部研究中心 |
農業部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範基地 | 部級 | 農業部 | 農業部研究基地 |
農業部茶加工技術集成科研基地 | 部級 | 農業部 | 農業部研究基地 |
農業部合肥農業環境科學觀測實驗站 | 部級 | 農業部 | 農業部科學觀測實驗站 |
農業部華東地區作物栽培科學觀測實驗站 | 部級 | 農業部 | 農業部科學觀測實驗站 |
農業部南方農業裝備科學觀測實驗站 | 部級 | 農業部 | 農業部科學觀測實驗站 |
省級科研機構:
省級科研機構 | |||
名稱 | 等級 | 批准部門 | 類型 |
安徽省茶葉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 省級 | 安徽省科技廳 | 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安徽省作物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 省級 | 安徽省科技廳 | 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安徽省微生物防治重點實驗室 | 省級 | 安徽省科技廳 | 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作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省級 | 安徽省科技廳 | 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獸醫病理生物學與疫病防控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省級 | 安徽省科技廳 | 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農田生態保育與污染防控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省級 | 安徽省科技廳 | 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智慧農業技術與裝備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省級 | 安徽省科技廳 | 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生物質材料與能源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省級 | 安徽省教育廳 | 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農產品質量安全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省級 | 安徽省科技廳 | 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安徽省農業信息學重點實驗室 | 省級 | 安徽省教育廳 | 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植物病蟲害生物學與綠色防控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省級 | 安徽省教育廳 | 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地方特色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省級 | 安徽省教育廳 | 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安徽省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省級 | 安徽省科技廳 | 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小麥產業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省級 | 安徽省教育廳 | 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安徽省重地方禽畜遺傳資源保護與生物育種點實驗室 | 省級 | 安徽省科技廳 | 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人畜共患病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省級 | 安徽省教育廳 | 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木材科學與技術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省級 | 安徽省教育廳 | 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安徽省生物育種工程實驗室 | 省級 | 安徽省發改委 | 安徽省工程實驗室 |
安徽省農產品加工工程實驗室 | 省級 | 安徽省發改委 | 安徽省工程實驗室 |
安徽省智能農機裝備工程實驗室 | 省級 | 安徽省發改委 | 安徽省工程實驗室 |
安徽省北斗精準農業信息工程實驗室 | 省級 | 安徽省發改委 | 安徽省工程實驗室 |
安徽省綠色農藥研發與應用工程實驗室 | 省級 | 安徽省發改委 | 安徽省工程實驗室 |
安徽省動物性食品質量與生物安全工程實驗室 | 省級 | 安徽省發改委 | 安徽省工程實驗室 |
安徽省園藝作物育種工程實驗室 | 省級 | 安徽省發改委 | 安徽省工程實驗室 |
安徽省蠶桑資源利用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省級 | 安徽省科技廳 | 安徽省國家聯合研究中心 |
安徽省園藝產品品質與采後生物技術“一帶一路”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省級 | 安徽省科技廳 | 安徽省國家聯合研究中心 |
農業生物產品與生產環境安全檢測安徽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 | 省級 | 安徽省科技廳 | 安徽省科技服務平台 |
安徽現代農業發展研究中心 | 省級 | 安徽省教育廳 | 安徽省高校智庫 |
安徽農業現代化研究院 | 省級 | 安徽省委宣傳部 | 安徽省重點智庫 |
安徽省農業領域科技創新綜合智庫 | 省級 | 安徽省科技廳 | 安徽省科技創新智庫 |
安徽農業大學農科教結合研究中心 | 省級 | 安徽省教育廳 | 安徽省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
皖江農產品加工研究院 | 省級 | 安徽省科技廳 | 省級研究院 |
安徽畜禽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院 | 省級 | 安徽省教育廳 | 省級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院 |
安徽省糧食作物省級協同創新中心 | 省級 | 安徽省教育廳 | 省級協同創新中心 |
2008年至2013年,安徽農業大學科研項目與經費持續增長。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2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39項,國家“863”計劃、“973”計劃等重大項目課題105項,其它國家部委計劃項目50餘項,其中首次主持並組織全國力量實施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承擔各類縱向科研項目1200餘項,與地方政府和龍頭企業簽訂各類合作協議或合同1000餘項。
近年來,安徽農業大學的年度科研經費連創新高,2017年達到3.41億元,位列安徽省高校第二名,僅次於中國科技大學。獲省部級成果獎勵120多項,其中省科技進步(自然)二等獎以上20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省重大科技成就獎各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
在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申報項目評審結果中,安徽農業大學獲得資助立項62項,再創歷史新高。在全國農業院校中,立項數位列第十,較2017年前進6位,資助率位列第三。2018年共獲得面上項目21項、青年項目39項、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1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1項,總資助經費2136.4萬元(不含間接費用)。此次國家基金再次取得突破,標誌著安徽農業大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實力又邁上一個新的台階。此前,安徽農業大學還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
安徽農業大學圖書館前身為1928年成立的國立安徽大學農學院圖書館。經過80多年的歷史變遷,安徽農業大學已發展成為擁有4萬多平米館舍的現代化、專業化的大學圖書館。安徽農業大學圖書館素有“華東高校第一館”的美譽,2012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
截至2015年1月,圖書館有藏書260萬冊,其中紙質圖書120萬冊,電子圖書140萬冊,中外文資料庫38個。已形成了以農林學科、生物學科文獻為主體,兼有理、工、文、經、管、法、醫等多學科、多類型、多載體的文獻信息資源館藏體系。
學術期刊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是由安徽省教育廳主管,安徽農業大學主辦的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學術刊物,是反映教學科研水平的一個重要窗口。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於1957年,原名《安徽農學院學報》。主要刊登農學、林學、畜牧、獸醫、水產、土壤、茶葉、蠶桑、園藝、植保、農業工程、生物技術、環境科學以及相關基礎學科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等。是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來源期刊、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中文核心科技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和中文綜合性農業科學類核心期刊(2000、2004、2008版)。現為美國《化學文摘》(CA)、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網路版)》(CABI)、日本科學技術社資料庫、國際農業文獻索引(AGRIS)、萬方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維普)、中國生物學文獻資料庫、《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環境科學文摘》等幾十種國內外資料庫及著名文摘期刊所收錄。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創刊於1992年,現已成為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維普)、萬方資料庫等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
學校大力實施國際化辦學戰略,先後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獲批“接受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院校”、“南南合作”項目外語培訓定點單位、國家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及中國科協“安徽海智農業基地”。與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聯合牽頭成立“中美大學農業推廣聯盟”,搭建了兩國高校乃至兩國政府農業科研領域的重要合作平台。
2011年學校獲批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安徽海智農業基地”,教育部接受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自主招生”資格院校。
2012年成為農業部“南南合作”項目外語培訓定點單位。
2014年學校與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聯合成立“農業推廣與經濟發展聯合研究院”,並在人才培養、技術推廣和遠程教育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
2015年學校接受教育部委託與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院校聯合承擔“中蒙交流專項獎學金”項目;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安徽農業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全面支持安徽農業大學發展。
學校在90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始終堅持服務“三農”的辦學方向,致力於科教興農、科教興皖事業,走出了一條享譽全國的育人興校、富民強農、校地協同的“大別山道路”,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和地方經濟社會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近年來,學校提出並實施了“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探索了“一站一盟一中心”的校縣共建機制和“四體融合”的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模式,形成了“學校扶產業、產業聚企業、企業聯大戶、大戶帶貧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有關部委及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安徽農業大學校徽
學校校徽整體外形為雙圓形,莊重典雅,顏色為橄欖綠色。
中間的圓形代表地球或太陽,寓意團結有朝氣,下面由安徽農業大學英文(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縮略AAU並列構成一本打開的書籍,寓意用知識托起地球,用知識迎接未來。
校徽內有舒同先生所寫的“安徽農業大學”校名,1928代表學校建校時間,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為英文校名。
校徽以綠色為主色調、以白色為底色。綠白相間,象徵安徽農業大學蓬勃的生機和活力。純白的底色代表了純潔、樸實、遠大。
校訓
團結:聯合起來以完成共同目標;
勤奮:堅持不懈地(工作或學習);
求實:講求實際。客觀地或冷靜地觀察以求得對客觀實際的正確認識;
創新: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徵的一種概念化過程。
校慶:每年10月20日(公曆)
依據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1953年10月20日發文(廳秘字380號):關於“安徽大學校名取消,其師範學院、農學院分別獨立為安徽師範學院、安徽農學院”的決定,確定每年10月20日(公曆)為校慶日。
職務 | 名錄 |
---|---|
黨委書記 | 江春 |
校長 | 夏濤 |
黨委副書記 | 裴樹東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李紅 |
常務副校長 | 馬傳喜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韓軍 |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 陳文兵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操海群 |
安徽農業大學歷任校(院)黨委書記名錄 | ||
姓名 | 任職時間 | 職務 |
干仲儒 | 1954.09-1955.07 | 書記 |
何曉東 | 1955.07-1956.05 | 書記 |
陳碩峰 | 1956.05-1960.03 | 書記 |
陳作霖 | 1960.03-1961.03 | 書記 |
方誌明 | 1961.03-1968.05 | 書記 |
溫梅毓(軍代表) | 1969.08-1970.12 | 黨的核心小組組長 |
1970.12-1973.02 | 書記 | |
孟亦奇 | 1973.02-1977.09 | 書記 |
1977.09-1979.01 | 第一書記 | |
郭宏傑 | 1973.02-1977.09 | 第一書記(兼) |
張佐文 | 1977.09-1980.08 | 書記 |
楊楓 | 1979.01-1980.08 | 第一書記 |
1980.08-1981.12 | 書記 | |
張佐文 | 1981.12-1983.10 | 書記 |
王鎮恆 | 1983.10-1991.03 | 書記 |
林關勝 | 1991.03-1993.03 | 書記 |
江澤慧 | 1993.03-1996.08 | 書記 |
陳兆鈞 | 1996.08-1998.02 | 書記 |
金輝 | 1997.03-1998.05 | 黨委第一書記 |
1998.05-2001.12 | 書記 | |
呂繩振 | 2001.12-2009.02 | 書記 |
趙良慶 | 2009.02-2014.08 | 書記 |
宛曉春 | 2014.08-2016.12 | 書記 |
安徽農業大學歷任校(院)長名錄 | ||
姓名 | 任職時間 | 職務 |
李順卿 | 1934-1935.07 | 省立安大農學院籌備主任 |
汪洪法 | ?-1939 | 省立安大農學院院長 |
齊堅如 | 1946.10-1949.12 | 國立安大農學院院長 |
干仲儒 | 1954.02-1956.05 | 院長 |
王光宇 | 1956.05-1961.02 | 院長(兼) |
陳作霖 | 1961.02-1961.03 | 院長 |
方誌明 | 1961.03-1968.05 | 院長 |
張志信(軍代表) | 1968.05-1968.10 | 革委會主任 |
溫梅毓(軍代表) | 1969.07-1973.02 | 革委會主任 |
孟亦奇 | 1973.02-1977.09 | 革委會主任 |
張佐文 | 1977.09-1978.07 | 革委會主任 |
1978.07-1981.12 | 院長 | |
楊演 | 1981.12-1983.10 | 代院長 |
沈和湘 | 1983.11-1992.12 | 院長 |
1992.12-1994.05 | 校長 | |
江澤慧 | 1994.05-1998.05 | 校長 |
金輝 | 1998.05-2000.08 | 校長 |
李增智 | 2000.08-2007.02 | 校長 |
宛曉春 | 2007.02-2014.08 | 校長 |
程備久 | 2014.08-2019.05 | 校長 |
安徽農業大學位於安徽省省會合肥市,地處合肥市一環內的市中心城區,交通便捷。校園環境幽雅,綠樹成蔭,是安徽省花園式學校,也是學生理想的治學園地。學校的參天古木,南門、勤政樓等民國時期建築等都是亮麗的風景線。其中安徽農業大學主教學樓(1953,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於2012年6月入選第六批安徽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合肥市長江西路130號
郵編:230036
李家洋
男,1982年於安徽農學院取得學士學位。
江澤慧
現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協常委,國家林業局黨組成員,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花卉協會會長,國際竹藤組織(INBAR)董事會聯合主席,國際竹藤網路中心董事會主席;國際木材科學院院士,加拿大Alberta大學名譽博士。
錢克明
男,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在安徽農學院農學專業學習。
現任商務部副部長。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常委。2008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歷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科技開發總公司總經理、國際合作與產業發展局副局長、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2005年7月任農業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主任;2008年9月任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2011年2月任農業部發展計劃司司長;2013年12月任農業部總經濟師;2015年4月任商務部副部長。
宛曉春
男,1982年畢業於安徽農學院茶業系,1985年畢業於安徽農學院獲碩士學位。
現任安徽省科技廳廳長、黨組書記、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工作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安徽省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
方精雲
男,1982年畢業於安徽農學院林學系。
現為北京大學生態學系主任、教授、長江學者,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植物所研究員、所長。主要從事陸地生態學研究,作為國際科學院理事會(IAC)受聘的12位成員之一,對聯合國IPCC報告進行獨立評估。
男,1977級安徽農學院林學專業畢業。
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分黨組書記、院長,院首席科學家,博士生導師;中國林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治沙及沙業學會副理事長;福建省人民政府科技顧問,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客座教授。
2017年11月27日,中國工程院公布了最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名單,張守攻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男,1954年畢業於安徽大學農學院茶葉專業,誓言繼承陸羽所創立的茶葉科學,弘揚茶文化。1998年,被推選為國際茶業科學文化研究會首屆會長。
男,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林業生態工程、城市森林、土地利用、林木遺傳育種等,被授予九五國家重點攻關計劃突出貢獻者,榮獲“全國傑出專業人才”“全國十大英才”稱號等。
截至2018年7月,安徽農業大學已有三位校友當選院士,分別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77級林學專業);中國科學院院士:方精雲(78級林學專業);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守攻(77級林學專業)。
近三年,學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主持獲省部級科技獎26項,其中一等獎2項;省級以上動植物新品種95個;申請發明專利784項、授權320項。2017年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項、課題12項,國家基金50項。(2018年3月)
2020年12月,2021年U.S.News世界大學排名發布,安徽農業大學排名1487位。
2021年1月,位居2021中國內地大學ESI排名榜中第20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