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鎮華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彭鎮華(1931徠年12月20日— 2014年5月24日),男,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為林業生態工程、城市森林、土地利用、林木遺傳育種等。主持完成長江中下游低丘灘地綜合治理與開發研究、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研究、上海現代城市森林發展研究等國家和地方的重大及各類科研項目30餘項。被授予九五國家重點攻關計劃突出貢獻者,榮獲“全國傑出專業人才”“全國十大英才”稱號等。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劉先銀編審組織策劃的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工程建設系列著作,列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2013年1月,列入2013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
2014年5月24日逝世。
彭鎮華十二五國家出版工程著作
1951-1956年安徽農學院林學系學習。
1956-1958年 安徽農學院林學系任助教。
1958-1960年 北京外國語學院和北京農業大學進修俄語和生物物理學。
1960-1964年 列寧格勒林學院學習。
1964年7月在蘇聯列寧格勒林業技術大學獲生物學副博士學位。
1964-1968年 安徽農學院林學系任助教。
1969-1978年 安徽農學院林學系任講師。
1979-1986年 安徽農學院林學系任副教授。
1986-1996年 安徽農業大學森林利用學院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代林業科學研究所所長。
1996年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彭鎮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為林業生態工程、林業血防城市森林、林木遺傳育種等。主持完成“長江中下游低丘灘地綜合治理與開發研究”、“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研究”、“上海現代城市森林發展研究”等國家和地方的重大及各類科研項目30餘項,現主持“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持項目“林業血防安全屏障體系建設示範”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等。出版專著30多部,發表科技論文100餘篇。
研究方向
彭鎮華教授是我國花卉輻射育種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上世紀60年代,他成功培育出了“濃香型矮化水仙”等系列優良新品種,為我國輻射育種學科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杉木起源研究方面,他創造性地把歷史文獻整理挖掘與現代種源技術結合起來,提出了許多創新性的獨到見解,極大地豐富並開拓了我國杉木地理種源以及樹木歷史文化研究的內涵。
彭鎮華教授是我國林業血防新方向、新學科的創立者和實踐者。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他創立了林業與衛生相結合、生態與健康相結合、治病與治窮相結合等一整套林業血防新理論、新方法、新模式。這項研究成果在我國血吸蟲病流行區得到廣泛應用,推廣面積達600多萬畝,營造的血防林產生了數百億元的經濟效益。林業血防工程的成功實踐,為我國乃至世界林業發展開闢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彭鎮華教授是我國基於國土生態安全科學謀划林業空間布局的倡導者、先行者和實踐者。20世紀90年代,他提出並主持開展了中國森林生態網路工程體系建設研究,並提出面向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點、線、面結合的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工程建設新理論、新思路和新模式,其中許多重要研究成果成為2003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這一國家級戰略研究的核心內容,為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提供了重要的決策支撐。
彭鎮華教授是我國城市森林學科的奠基者和學術帶頭人。他組織團隊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城市林業研究與示範,創新性地提出了“林網化與水網化相結合、城鄉一體建設城市森林”的理念,以及面向城市群開展森林規劃建設等一系列新理論、新觀點,成為我國森林城市建設的核心思想。
彭鎮華教授是我國毛竹基因測序研究與竹文化研究的奠基者和領軍人。他帶領團隊開創性地進行了毛竹基因組測序研究,成功繪製出了毛竹基因組草圖,論文發表在《自然·遺傳學》后,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與廣泛認可。此外,他還積極推動我國竹文化歷史發掘與探究,向世界傳播中國博大精深的竹文化。
彭鎮華教授具有強烈的使命感、責任心和事業心,把畢生精力獻給了林業科技教育事業。他為人師表,治學有方,先後培養博士生、博士后60餘名,為我國林業建設輸送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
榮譽獎項
彭鎮華教授榮獲首屆梁希科技一等獎,2001年被授予九五國家重點攻關計劃突出貢獻者,2002年被授予“全國傑出專業人才”稱號。2004年被授予“全國十大英才”稱號。
論文與著作
1 彭鎮華。中國新林種:抑螺防病林研究。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2 彭鎮華等.長江中下游低丘灘地綜合治理與開發研究論文選集.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3 彭鎮華.興林滅螺論文選集.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4 彭鎮華.大別山五針松及起源.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8.
5 彭鎮華。中國杉樹。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8.
6 彭鎮華。以林代蘆,滅螺防病,治理和開發三灘。安徽農學院學報,1990,(增刊).
7 彭鎮華。以林代蘆,滅螺防病的複合效益研究。見:國際血吸蟲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8 彭鎮華。從長江中下游“興林滅螺”和“低丘灘地”開發兩項目談整治與開發相結合。見:王志寶主編。森林與環境。中國高級專家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3.
9 彭鎮華。林農複合系統汛期前後釘螺密度變化及其防治對策。應用生態學報,1994,5(4):425~427.
10 彭鎮華。有螺灘地林農複合生態系統的建立及其效果分析。見:王志寶主編。森林與環境。中國高級專家研討會——興林滅螺論文集。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11 彭鎮華。杉木起源研究。安徽農學院學報,1984,11(2):23~32.
12 彭鎮華。大別山杉木主要自然類型的研究。安徽農學院學報,1987,14(1):35~44等.
系列著作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博士生導師彭鎮華等著的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出版工程原名“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工程建設研究系列著作” 2003年3月陸續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發行,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專家編審:劉先銀負責策劃,逐步整合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出版工程”列入2013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獲得出版資助。
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出版工程,2003年陸續出版發行,已經出版和即將出版的著作有:
2.中國城市森林;
3.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安徽實踐;
5.上海現代城市森林發展;
7.綠竹神氣;
8.綠色江蘇現代林業發展;
9.中國城鄉喬木;
10.中國城鄉喬木(英文版)(Urban and Rural Arbores in China) ;
11.北京林業發展戰略;
11.中國木本花卉;
12.北京林業發展戰略;
13.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戰略;
14.湖南現代林業發展戰略;
15.江西現代林業發展戰略;
16.廣州現代林業發展戰略;
17.揚州現代林業發展戰略;
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出版工程
彭鎮華自1964年留學蘇聯獲生物學副博士回國后,從未間斷林學和所學知識的應用,成為中國較早進行林學核能利用的開拓者之一,在遺傳育種、植物花卉輻照技術以及不同種源、種群無性系木材性質變異等研究領域取得研究成果。
70年代初,彭鎮華潛心研究中國主要樹種——杉木的起源、類型、選育、栽培、利用,深入南方15個省(自治區)杉木產區調查研究,發表了《杉木北移皖東丘陵地區的栽培研究》《論杉木起源》《大別山區不同類型杉木的研究》等論文20多篇,為中國系統研究杉木起源做出貢獻。
“六五”“七五”期間,參加國家攻關項目“杉木地理變異和種源區劃分”的研究,營造試驗示範林26.6萬公頃,年均創直接經濟效益6億多元,此項目1987年獲林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彭鎮華獨立完成了《中國杉樹》《大別山五針松》等兩部專著。尤其是《大別山五針松》一書,除系統研究該樹種外,五針松組起源中國的研究成果具有開創性意義。自60年代初起,彭鎮華潛心於生物物理方面的應用研究,他先後對用材樹種、經濟樹種、果樹及花卉等數十種植物進行輻照與注入研究,培育出9個菊花新品種和“濃香型矮化水仙”(已獲發明專利)。近年該專利已分別在北京、上海、合肥等地形成年產4萬頭矮化水仙的批量,市場走俏,年銷售收入近70萬元。彭鎮華作為國家“八五”攻關專題“短周期工業用材林木材性質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主持不同種源、種群無性系木材性質變異的研究,為定向培育實現林木生長數量與質量統一提供了理論依據。其研究成果,已納入《中國主要人工林樹種木材性質》專著,達到國際領先水平,1998年獲國家林業局科技進步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