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戰略
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戰略
海峽徠西岸林業發展背景分析,海峽西岸與林業發展相關問題分析,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區域特徵。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理念,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指標,林業生物質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林業生態文化建設關鍵技術,海峽西岸現代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布局規劃,林業基本內涵與特徵,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保障體系等。
叢書: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工程建設系列著作
作者:彭鎮華
書名: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戰略
作者:彭鎮華 等著
出版者: 中國林業出版社
責任編輯:劉先銀 劉國華
出版時間:2011-2015
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工程建設系列著作,列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進入新世紀以來,以林業為主的我國生態環境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特別是2002年在國務院領導親自指導下,國家林業局組織專家開展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從國家整體的角度和發展要求提出了生態安全、生態建設、生態文明的“三生態”指導思想, 中央並出台了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9號文件,林業發展受到國家和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重視,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在中國人多地少、森林資源分佈不均等國情和林情下,如何搞林業建設才能使其更好的發揮為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提供豐富林業產品和促進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多種功能,我們提出搞“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工程建設”的設想,並在國家科技部、國家林業局等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在全國25各省市的46個試驗點開展了試驗示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成為制定國家林業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同時,經過十多年的實踐探索,提出了我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科學布局的框架、建設技術和綜合評價體系,積累了一些新的經驗。取得了研究成果。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博士生導師彭鎮華等著的“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工程建設研究系列著作” 2003年3月陸續出版。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工程建設研究系列著作內容包括: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理論,生態問題,中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 森林在國土生態安全中的作用,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理論的形成,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實踐;各研究區域的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的理念、環境變遷、林業發展歷程、森林生態網路建設的意義、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思想、森林生態網路建設的目標、森林生態網路分區建設;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的背景、經濟社會條件與評價、氣候、土壤、植被條件、森林資源評價、生態安全問題;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總體規劃、林業主體工程規劃等等。
彭鎮華,男,1931年生,1964年7月在蘇聯列寧格勒林業技術大學獲生物學副博士學位。
彭鎮華 教授
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工程建設研究系列著作”陸續出版。作者:彭鎮華 等著。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海峽西岸林業發展背景分析
(1)
第一節海峽西岸概況(1)
一、海峽西岸概念提出及範圍(1)
(一)海峽西岸概念的提出(1)
(二)海峽西岸的區域範圍(2)
(三)福建省在海峽西岸發展中的作用(2)
二、海峽西岸自然、經濟和社會概況(4)
(一)自然狀況(4)
(二)經濟狀況(5)
(三)社會狀況(6)
第二節海峽西岸與林業發展相關問題分析(7)
一、生態環境與林業建設(7)
(一)水土流失(7)
(二)水環境(11)
(三)海岸海島生態環境(14)
(四)城市生態環境(18)
(五)農業生態環境(21)
(六)農村人居環境(25)
二、經濟發展與林業產業(28)
(一)福建林業經濟發展現狀(28)
(二)福建林業經濟在全國的位置(34)
(三)發展福建省林業經濟的重要意義(35)
三、文明社會與生態文化(39)
(一)城鄉協調發展(39)
(二)環境意識(43)
(三)現代生活方式(44)
(四)閩台生態文化(47)
第三節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區域特徵(50)
一、不同林業功能區的環境背景分析(50)
(一)閩西北武夷山東部閩江上游森林生態保護水源涵養區(51)
(二)閩東鷲峰山東部賽江流域森林生態保育區(52)
(三)閩西武夷山東部閩江上游森林生態保育區(53)
(四)閩中武夷山東部閩江中游用材林區(54)
(五)閩江下游水源涵養及城市風景林建設區(56)
(六)閩東中亞熱帶沿海防護林及濕地生態建設區(57)
(七)閩西汀江流域森林生態恢復區(58)
(八)閩西玳瑁山東部工業原料林區(58)
(九)閩中戴雲山東部一般用材林區(60)
(十)閩南工業原料林及茶林區(61)
(十一)閩南南亞熱帶沿海防護林及城市林業建設區(62)
二、林業產業發展的區域聚集性與需求分析(64)
(一)林業產業區域集聚性的特點及研究方法(64)
(二)林業產業發展區域聚集性的整體情況分析(66)
(三)各主導產業區域集聚性分析(68)
(四)現有林業產業布局及存在的問題(76)
三、生態文化發展的區域特色與需求性分析(77)
(一)區域生態文化綜合背景分析(77)
(二)區域生態文化差異分析(78)
(三)森林文化與相關旅遊資源的配合度分析(79)
(四)區域生態文化需求分析(80)
(五)區域生態文化的主要載體(82)
第二章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理念
(89)
第一節林業發展現狀與形勢(89)
一、海峽西岸林業現狀與建設成就(89)
(一)森林生態體系建設(89)
(二)林業產業體系發展(91)
(三)生態文化體系建設(96)
(四)林業產權制度改革(98)
二、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的必要性(98)
(一)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98)
(二)維護國土生態安全的需要(99)
(三)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100)
(四)滿足人們對森林產品及服務的需要(100)
(五)加強海峽兩岸合作交流的需要(102)
三、林業發展面臨的機遇(103)
(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103)
(二)林業產權制度的改革(104)
(三)國家現代林業發展戰略的實施(105)
(四)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的實施(106)
(五)國際社會對森林問題的關注(107)
四、林業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108)
(一)森林資源質量有待於進一步提高(108)
(二)林業產業競爭力有待於進一步增強(108)
(三)生態文化建設內容有待於進一步拓展(109)
(四)分區施策有待於進一步加強(109)
(五)林業發展保障制度有待於進一步完善(109)
(六)林業發展面臨著較大風險(110)
(七)海西林業與可持續林業存在較大差距(111)
第二節海峽西岸現代林業基本內涵與特徵(111)
一、基本內涵(111)
(一)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目標(112)
(二)以整體效益最優為主旨(113)
(三)以堅持以人為本為核心(114)
(四)以“三多一持續”為基本要求(115)
(五)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115)
(六)以深化閩台林業合作為重要任務(116)
二、主要特徵(116)
(一)領先的林權制度(117)
(二)更高的綜合效益(117)
(三)有力的科技支撐(118)
(四)靈活的市場機制(118)
(五)廣泛的兩岸合作(118)
三、林業發展優勢(119)
(一)優越的自然經濟條件(119)
(二)豐富的林業資源(120)
(三)獨特的台海優勢(120)
(四)富有活力的林業發展機制(121)
(五)創新務實的人才隊伍(121)
四、林業發展潛力(122)
(一)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潛力(122)
(二)林業生態建設的潛力(122)
(三)林業產業發展的潛力(123)
(四)閩台林業合作的潛力(123)
(五)科技強林的潛力(124)
(六)生態文化建設的潛力(124)
第三節海峽西岸現代林業地位的確定(125)
一、在海峽西岸生態建設中處於首要地位(126)
(一)山地森林對維護國土生態安全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26)
(二)沿海防護林是抵禦自然災害的有力屏障(126)
(三)城市森林建設是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最有效途徑(127)
(四)綠色家園創建是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措施(127)
二、在海峽西岸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處於基礎地位(128)
(一)林業是促進海峽西岸經濟騰飛的基礎(128)
(二)林業是促進海峽西岸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129)
三、在全國林業對台合作與交流中處於優勢地位(130)
(一)閩台林業合作是順應大局的適時之舉(130)
(二)閩台林業交流是促進兩岸往來的主要途徑(132)
(三)閩台林業合作具有廣闊的共贏合作前景(132)
四、在全國現代林業建設中處於先導地位(133)
(一)海峽西岸林業是我國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先鋒(133)
(二)海峽西岸林業是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的一面旗幟(135)
(三)海峽西岸林業對全國林業經濟發展具有拉動作用(136)
(四)海峽西岸森林文化在我國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138)
第四節林業發展核心理念及其實現途徑(143)
一、“和諧綠色海西,高效持續林業”的核心理念(143)
(一)現代林業發展理念的確立(143)
(二)現代林業發展理念的基本內涵(145)
二、實現核心理念的基本途徑(149)
(一)建設生態良好的綠色海西(149)
(二)發展持續高效的林業產業(155)
(三)培育進步繁榮的生態文化(159)
第五節海峽西岸現代林業指導思想與戰略目標(162)
一、指導思想(162)
二、基本原則(162)
(一)生態建設優先,保障生態安全(162)
(二)以二帶一促三,提升林業產業(162)
(三)突出區域特色,弘揚生態文化(163)
(四)發揮“五緣”優勢,拓展閩台合作(163)
(五)合理規劃布局,促進協調發展(163)
(六)堅持科教興林,促進管理創新(164)
三、戰略目標(164)
第三章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指標
(166)
第一節區域現代林業發展指標研究進展(166)
一、國外林業發展指標概述(166)
二、國內林業發展指標概述(168)
第二節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指標構建(169)
一、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指標構件研究總體思路(169)
二、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指標體系制訂的原則(170)
第三節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指標體系的建立(171)
一、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指標選擇理論依據(172)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172)
(二)系統科學理論(172)
(三)景觀生態學理論(173)
(四)經濟學理論(173)
二、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指標體系(174)
(一)林業生態指標(174)
(二)林業產業指標(175)
(三)生態文化指標(176)
(四)發展保障指標(176)
三、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核心指標篩選(177)
(一)核心指標篩選方法與步驟(177)
(二)核心指標篩選結果(178)
第四節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核心生態指標(179)
一、森林覆蓋率(179)
(一)福建省土地利用概況(179)
(二)福建省土地利用多目標優化(181)
(三)福建省森林覆蓋率指標的確定(190)
二、生態公益林面積(190)
(一)福建省林業用地現狀與結構(190)
(二)福建林地利用的特點(191)
(三)林地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191)
(四)優化方法(191)
(五)林地利用近期(2007~2010年)優化(191)
(六)林地利用遠期(2011~2020年)優化(197)
(七)公益林面積預測(198)
三、綠色通道率(198)
(一)高速公路及國道林帶模式(198)
(二)省道景觀生態型林帶模式(5~15米)(199)
(三)城市快速路林帶模式(199)
(四)鐵路生態防護型林帶模式(25米)(199)
四、城市人均綠地面積(200)
五、沿海防護林(200)
六、自然保護區(201)
七、森林災害程度(202)
八、水土流失率(202)
九、森林碳密度(203)
第五節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核心產業指標測算(203)
一、林地生產能力(205)
(一)林齡結構(205)
(二)成熟林單位面積平均蓄積量(206)
(三)竹林年產出量(206)
(四)非木質林產品產值(206)
二、林業企業生產力水平(207)
(一)林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07)
(二)林業總產增加值(208)
(三)林業產業結構比例(209)
三、林產工業集約化水平(210)
(一)林產工業資本密集度(210)
(二)木材採用機械化程度(210)
(三)木材綜合利用率(210)
(四)四廠集中度(211)
四、閩台合作產業指標(211)
五、森林旅遊產業指標(211)
第六節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核心文化指標(211)
一、森林公園數量及年接待人數(211)
二、森林人家數量及分佈(212)
三、名木古樹數量及保護(213)
四、森林文化教育基地數量(214)
五、閩台文化交流(215)
(一)加強閩台在種苗研發與繁育方面的合作(215)
(二)加強閩台在花卉合作與交流方面(216)
(三)加強閩台在木竹加工方面的合作(216)
(四)加強閩台在森林旅遊方面的合作(217)
(五)加強閩台在林業科技合作交流方面的合作(217)
第七節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核心關鍵保障指標(217)
一、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程度(217)
(一)法律政策是否健全、完善、配套、適宜及實施效果(218)
(二)林業產權改革制度(218)
二、市場完善程度指標(219)
三、林業基礎設施(220)
(一)林業信息化程度的建設(220)
(二)林地單位面積基建資金投入(221)
四、科技支撐和從業人員素質(221)
(一)林業科技創新能力(222)
(二)林業科技進步貢獻率(223)
(三)從業人員及其素質情況(223)
第八節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指標系統動態模擬(224)
一、構建現代林業生態效益系統動態模型的目的(225)
二、現代林業生態效益系統動態模型的構建(226)
(一)系統動力學對系統的數學描述(226)
(二)系統模型的構建(226)
三、動態模擬結果及分析(235)
(一)福建省森林2005—2020年蓄積量預測(236)
(二)福建省不同林型森林2005—2020年固碳量預測(237)
(三)福建省不同林型森林2005—2020年吸收SO2量預測(237)
(四)福建省不同林型森林2005—2020年吸收氟量預測(238)
第九節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指標綜合(245)
第四章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布局規劃
(246)
第一節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總體布局(246)
一、規劃依據(246)
二、規劃目標(247)
三、規劃原則(247)
(一)服務海西發展需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247)
(二)立足福建省域範圍,突出兩岸三地優勢(247)
(三)統籌山海城鄉規劃,健全森林生態網路(247)
(四)結合區域資源特色,發展富民林業產業(248)
(五)弘揚森林生態文化,建設城鄉綠色家園(248)
四、總體布局(248)
(一)結構布局(248)
(二)空間布局(250)
第二節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三大體系建設布局(260)
一、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布局(260)
(一)布局依據(260)
(二)布局框架(262)
(三)建設重點(263)
二、林業產業體系建設布局(265)
(一)布局依據(265)
(二)布局框架(267)
(三)建設重點(269)
三、生態文化體系建設布局(278)
(一)布局依據(278)
(二)布局框架(281)
(三)建設重點(283)
第五章海峽西岸現代林業建設重點工程
(289)
第一節森林生態建設重點工程(289)
一、山地森林保育工程(289)
二、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292)
三、城市森林建設工程(297)
四、綠色通道建設工程(300)
五、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304)
第二節林業產業建設重點工程(307)
一、資源培育工程(307)
(一)工業原料林培育工程(307)
(二)竹林高效培育工程(309)
(三)珍貴樹種培育工程(311)
(四)特色經濟林培育工程(313)
(五)種質資源繁育和花卉培育工程(317)
二、林產品加工工程(320)
(一)人造板加工工程(320)
(二)製漿造紙工程(322)
(三)林產化工工程(323)
(四)木竹製品加工工程(325)
三、林業生物質利用工程(327)
四、生態休閑旅遊工程(329)
第三節生態文化建設重點工程(336)
一、生態文明村建設工程(336)
二、生態文化載體建設工程(338)
第四節閩台林業合作工程(340)
一、合作交流平台建設工程(341)
二、示範園區建設工程(342)
第五節現代林業科技創新平台與能力建設工程(343)
一、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工程(343)
(一)創新平台建設工程(344)
(二)成果轉化平台建設工程(346)
二、林業能力建設(348)
(一)林業信息化建設(348)
(二)森林防火能力建設(354)
(三)森林生物災害防控能力建設(356)
(四)林業執法能力建設(358)
(五)森林資源、野生動植物與濕地資源監測監管(359)
第六節投資估算與效益分析(360)
一、投資估算(360)
(一)投資估算(360)
(二)資金籌措(360)
二、效益分析(367)
(一)生態效益(367)
(二)社會效益(368)
(三)經濟效益(369)
(四)效益總體評價(369)
附圖(369)
第六章林業生態文化建設關鍵技術
(370)
第一節山地生態公益林經營技術(370)
一、低效生態公益林改造技術(370)
(一)低效生態公益林的類型(370)
(二)低效生態公益林改造原則(371)
(三)低效生態公益林改造方法(371)
(四)低效生態公益林的改造技術(372)
二、生態公益林限制性利用技術(373)
(一)生態公益林限制性利用類型(373)
(二)生態公益林限制性利用原則(374)
(三)生態公益林限制性利用技術(374)
三、重點攻關技術(377)
(一)生態公益林的經營利用模式比較分析(377)
(二)生態公益林的非木質資源綜合利用技術(377)
(三)促進生態公益林植被恢復和豐富森林景觀技術(378)
(四)生態公益林結構調整和提高林分質量技術(378)
第二節流域與濱海濕地生態保護及恢復技術(378)
一、流域生態保護與恢復(379)
(一)流域生態保育技術(379)
(二)流域生態恢復(380)
二、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381)
(一)濕地生態系統保護(381)
(二)濕地生態恢復技術(382)
(三)紅樹林恢復技術(383)
三、重點攻關技術(384)
(一)流域保護與生態恢復技術(384)
(二)濱海濕地生態保護與恢復(385)
(三)紅樹林保護與發展關鍵技術(386)
第三節沿海防護林體系營建技術(387)
一、防護林立地類型劃分與評價(387)
二、防護林樹種選擇技術(388)
(一)造林樹種選擇的依據(388)
(二)沿海防護林造林材料選擇(388)
三、海岸基幹林帶構建技術(389)
(一)基幹林帶造林方式(389)
(二)基幹林帶造林措施(389)
四、沿海防護林結構配置技術(390)
(一)防護林結構配置的原則(390)
(二)防護林配置模式設計(391)
五、沿海防護林更新改造技術(391)
(一)沿海防護林更新技術(391)
(二)低效防護林改造技術(392)
六、重點攻關技術(393)
(一)抗逆型木麻黃良種綜合選育技術(393)
(二)海岸基幹林帶恢復與風口造林技術(393)
(三)海岸不同類型區防護林配置模式和可持續經營技術(394)
(四)沿海防護林生態系統健康經營技術(394)
(五)海岸后沿生態經濟型防護林綜合配套技術(394)
第四節城市森林與城鎮人居環境建設技術(395)
一、城市森林道路林網建設與樹種配置技術(395)
(一)城市道路景觀的林帶配置模式(395)
(二)城市森林水系林網建設與樹種配置技術(396)
(三)城市森林隔離防護林帶配置模式(396)
二、城市森林核心林地(片林)構建技術(397)
(一)風景觀賞型森林景觀模式(397)
(二)休憩遊樂型森林景觀模式(397)
(三)文化展示型森林景觀模式(398)
三、城市廣場、公園、居住區及立體綠化技術(398)
(一)廣場綠化樹種選擇與配置技術(398)
(二)公園綠化樹種選擇與配置技術(398)
(三)居住區與單位庭院樹種配置模式(399)
(四)城市立體綠化模式(400)
四、村鎮多功能綠化模式(401)
(一)村鎮多功能綠化總體布局理念(401)
(二)樹種配置與群落的結構(401)
五、重點攻關技術(401)
(一)城市森林多功能樹種選擇技術(402)
(二)城市森林健康經營技術(402)
(三)城市森林監測與評價技術(402)
(四)城郊生態風景林改造技術(402)
(五)城鎮人居環境構建技術(403)
第五節林業生態文化構建技術(403)
一、城市森林生態文化構建技術(404)
(一)城市森林生態建設技術(404)
(二)森林公園建設技術(404)
(三)城市水網林網化和濕地森林營建技術(406)
(四)重點攻關技術(406)
二、鄉村森林生態文化構建技術(408)
(一)鄉村森林生態文化產業開發(408)
(二)“森林人家”構建技術(410)
(三)“綠色家園”構建技術(411)
(四)重點攻關技術(412)
三、濕地生態文化構建技術(413)
(一)濕地景觀文化資源開發(413)
(二)濕地生態文化價值的保護(414)
(三)濕地公園與自然保護區建設(414)
(四)重點攻關技術(414)
第七章森林資源培育與保護關鍵技術
(416)
第一節林木種苗與花卉繁育技術(416)
一、林木種苗繁育技術(417)
(一)外來樹種的篩選與應用技術(417)
(二)林木良種選育技術(417)
(三)林木苗木培育技術(419)
二、花卉產業關鍵技術(420)
(一)沙西榕樹盆景製作技術(420)
(二)水仙花種植及雕刻技術(420)
(三)蘭花栽培技術(420)
(四)野生花卉引種馴化技術(420)
三、重點攻關技術(421)
(一)重要、特色樹種、珍稀瀕危樹種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與創新利用(421)
(二)用材林特定用途、生態公益林高抗性、沿海防護林樹種定向選育(421)
(三)珍稀乾果、山地水果、木本藥材等新名特優經濟林良種選育(421)
(四)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配套技術(422)
(五)花卉種質創新與新品種培育技術(422)
(六)安全花卉產品生產關鍵技術(422)
第二節工業原料林定向培育關鍵技術(423)
一、工業原料林立地控制技術(423)
二、工業原料林密度控制技術(424)
三、工業原料林遺傳控制技術(425)
四、重點攻關技術(425)
(一)工業原料林可持續經營技術(425)
(二)工業原料林壯苗培育配套關鍵技術(426)
(三)工業原料林定向培育關鍵技術(427)
(四)工業原料林長期生產力維護關鍵技術(428)
第三節珍貴樹種培育技術(429)
一、珍貴樹種的種苗繁育技術(429)
(一)種子採集與調製(429)
(二)播種苗培育技術(429)
(三)容器育苗技術(430)
(四)珍貴樹種的無性繁殖技術(430)
二、珍貴樹種山地造林技術(431)
(一)樹種選擇(431)
(二)適地適樹的途徑與方法?(431)
(三)珍貴樹種的引種馴化技術(432)
(四)珍貴樹種的優良材料選擇(432)
(五)立地選擇及與樹種優化配置技術(432)
三、非規劃林地造林技術(433)
(一)非規劃林地造林的特點(433)
(二)非規劃林地造林的樹種選擇(434)
四、重點攻關技術(434)
(一)珍貴樹種山地造林技術(434)
(二)珍貴樹種的管理與保護技術(435)
第四節竹林與經濟林培育關鍵技術(436)
一、竹林豐產培育技術(436)
(一)毛竹林豐產培育技術(436)
(二)叢生竹高效經營技術(437)
(三)散生中小徑竹培育技術(438)
二、經濟林培育技術(438)
(一)油茶林培育技術(438)
(二)錐栗栽培技術(439)
三、重點攻關技術(439)
(一)竹林可持續經營技術(439)
(二)經濟林豐產栽培技術(441)
第五節森林災害預警與控制技術(441)
一、林業有害生物預防與控制技術(442)
(一)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綜合控制技術(442)
(二)林業有害生物災害綜合控制技術(443)
(三)白僵菌優良菌株選育及其生產應用綜合技術(443)
(四)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技術(443)
(五)林業有害生物檢疫御災技術(443)
(六)林業有害生物生態調控技術(444)
二、森林火災預防與撲救技術(444)
(一)生物防火樹種選擇和林帶建設(444)
(二)森林防火區劃與防範(445)
(三)森林火災衛星遙感監測(445)
(四)森林防火指揮預警、遠程監測系統(445)
(五)氣象衛星遙感預警森林火災(445)
三、重點攻關技術(445)
(一)林業有害生物綜合控制技術(446)
(二)森林火災控制與施救技術(447)
第八章林業生物質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
(450)
第一節林產品加工利用技術(450)
一、木材加工技術(450)
(一)人造薄木及人造板製造技術(450)
(二)傢具生產技術(453)
二、林產化學加工技術(455)
(一)活性炭生產技術(455)
(二)松脂加工技術(456)
(三)植物提取物加工技術(457)
(四)生物質能源利用技術(458)
三、製漿造紙技術(460)
(一)化學法製漿技術(460)
(二)氧脫木素技術(460)
(三)廢紙脫墨技術(460)
(四)造紙廢水的處理技術(460)
(五)提高紙張表面強度的技術(461)
四、重點攻關技術(461)
(一)炭化木處理技術(461)
(二)木材自增強裝飾材料技術(461)
(三)強化單板層積材(462)
(四)環保型細木工板製造技術(462)
(五)定向刨花板生產技術(462)
(六)新型環保木材防腐劑開發技術(463)
(七)紅木改性處理技術(463)
(八)木質炭材料研製技術(463)
(九)植物活性物質提取利用技術(463)
(十)生物質能源高效轉化技術(464)
(十一)林紙一體化技術(464)
第二節竹材加工利用技術(465)
一、竹材人造板的加工利用技術(465)
(一)竹膠合板(465)
(二)竹層壓板和碎料板(465)
(三)重組竹和竹材複合板(466)
(四)竹木複合集裝箱底板和水泥模板生產技術(466)
二、竹材傢具生產技術(466)
(一)竹材集成材傢具的結構特性(466)
(二)竹集成材傢具的生產技術(466)
(三)竹工藝品生產技術(467)
三、竹材加工剩餘物的利用(467)
(一)顆粒燃料(467)
(二)竹醋液(467)
(三)竹炭(467)
四、重點攻關技術(468)
(一)竹材與其他材料複合加工利用技術(468)
(二)竹質傢具系列產品開發技術(469)
(三)微薄竹製造技術(469)
(四)竹筍深加工技術(469)
(五)高品質竹炭、活性炭及其深加工技術(470)
(六)竹質纖維紡紗等高科技產品開發技術(470)
第三節特色林副產品開發利用技術(470)
一、森林食品安全生產技術(471)
二、森林藥用植物利用技術(471)
三、食用菌開發利用技術(471)
四、特種動物養殖與利用技術(471)
五、今後需要進一步攻關的技術(471)
第九章海峽西岸林業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研究
(472)
一、當前我國能源狀況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472)
二、林業生物質能源在國家能源戰略中的地位(473)
三、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是海峽西岸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性選擇(474)
四、林業生物質能源發展蘊藏著巨大潛力(475)
五、創新發展模式推動林業生物質能源的快速發展(476)
六、福建林業生物質能發展的戰略(477)
七、福建發展生物質能的幾點建議:(478)
八、薪炭林建設規劃(478)
九、生物燃料油植物的開發和利用(479)
第十章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保障體系構建與深化林權制度改革(483)
第一節保障體系建設的目標和原則(483)
一、海峽西岸林業發展保障體系建設的概況(483)
(一)海峽西岸林業發展保障體系建設已經取得的主要成效(483)
(二)海峽西岸林業發展保障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485)
二、構建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保障體系的重要性(486)
三、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保障體系構建的主要目標(486)
四、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保障體系構建應遵循的基本原則(487)
(一)宏觀統領性與微觀可操作性相結合的原則(487)
(二)政策超前性與現實可行性相結合的原則(487)
(三)系統的整體性與重點性相結合的原則(487)
(四)三大體系建設和三大效益兼顧的原則(488)
(五)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相結合的原則(488)
(六)自主創新與吸收引進相結合的原則(488)
(七)繼承和發展相結合的原則(488)
第二節海峽西岸現代業林權制度改革(489)
一、海峽西岸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背景及歷史沿革(489)
(一)海峽西岸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背景(489)
(二)海峽西岸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歷史沿革(489)
二、海峽西岸新一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及主要做法(491)
三、海峽西岸新一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已經取得的主要成效(493)
(一)林改提升了福建省森林培育業的競爭力(493)
(二)林改增加了林農收入,有效地促進了林區“三農”問題的解決(496)
(三)林改兼顧了效率與公平,提升了林區的公共福利水平(497)
(四)林改推進了林區的民主進程(498)
(五)林改促進了林業生態建設(499)
(六)林改促進了林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的推廣與轉化(499)
四、海峽西岸新一輪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500)
(一)林木採伐管理問題(500)
(二)關於林地的承包期限問題(501)
(三)林改后因林農的經營方式不善而引發的一些生態負外部性問題(501)
(四)林改后林農生產經營資金短缺問題(502)
(五)集體山林分戶后林農經營規模不經濟問題(502)
(六)林地使用費的收取和使用問題(503)
(七)育林基金的徵收和使用問題(503)
(八)林權流轉中的產權變更登記和過戶問題(505)
(九)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后問題(506)
五、促進海峽西岸新一輪林改進一步深入的政策建議(507)
(一)加大培訓力度,確保每位參與林改的干群都能理解和掌握政策(507)
(二)改革和完善林木採伐管理制度(507)
(三)進一步穩定林地家庭承包政策,適當地延長林地承包期限(508)
(四)積極防範林業生態負外部性問題(509)
(五)多方籌措林業發展所需的資金(510)
(六)發展林業合作經濟組織,實現林業的規模效益(510)
(七)規範林地使用費的收取和使用(511)
(八)改革育林基金制度,建立健全支持集體林業發展的公共財政制度(512)
(九)創新林權證的發放和變更方式,促進林改後山林產權的有序流轉(513)
(十)逐步建立和完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等相關的中介服務機構(515)
(十一)加強督查工作,以保證每一項促進林改的措施都能夠落到實處(516)
第十一章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保障體系
(517)
第一節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的政策保障(517)
一、完善海峽西岸林業生態體系建設的政策設計(517)
(一)海峽西岸林業生態體系建設的主要成效(517)
(二)海峽西岸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尚存的主要問題(519)
(三)完善海峽西岸林業生態體系建設的政策建議(520)
(四)建立健全海峽西岸城市林業建設和管理的政策建議(522)
二、構建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的政策設計(523)
(一)海峽西岸林業產業體系建設成效明顯(523)
(二)促進林業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尚不完備(525)
(三)完善海峽西岸林業產業體系建設的政策建議(526)
三、建立和完善海峽西岸林業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的政策設計(530)
(一)海峽西岸林業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的現狀及主要成效(530)
(二)海峽西岸林業生態文化體系建設尚存的主要問題(531)
(三)完善海峽西岸林業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的政策建議(532)
第二節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的法制保障(534)
一、林業法制建設在現代林業發展中居於重要的地位(534)
(一)現代林業的發展需要健全的林業法制保障(534)
(二)林改需要健全的林業法制保障(534)
二、海峽西岸林業法制建設現存的主要問題(535)
(一)林業法律、法規相對滯后,無法滿足林改后形勢發展的需要(535)
(二)林業執法部門和執法人員存在著執法不嚴的問題(536)
(三)對執法部門和執法人員的執法情況缺乏必要的監督(536)
三、完善海峽西岸林業法制建設的主要建議(536)
(一)結合林改后的新形勢和新需要,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與完善(537)
(二)加強對現行和新頒布的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537)
(三)要建立強有力的執法隊伍,並提高執法的裝備水平(538)
(四)推進林業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實行綜合行政執法(538)
(五)強化執法監督,建立健全的執法監督機制(539)
第三節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的投入保障(539)
一、海峽西岸林業投入及管理的現狀(539)
(一)林業投入總體上呈不斷增長的趨勢(539)
(二徠)林業資金投入與不斷增長的林業資金需求之間仍然存在著差距(540)
(三)林業資金在管理方面也存在著不足,資金使用效率不高(541)
二、促進林業資金投入增長和使用效率提高的政策建議(541)
(一)林業發展投入資金應實行分類管理(541)
(二)促進林業生態體系建設資金投入的政策建議(541)
(三)促進林業產業體系建設資金投入的政策建議(545)
(四)促進海西林業生態文化體系建設資金投入的政策建議(548)
(五)完善林業建設投入資金的管理制度,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548)
(六)積極採取措施,吸引台、港、澳資金投入海西現代林業建設(551)
第四節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的科技保障(552)
一、林業科技是促進海峽西岸林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552)
二、海峽西岸林業科技創新與轉化的現狀及問題(552)
(一)“十五”期間海西林業科技創新和轉化的概況(552)
(二)海西林業科技發展現存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553)
三、以林業科技創新為突破口,推進海西現代林業發展的建議(556)
(一)在全社會培育和弘揚一種人人關注林業科技創新的良好意識和氛圍(556)
(二)構建以“一校二院”為核心的海西林業科技創新平台(557)
(三)加大引導力度,促使具備條件的林業龍頭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557)
(四)加強林業科技對外合作,促進國外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559)
四、進一步提升海西林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能力的建議(560)
(一)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意識,推動林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561)
(二)按照分類管理的原則改革林業科技推廣轉化體系(561)
(三)實施林業科技熱線和網路服務,促進林業科技的推廣和轉化(562)
(四)加大科技培訓力度,增強林農的科技意識,提高科技應用水平(563)
(五)深化林業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促進林業科技成果轉化(564)
(六)加大對林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的資金支持力度(566)
五、加強閩台林業科技交流與合作的建議(569)
第五節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的人力資源保障(570)
一、人力資源建設在現代林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570)
二、海峽西岸林業人力資源的現狀分析(571)
(一)已經取得的成就(571)
(二)現存的不足與問題(573)
三、推進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的人力資源保障政策(574)
(一)採取多種教育和培訓方式,提高林業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574)
(二)改革和完善調控政策,激發林業人力資源的潛能和活力(577)
(三)促進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優化林業人才結構(580)
(四)利用海西特有的優勢,促進閩台林業人力資源的互訪和交流(582)
第六節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的組織保障(582)
一、海峽西岸林業組織建設的現狀(583)
(一)林業行政管理組織架構相對較為完整,但基層組織變動較大(583)
(二)由於林業需求發生了結構性轉變,行政組織保障仍相對缺乏(583)
(三)林業服務組織初現端倪,但與迅速發展的林業相比仍顯薄弱(584)
二、建立適應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需求的林業行政管理體系(585)
(一)穩定和強化現有的林業行政管理機構與職能(586)
(二)適時轉變政府職能,注意相互間的協調,突出職能健全和管理高效(586)
三、建立適應海峽西岸林業發展需求的現代林業服務組織體系(587)
(一)營造促進現代林業服務組織發展的良好氛圍(588)
(二)強化林業行政機構和事業單位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588)
(三)構建功能齊全的現代林業服務組織體系(588)
(四)發揮現代林業服務組織的各項職能(589)
(五)建立健全現代林業服務組織的利益分享風險機制(590)
(六)規範林業服務組織的內部管理(590)
(七)鼓勵建立和完善林主協會併發揮其自我協調和服務功能(590)
(八)強化信息服務平台建設(590)
(九)積極借鑒台灣在現代林業服務組織建設方面的有益經驗(591)
第七節促進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的若干建議(592)
一、設立海峽西岸現代林業建設示範區(592)
二、建立閩台林業合作試驗區(592)
三、完善林改配套政策(593)
四、建立健全支持現代林業發展的公共財政制度(593)
五、拓寬林業建設融資渠道(593)
六、促進林業規模經濟發展(594)
七、提升林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服務能力(594)
八、繁榮生態文化體系建設(594)
九、完善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594)
參考文獻
(595)
附件:
附件1: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全面科技合作協議書(598)
附件2:福建省林業廳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全面科技合作首批合作項目
協議書(600)
附件3:“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戰略研究與規劃”評審意見(602)
附件4:“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戰略研究與規劃”評審專家名單(604)
附件5: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戰略研究與主要研究人員名單(605)
附件6: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戰略研究與規劃任務分工名單(606)
在“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戰略研究與規劃”啟動會上的致辭(江澤慧)(607)
在“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戰略研究與規劃”項目評審會上的講話
(陳家驊)(608)
在“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戰略研究與規劃”項目評審會上的講話
(江澤慧)(610)
在“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戰略研究與規劃”項目評審會上的講話
(李育材)(612)
附件7: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規劃彩圖(615)
附圖1總體布局示意圖(615)
附圖2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布局圖(616)
附圖3產業體系——森林資源培育基地(617)
附圖4產業體系——林產工業(618)
附圖5產業體系——生態休閑(619)
附圖6文化體系布局示意圖(620)
附圖7山地生態修復與森林保育工程(619)
附圖8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620)
附圖9城市森林建設工程(623)
附圖10綠色通道建設工程(624)
附圖11生物多樣性與濕地保護工程(625)
附圖12資源培育工程(626)
附圖13特色經濟林培育工程(627)
附圖14種質資源繁育與花卉培育工程(628)
附圖15林產品加工(629)
附圖16林業生物質利用工程(630)
附圖17生態休閑旅遊工程(631)
附圖18生態文明村建設工程(632)
附圖19文化載體建設工程(633)
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工程建設系列著作,列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由彭鎮華等著“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工程建設系列著作”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的研究工作取得的重要的研究成果,從國家整體的角度和發展要求提出了生態安全、生態建設、生態文明的“三生態”指導思想, 成為制定國家林業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
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工程建設研究系列著作即將出版的著作有:
1.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研究;
2.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安徽實踐;
3.上海現代城市森林發展;
4.綠色江蘇現代林業發展;
5.北京林業發展戰略;
6.海峽西岸現代林業發展戰略;
7.湖南現代林業發展戰略;
8.江西現代林業發展戰略;
9.廣州現代林業發展戰略;
10.揚州現代林業發展戰略;
………… 等等。
進入新世紀以來,以林業為主的我國生態環境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特別是2002年在國務院領導親自指導下,國家林業局組織專家開展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從國家整體的角度和發展要求提出了生態安全、生態建設、生態文明的“三生態”指導思想, 中央並出台了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9號文件,林業發展受到國家和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重視,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在中國人多地少、森林資源分佈不均等國情和林情下,如何搞林業建設才能使其更好的發揮為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提供豐富林業產品和促進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多種功能,我們提出搞“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工程建設”的設想,並在國家科技部、國家林業局等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在全國25各省市的46個試驗點開展了試驗示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成為制定國家林業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同時,經過十多年的實踐探索,提出了我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科學布局的框架、建設技術和綜合評價體系,積累了一些新的經驗。取得了研究成果。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博士生導師彭鎮華等著的“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工程建設研究系列著作” 2003年3月陸續出版。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工程建設研究系列著作內容包括: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理論,生態問題,中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森林在國土生態安全中的作用,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理論的形成,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實踐;各研究區域的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的理念、環境變遷、林業發展歷程、森林生態網路建設的意義、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思想、森林生態網路建設的目標、森林生態網路分區建設;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的背景、經濟社會條件與評價、氣候、土壤、植被條件、森林資源評價、生態安全問題;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總體規劃、林業主體工程規劃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