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精雲

應對氣候變化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

方精雲,男,1959年7月生,安徽懷寧縣人,生態學家,民盟盟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理學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雲南大學教授,雲南大學校長,應對氣候變化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

1982年方精雲畢業於安徽農學院,同年考入北京林業大學成為政府派遣留學生,1989年獲日本大阪市立大學博士學位;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9年4月23日,聘為雲南大學校長。

方精雲主要從事全球變化生態學、生物多樣性和生態遙感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學工作。

人物經歷


1978年9月—1982年7月,方精雲在安徽農學院(現安徽農業大學)林學專業學習,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2年9月—1983年9月,在北京林學院國家教育部出國代培研究生。
1983年2月—1983年7月,在大連外國語學院日語培訓。
1983年10月—1986年3月,在日本信州大學農學部森林生態學專業學習,並獲得碩士學位。
1986年4月—1989年3月,在日本大阪市立大學理學部生物學專業學習,並獲得博士學位。
1989年6月—1994年10月,擔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1992年9月—1993年3月,在日本千葉大學理學部生物學專業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4年11月—1997年5月,擔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中心研究員、系統生態開放實驗室副主任(其間:1994年,獲得首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1996年2月—1996年12月,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生物系做訪問學者(其間:1996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
1997年6月—2002年10月,擔任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地表過程分析與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2002年—2017年,擔任北京大學特聘教授,生態學系主任、地表過程分析與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5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部)。
2006年—2012年,任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部常委。
2007年10月—2008年02月,在德國柏林自由大學(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做訪問學者(其間:2007年任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2008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同年起,任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部常務委員、中國科學院學部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學部諮詢評議工作委員會成員(至2012年)。
2010年08月—2016年7月,擔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所長(其間:2010年,任北京大學理學部委員)。
2016年,擔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學術所長(2019年8月1日起不再擔任學術所長),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同年,任北京大學理學部副主任,還被聘為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
2017年,擔任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學術所長。
2018年,任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2019年4月23日,被雲南省委聘請為雲南大學校長。
2021年7月,任應對氣候變化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

主要學歷


1978.09-1982.07 安徽農學院,林學專業
1982.09-1983.09 北京林學院,國家教育部出國代培研究生
方精雲
方精雲

任免信息


2019年4月23日,雲南省委決定聘請中科院院士方精雲任雲南大學校長。

科研工作


主要從事全球變化生態學、植被生態學、生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以及遙感在生態學中的應用等方面的研究。在重視室內分析研究的同時,十分強調野外觀測和數據採集工作。近30年來,對我國西藏、青海、新疆、東北、海南等25個省區和日本的主要植被類型進行過實地考察或定點觀測。1995年參加我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對高緯地區的生物、凍土、冰雪和大氣進行過研究。在國內最早系統地開展了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研究,並將研究成果應用於國家需要之中。2009年,受中國科學院學部委託,對中國和世界主要國家的碳排放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測算,並為我國相關的國際氣候談判政策提出了建議。此後,作為國際科學院理事會(IAC)受聘的12位成員之一,對聯合國IPCC報告進行獨立評估。其主要科研成果歸納如下:
(1) 系統研究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森林、草地、農作物、灌叢以及土壤)碳儲量及植被生產力,發展了陸地碳儲量的估算方法,分析了我國陸地植被二氧化碳的源匯功能及其動態變化。
方精雲
方精雲
(2) 應用遙感(NOAA/AVHRR NDVI),結合氣候、植被等數據以及生態模型等,系統研究了我國近20年來植被動態的變化及其可能的成因。
(3) 採用統一的方法和規程對我國主要山地的植物群落進行了較為廣泛的調查,已完成60餘座山地的野外調查工作,初步發現了我國植物多樣性的某些地理分佈規律。
(4) 採用統一調查方法和規程,對我國北方草地(青藏高原、內蒙、新疆等)的碳氮儲量分佈、變化及其與氣候的關係,以及主要優勢種的生態屬性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調查,為我國及全球草地碳循環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基礎數據。
(5) 對我國及全球主要國家自1850年以來化石燃料CO2排放量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對未來的CO2排放進行了預測,在此基礎上,對有關全球減排方案進行了評估,從而為國家制定氣候變化政策提供了參考。
(6) 建立了目前最為全面、系統的我國木本植物分佈資料庫,分析了我國木本植物分佈與環境因素的關係,在此基礎上,編製出版了“中國木本植物分布圖集”;對我國的植被與氣候的關係進行了定量研究,提出了基於植被-氣候關係的我國植被帶的劃分原則和劃分依據,據此提出了我國東部植被帶劃分的一個新方案。
(7) 比較系統地研究了長江中游湖泊的分佈、變化及其對生物多樣性的可能影響,尤其對洞庭湖和江漢平原的湖泊變遷進行了較為細緻的研究。
(8) 較系統地研究了我國水青岡屬(Fagus L.)不同尺度的生態學特性(如生態解剖學、群落多樣性、生物地理格局)及其地理分異。
(9) 參加我國首次北極科考,採集了大量動植物和環境數據,對生物、凍土、冰雪和大氣的化學成分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並觀測發現在寒冷的冬季,北極凍土有CO2放出的現象。

學術任職


2010-:國際科學院理事會(IAC)IPCC獨立評估組成員
2007:全球陸地觀測系統陸地碳觀測工作組成員[Terrestrial Carbon Observations panel(TCO)of the Global Terrestrial Observing System(GTOS)]
2006-:“全球山地生物多樣性評價”(Global Mountain Biodiversity Assessment)工作組成員等
2001-2003:全球碳問題快速評估計劃(RAP Carbon Project)科學指導委員會成員
國內主要學術機構任職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成員(2010-)
北京市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07-2011)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2007-2011)
中科院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部常委(2006-2012)
中科院學部諮詢評議工作委員會成員(2008-20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科學部第四屆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2008-2011)

雜誌任職


2002-2006: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美國),Associate Editor
2006-2008: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英國),Associate Editor,Elsevier,UK
2007-2009:Ecological Research(日本),Springer,編委
2008-2010:Ecosystems(美國),Springer,編委
2008-2010:BMC Ecology,Editorial Board,BioMed Central(英國)
2002-2009:Tropics(日本),科學指導委員會成員

研究方向


方精雲主要從事植被生態學、全球氣候變化以及植物生物地理學的研究。他建立了我國陸地植被和土壤碳儲量的研究方法,系統研究了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及其變化,較早地開展了碳循環主要過程的野外觀測,構建了中國第一個國家尺度的陸地碳循環模式,為我國陸地碳循環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系統研究了我國大尺度的植被動態及時空變化,揭示了我國植被生產力的變化趨勢、空間分異及其對氣候變化響應的規律;系統開展了我國植被分佈與氣候關係的定量研究,提出了基於植被氣候關係的我國植被帶劃分的原則和依據,首次採用統一的調查方法,較系統地研究了我國山地植物多樣性的分佈規律。
他還較為系統地研究了我國一種重要的木本植物屬-水青岡屬(Fagus L.)植物的生物學及生態學特性,較為深入地研究了長江中游濕地50年來的生境變遷及其生態後果。
方精雲重視野外調查工作。20多年來,對中國和日本的主要植被類型都曾做過實地考察或定點觀測,研究地點涉及我國西藏、青海、新疆、黑龍江、海南等25個省區和日本的一些地區。1995年參加我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對加拿大高緯度地區的生物、凍土、冰雪和大氣進行過研究。

科研項目


科技部氣候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0CB950600),“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源匯特徵及其全球意義”,2010-2014,項目首席科學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研究項目(31021001),“中國陸地植被的時空格局與生態功能”,2011-2013,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計劃(90711002),“我國北方草地碳源/匯的時空格局及其影響機制”。2008-2011,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編號:30721140306 ),“東亞地區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的計量與預測”,2007年8月1日—2010年7月31日,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編號:40638039),“我國山地植物物種多樣性的分佈格局及其形成機制”。2007—2010,項目負責人。

成就概述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方精雲系統地開展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研究,發展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的計量方法,為評估中國陸地碳收支奠定了方法論基礎;對中國植物物種多樣性進行過較為系統的調查,完善和發展了生態學代謝理論;較系統地研究了中國植物化學元素的計量特徵,提出了“限制元素穩定性假說”。
● 學術論著
根據2021年2月中科院植物所官網顯示,方精雲先後發表中英文論文250 篇。
[1] Shapiro TH, Diab R, de Brito Cruz CH, Cropper M, Fang JY, Fresco Louise O, Manabe S, Mehta G, Molina M, Williams P, Winnacker E-L, Zakri AH. Climate Change Assessments: Review of the Processes and Procedures of the IPCC[M]. The InterAcademy Council,2010,Alkmaar, the Netherlands.
[2] Fang JY, Wang ZH, Tang ZY. Atlas of Woody Plants in China: Distribution and Climate[M]. Springer-Verlag,2011,Berlin (2 volumes with 1972 pages and 11219 illustrations; Jointly published with Higher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3] 方精雲,趙淑清,唐志堯等著。長江中游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基礎[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6:1-278.
[4] 方精雲主編. 全球生態學[M],北京-Heidelberg. 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Verlag.
[5] 戴均虎,丁枚,方精雲編著。溫室效應[M],2001.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6] 孔小寧,方精雲著。走進北極[M],1996.北京:中國工商聯出版社.
● 科研項目
項目時間項目名稱項目來源(編號),擔任職務
2007年—2010年東亞地區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的計量與預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30721140306 ),負責人
2007年—2010年中國山地植物物種多樣性的分佈格局及其形成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0638039),負責人
2008年—2011年中國北方草地碳源/匯的時空格局及其影響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計劃(90711002),負責人
2010年—2014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源匯特徵及其全球意義科技部氣候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0CB950600),首席科學家
2011年—2013年中國陸地植被的時空格局與生態功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研究項目(31021001),負責人 
●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項目名稱獎勵名稱
2014年中國木本植物多樣性的分佈格局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011年《中國木本植物分布圖集:分佈與氣候》新聞出版總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
2004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3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與植被生產力的研究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1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及植被生產力的研究2001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01年《全球生態學》新聞出版署第十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3等獎,第一完成人

人才培養

● 講授課程
根據2021年2月北京大學官網顯示,方精雲獨立講授4門必修課:環境生物學(本科生)、群落生態學(本科生)、生態系統生態學(本科生)、植被生態學(研究生);參與講授3門課:生態學研究進展(研究生)、自然地理學研究進展(研究生)、生態學研究方法(研究生)。
● 學生培養
根據2021年2月北京大學官網顯示,方精雲共培養碩士生24名、博士生37名,指導28名本科生完成畢業論文(其中1名外國留學生),指導21名博士后出站。在指導的博士生中,2人獲全國百篇優博,1人獲全國優博論文提名獎;2人獲基金委“國家傑出青年基金”,5人獲基金委“優青”;7人獲中組部“青年千人”稱號。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授予單位
2019年11月29日馬世駿生態科學成就獎第十八屆中國生態學大會 
2019年11月29日中國生態學學會突出貢獻獎第十八屆中國生態學大會
2019年8月12日2019年度惠特克傑出生態學家獎第104屆美國生態學會 
2017年北京大學國華傑出學者獎北京大學
2012年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IEAS)
2010年北京市先進工作者北京市
2009年野外先進科技工作者國家科技部
2008年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
2007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生命科學)何梁何利基金會
200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命科學與醫學部)中國科學院
2001年寶鋼教育獎寶鋼教育基金會
1995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科學技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983年—1989年中國政府派遣留學生獎學金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重要論著


先後發表中英文論文250 篇,其中SCI收錄近100篇,在美國《科學》(Science)上發表論文2篇,英國《自然》(Nature)3篇,《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3篇,影響因子大於5的論文20篇;向中央政府提交建議書3份。
主要著作
(1) Fang JY, Wang ZH, Tang ZY, 2009. Atlas of Woody Plants in China: Distribution and Climate. Springer (中國全部木本植物分布圖集全三卷,共11406種植物,2200餘頁)
(2) 方精雲、趙淑清、唐志堯等著,2006,長江中游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基礎,北京:高教出版社, 1-278
(3) 方精雲主編,2000,全球生態學,北京-Heidelberg:高教出版社-Springer Verlag聯合出版
(4) 戴均虎、丁枚、方精雲編著,2001,溫室效應,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5) 孔小寧、方精雲著,1996,走進北極,北京:中國工商聯出版社
重要報告
(1) 中國科學院院士建議書,2010,“對全球變暖的認識及應對策略建議”,課題組長及第一完成人
(2) 國務院建議書,2009,“關於2009哥本哈根氣候談判的若干建議”,課題組長及第一完成人
(3) 國務院建議書,2008,“關於改革博士后制度和壯大博士后隊伍的建議”,主要負責人之一
【方精雲,王少鵬,岳超,朱江玲等,“八國集團”2009義大利峰會減排目標下的全球碳排放情景分析,中國科學(D), 39: 1339-1346】.
Fang JY, Guo ZD, Piao SL, Chen AP. 2007. Terrestrial vegetation carbon sinks in China, 1981-2000. Science in China (D-Earth Science), 50: 1341-1350 【方精雲,郭兆迪,朴世龍,陳安平,2007. 1981-2000年中國陸地植被碳匯的估算. 中國科學(D), 37(6): 804~812】
Fang J. Y., S. L. Piao, J. S. He & W. H. Ma, 2004. Increasing terrestrial vegetation activity in China, 1982-199.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Life Science), 47: 229-240【方精雲、朴世龍、賀金生、馬文紅,2003。近20年來中國植被活動在增加。中國科學(C輯), 33: 554-565】
方精雲,2001。也論我國東部植被帶的劃分,植物學報,43:522-533
方精雲、劉國華、徐嵩齡,1996,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庫,溫室氣候濃度和排放監測及相關過程(王庚辰等主編),pp 109-128,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方精雲,1991,我國森林植被帶的生態學分析,生態學報,11:377-387
主要榮譽
2010:北京市先進工作者
2009:國家科技部野外先進工作者
2008: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07: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生命科學)
2006:國家教育部、香港李嘉誠基金會“長江學者成就獎”
2005: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學部)
2004: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與植被生產力的研究”,第一完成人
2003: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與植被生產力的研究”,第一完成人
2002:日本筑波大學外國人研究Follow
2001:“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及植被生產力的研究”被評選為2001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01:主編的《全球生態學》(2000,高教出版社與德國Springer出版社聯合出版)獲新聞出版署第十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3等獎(部級),第1完成人
1996:入選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1995/1996年度第一、二層次
1994:獲首屆(1994)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並得到延續

個人生活


● 考察遇險
方精雲到湖南和廣西交界的一座原始森林做植被調查,遭遇迷路;參加“遠征北極點”科考,在極區飛行時,螺旋槳式的飛機出現了故障,裸露著雙手去取冰樣,雙手凍得又紅又腫;在喜馬拉雅山南坡做生物多樣性調查,過河的時候,陷入深坑差點被激流沖走,不幸患上“急性高原肺水腫”。
● 童年生活
方精雲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父母都是務農的。方精雲白天下地幹活,晚上點著煤油燈看書。播種的季節,他早上四五點鐘就要起來,雖然已是三四月份,但依然凍得不行。那時天氣熱起來,頭頂著太陽,面朝著水田,水溫可以達到四五十度。方精雲從不抱怨,只是盡自己所能地為父母減輕負擔。

人物評價


方精雲通過科技政策諮詢、參與政府決策、學科建設等方式,一些重要諮詢和社會服務工作在學界、政界產生重要影響,成為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抓手。作為民盟盟員和全國政協委員,方精雲提出建議時直言不諱,直指問題核心並總是能夠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中國民主同盟雲南省委員會評)

人物影響


● 設立獎學金
2007年,方精雲獲得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后,拿出全部獎金20萬元港幣設立“生態學獎學金”,鼓勵和支持學習優秀或家庭困難而學習刻苦的研究生。
● 政策影響
2014年,方精雲在呈交國務院的諮詢報告中,率先提出“草牧業”的概念,得到中央重視並被寫進一號文件,作為國家的一項重要農業政策在全國示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