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松樹溝村的結果 展開
- 遼寧省鞍山市岫岩滿族自治縣哨子河鄉下轄村
- 北京市延慶縣大庄科鄉下轄村
- 陝西省安康市石泉縣雲霧山鎮松樹溝村
松樹溝村
北京市延慶縣大庄科鄉下轄村
榆樹溝村隸屬延慶縣大庄科鄉,位於鄉最南端深山中,村頭有古龍王廟,廟前有古松一棵。有公路與昌平上口村相連,村中多養蜂專業戶。
張鵬武(延慶縣大庄科鄉松樹溝村書記助理):大庄科鄉是“北京市優質有機蜜蜂產業基地”,但由於宣傳力度不夠、地理位置偏遠等原因,大部分蜂蜜都被商家以低價收購,蜂農收益普遍不高。我開始通過開淘寶、微店、校園代理等方式幫村裡的2戶蜂農銷售蜂蜜。銷售量為一千多公斤,平均每戶蜂農增收四千元。2015年,我想繼續擴大銷路,為鄉親們增加收入。
迥異於眾所周知的慕田峪、八達嶺等明代長城,在京郊的崇山峻岭間,還藏著一條明前古長城。然而,苦於歷史文獻語焉不詳、出土文物鳳毛麟角,多年來,人們對這條略顯神秘的長城只能管窺蠡測,難見全豹。雖然文獻中的記載只有寥寥數筆,但頻頻發現的遺跡,正在填補北京古長城歷史的空白。可以初步判斷,這條古長城由東靈山入現今的北京市界,一路逶迤向東,穿過門頭溝,連接昌平,向北拐入延慶,再向東進入懷柔、密雲。
然而,學術界比較集中的看法是,北京地界上的早期石長城絕大多數都是約1500年前的北齊時期建設的。因為後來的明長城很多都是疊壓在早期長城上修建,所以外露在地表的北齊長城遺跡並不多見。只有在明長城因故改道或者沒有修建的地方,還能清楚地看到。初步判斷,新發現的這段殘長城正屬上述情況。這段長城未列入懷柔長城的統計里程範疇,根據明代長城是在北齊長城基礎上修建的說法,這段殘長城很有可能是當時修建明長城時,因局部改線時而被甩下的一段北齊年代的長城。
19公里古長城穿越延慶昌平
從延慶大庄科鄉解字石村至昌平大嶺溝,再到八達嶺一線,發現了一段長約19公里的古長城遺址。據初步推斷,這段長城建於北齊時期,距今約有1500年歷史,是迄今北京發現的綿延最長的古長城。這項發現也證明,北京西北方向明長城空缺處其實有古長城存在。
明長城斷頭處存在更早長城
松樹溝村[北京市延慶縣大庄科鄉下轄村]
本該綿延不絕的明長城,為什麼在京西北會有一段空白?對此,學術界尚無定論。但在此前2006年全市舉行的大規模長城踏查行動中,文物工作者發現,很多明長城是疊壓在明朝以前的古長城遺址上修建的。按照昌平境內已發現的三處石牆遺存的大致走勢,很有可能和明長城的斷頭處有某種關聯。
2010年5月,由昌平區文物管理所4名工作人員組成的踏查組,來到延慶解字石村,現場進行踏訪。村北的山頭上,從懷柔方向延伸過來的明長城在最後一個敵台的位置上戛然而止。敵台由條形磚石砌成,主體部分已經坍塌,但基座保存還比較完好。站在敵台位置上向明長城消失的西南方向眺望,果然,山上影影綽綽匍匐著石壟狀的牆體遺存,和昌平境內發現的石牆極為相似。
在當地老人的指點下,踏查小組以解字石明長城斷頭處為起點,順著山勢,向西南方向追蹤古長城遺跡。沿途,石牆若隱若現,有的地段保存較為完好,有的地段完全看不到痕迹。保存完好的石牆,高度1米到1.5米不等,寬度1至2米不等。堆砌石牆的石塊多為就地取材的碎石,形狀、大小不一。有的呈散亂堆積狀,有的是與土混合堆積在一起,僅在局部地方,能看到有較大石塊砌築的痕迹。由於年代久遠,很多石牆坍塌得比較嚴重,有的上面已經長出茂密的荊棘。
一路向西南踏訪,越過延慶松樹溝村的石門,就進入昌平地界,很快就是此前發現的昌平大嶺溝村石牆遺址,繼續往西南方向走,是邊牆子村石牆遺址;然後在碓臼峪村、錐子石村、立石溝南山上都發現了明顯的牆體遺存,長度從120多米到1000多米不等。“這時就已經能肯定,這些牆體遺存是屬於同一段古長城遺址。”昌平區博物館館長邢軍說。
這段古長城通往何方?踏查組歷時兩個月,再次進入延慶縣地界,來到井庄鎮北地村,又發現了長達兩公里的牆體遺存。之後,再往西南就是水關長城附近的水關村。“之前,我們猜測這段古長城會和水關長城連上,後來發現不是。它從水關長城的北邊繞了過去,直奔八達嶺明長城的方向,最後和八達嶺長城相接。”邢軍介紹。
至此,這段古長城遺跡的線路、走向,基本水落石出。起點是延慶解字石,終點是八達嶺,全長大約19公里,這一段也恰好是明長城在北京的空白處。此前,文物工作者普遍認為這段區域沒有長城存在。這次踏查有力地推翻了這個論斷,仍然有長城存在,只不過是比明代更古老的早期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