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作田

任作田

任作田,遼寧遼陽縣人,出生於1886年

人物簡介


任作田 1886年生於遼寧遼陽縣。 “九一八”事變後任作田積極投身於抗日救國運動,后前往抗日革命根據地陝北延安,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1941年4月1日,任作田在延安創辦了著名的“延安針灸療病所,為解放區的人民衛生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50年1月15日病故於瀋陽,終年64歲。

個人履歷


任作田 (1886-1950年)乳名東立,藝名“毛團“,近代醫家。1886年生於遼寧遼陽縣。原籍文安縣大圍河公社東柏木橋人。

人物生平


幼年學藝

任作田幼年時期由於體弱而入“吉利班”,功習胡生、武丑。他腰腿基本功好。“吉利班”在光緒二十一年進北京演出期間,他上演《三盜九龍杯》。“飛杠”、“倒捲簾刀“,演技被觀眾稱絕,送綽名“貓竄”(毛團)。后演繹成藝名。“吉利班”班主將班轉讓后,任作田隨班留關外一帶演出,有時也去上海登台演出他的功架對後人有一定影響。著名京劇演員張世麟,曾長期隨他演出。張後來成為長靠短打功底全面的武生,得益於任作田非淺。

學習針灸

精針灸學。熱心抗戰事業,後轉至延安從事醫務工作,為“中西醫合作模範”,著有《針術》一文,於針灸學有一定見解。
1941年4月1日,任作田在延安創辦了著名的“延安針灸療病所”。在缺醫少葯的艱苦條件下,以其精湛的針灸醫術,用手中的銀針,為八路軍的幹部、戰士和邊區的群眾治病,為眾多的患者及時解除病痛,深受廣大官兵的尊重並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重視。

成就及榮譽


“九一八”事變後任作田放棄了以往舒適安逸的生活,積極投身於抗日救國運動之中。任作田為宣傳抗日,組織抗日隊伍,發動軍民奮起抗戰,在東北大地與日本侵略軍展開激烈的鬥爭。致使日軍傷亡慘重,聞風喪膽,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其英勇鬥爭的壯舉,深遭日寇的痛恨,日軍揚言重金懸賞捉拿任作田及其全家。
任作田所在抗日隊伍在與日軍作戰中,由於彈盡未能及時補給,暫時撤退。之後任作田等率領抗日民眾3000餘人在察哈爾荒蕪人煙的扒子補隆建設墾區。他們當時的口號是“汗流在西北,血流在東北。”他們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建成了一個集體農莊式的墾區,並重新組建一支抗日隊伍。由白一化同志率領開赴前線,與日本侵略軍戰鬥於北京西北部山區一帶,重創日寇。後來,白一化同志在與日軍戰鬥中壯烈犧牲。
日本侵略軍進侵西北,張家口淪陷時,扒子補隆墾區遭到日軍飛機的瘋狂轟炸。艱苦奮鬥創建的墾區被毀於一旦,任作田騎馬繞農場一周,后同農場抗日群眾及夫人、兒子、女兒和蘇菲同志等一起悲憤地離開了墾區,前往抗日革命根據地陝北延安,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
1941年4月1日,任作田在延安創辦了著名的“延安針灸療病所”。在缺醫少葯的艱苦條件下,用手中的銀針,為八路軍的幹部、戰士和邊區的群眾治病。毛主席當時作出“中西醫結合”的指示,魯之俊(曾任毛主席的保健醫生,延安國際和平醫院院長,解放後任中國中醫研究院院長,中國針灸學會主席,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主席)及朱璉(曾任八路軍一二九師衛生部副部長兼野戰醫院院長、延安中國醫科大學副校長,解放後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副院長兼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所長)等同志積極響應毛主席的號召,熱心向任作田學習針灸,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在延安國際和平醫院運用針灸醫治病人,認真傳授針灸技術,使之在八路軍中廣為傳播應用,當時針灸治病被傳為佳話,以致許多戰士手中都有銀針。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針灸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為解放區的人民衛生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45年7月2日,陝甘寧邊區政府授予任作田與魯之俊同志“中西醫合作模範”的光榮稱號。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同志為其頒發了獎狀和錦旗。

個人作品


寫著《針術》一文,對針灸在延安根據地的傳播應用,對八路軍戰士學習針灸技術有指導教學作用。
抗日戰爭勝利后,任作田赴東北任職。在起程前,他把凝聚畢生心血和豐富醫療臨床經驗寫成的《針灸醫學綱要》一書書稿呈交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同志“請批中央出版社印付應用”,“殷切希望政府以資提倡此術”。任作田為祖國、為人民留下了寶貴的醫學科學文獻和熱愛祖國、熱愛中醫學的一顆赤誠之心。

影響與評價


由於在艱苦的戰爭年代積勞成疾,於1950年1月15日病故於瀋陽,終年64歲,報紙刊載了任作田逝世的消息,東北人民政府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廣大幹部、群眾對這位人民的忠誠戰士寄託無限哀思。東北人民政府主席李富春同志向任老家屬表示慰問並寫輓詞“作田老戰友千古”。
追悼會後,東北人民政府派專人護送靈柩至遼寧遼陽。在那裡,當地的人民群眾自發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追思這位不朽的英雄。這位偉大的人民戰士魂歸故里,當地政府將其安葬於遼陽燈塔村。
任作田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浴血奮戰,英勇殺敵。為人民的利益忠心耿耿,勤勤懇懇。他一生以民族革命為己任,一絲不苟,兢兢業業,為祖國,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