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明

台灣著名導演

徐小明(HSU HSIAO-MING),台灣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新新導演的代表人物,出生於中國台灣。1981年畢業於台灣世界新聞大學電影製作系編導組。

1980年,徐小明執導第一部自己的電影《少年吔安啦》,獲選為當年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的閉幕影片。1998年起,擔任《侯孝賢畫像》製片人並監製《十七歲的單車》、《愛你愛我》、《藍色大門》多部倍受好評的電影。2004年開始常駐北京。

簡介


出生於台灣的著名導演徐小明早於1992年就以他的《少年也,安啦!》和1995年的《去年冬天》揚名於國際影壇。他在自己事業有成之年重新出發,常居大陸,盡心儘力地扶持了不少影壇後起新秀,他以藝術總監(監製)的身份在《八佰棒》中輔助柯楓就是一舉鮮明的實例。

演藝經歷


1955年,台灣出生。
1981年,台灣世界新聞大學電影製作系編導組畢業。
1980-1990年,投身電影工作,除了完成多部電影、電視劇劇本創作,並陸續擔任李行導演、張佩成導演、譚家明導演(香港)、侯孝賢導演等的副導演工作。
1991年,徐小明導演的電影處女作《少年吔安啦》,獲得台灣電影市場巨大的成功(觀影人次達220萬人次),並獲選為當年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的閉幕影片。之後徐小明陸續導演了《去年冬天》、《夏日午後》、《望鄉》、《曾經》、《五月之戀》等膾炙人口的電影與電視影集。
1998起,擔任紀錄片《侯孝賢畫像》製片人,並開始跨足兩岸電影製作,監製多部倍受好評的電影,如《十七歲單車》、《愛你愛我》、《藍色大門》、《馬背上的法庭》、《日照重慶》等。
2004年,常住北京。
2006年,協助紀錄片基金會CNEX的創建,並擔任顧問至今。
2009-2010年,擔任天寶華映電影投資公司TEMPO FILMS INVESTMENT CO.,LTD的藝術總監。策劃、監製電影《我的唐朝兄弟》、《日照重慶》。
2010-2012年,擔任天津全景影業公司的藝術總監,策劃、監製電影《匹夫》。
2014年,監製由庫里影視出品的《不能說的夏天》。

主要作品


2014,《不能說的夏天》(監製,王維明導演),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男主角、海峽兩岸三地十大華語電影、入選台北金馬獎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入選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獎。
2013,《春夢》(監製,楊荔鈉導演),入選荷蘭鹿特丹電影節“金虎獎”競賽。
徐小明
徐小明
2012,《匹夫》(監製,楊樹鵬導演)。
2012,《雞蛋和石頭》(監製、黃驥導演),荷蘭鹿特丹電影節最佳影片“金虎獎”;
塔爾科夫斯基·鏡子電影節,榮獲最佳影片大獎。(2013)
2010,《日照重慶》(監製,王小帥導演),入選法國嘎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2009,《夜郎》(監製,劉勇鴻導演),香港電影節新世代數字影像大獎。
2009,紀錄片《1428》(監製,杜海濱導演),義大利威尼斯影展地平線最佳紀錄片獎。
2009,《我的唐朝兄弟》(監製,楊樹鵬導演),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新導演獎。
2007,紀錄片《我最後的秘密》(監製,黎曉峰導演)。
2007,紀錄片《父親》(監製,張軍虎導演),中國搜狐電影大獎。
2007,紀錄片《傘》(監製,杜海濱導演),法國真實電影節特別提及獎。
2006,《馬背上的法庭》(監製,劉傑導演),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最佳影片獎。
2004,《五月之戀》(監製、導演)。
2003,《二弟》(監製、王小帥導演),入選法國嘎納電影節“一種注目”單元。
2002,《藍色大門》(監製,易智言導演),斯洛伐克影展最佳導演獎。
2001,《愛你愛我》(監製,林正盛導演),德國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最佳新晉女演員獎。
2001,《十七歲的單車》(編劇、監製,王小帥導演),德國柏林電影節評審團大獎銀熊獎、最佳新晉男演員獎。
1999,《曾經》(監製、導演),台灣電視金鐘獎最佳連續劇獎、最佳音效獎。
1998,《侯孝賢畫像》(製片人,Olivier Assayas導演),入選包含威尼斯等國際影展二十餘項。
1998,《望鄉》(監製、編劇、導演),德國柏林電影節人道精神獎、日本山形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夏威夷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台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1996,《夏日午後》(導演),台灣公共電視台館藏。
1994,《去年冬天》(監製、導演),入圍法國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荷蘭鹿特丹電影節亞洲推廣聯盟最佳影片獎。
1991,《少年吔,安啦》(編劇、導演),入圍1992年法國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獲該單元閉幕影片放映殊榮、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特別提及獎、台灣金馬獎最佳音效獎。

獲得榮譽


柏林電影節人道精神獎
夏威夷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台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柏林電影節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最佳影片
羅馬亞洲電影節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