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縣誌

新會縣縣誌編纂委員會出版圖書

新會於隋開皇十年(590年)建縣,距今達1400年。由於種種原因,清代以前的檔案已茫然無存。第一部《新會縣誌》編修於明弘治元年(1488年)。以後,歷代都有修志、從明弘治元年(1488年)至1949 年建國前夕止,在461 年中,共組織過13次修志,其中修成志書的有8部,至今仍保留有6部縣誌,為研究新會歷史提供了珍貴資料。

內容簡介


明弘治元年(1488年),奉廣東按察副使陶魯之命,由李承箕編纂《新會縣誌》。“采其近時之所可知者,或八九事,或數人詩文百餘篇,倉卒成之”。至明嘉靖八年(1529年),邑人容翹等完成編纂,全書18卷.已失傳。
明嘉靖九年(1530年),知縣張文鳳主修《新會縣誌》,未完成。明嘉靖十二年,陳豪繼任知縣,繼續編修。全書18卷,成書時間為明嘉靖十五年。該志由蕭廷相、黃佐纂訂。已失傳。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知縣王命璇主修,李以龍、黃淳編纂的《新會縣誌》,全書7卷。今存。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知縣王家啟,委邑人余玉成修《新會縣誌》。康熙十六年,王家啟卸任,修志工作中繼。康熙二十八年,在清政府下詔全國統一修志形勢下,知縣賈雒英主修,以邑人余玉成、蘇楫汝繼續校定舊志,“訂訛補闕,刪繁益新”;后又聘薛起蛟、湯晉總纂,歷時10個月,於康熙二十九年成書。全書18 卷,首1卷,今存。對明末、清初新會遭戰亂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史料。
清乾隆六年(1741 年),知縣王植修《新會縣誌》。該志是以前志為基礎,參考《廣東通志》,搜補50年間史事文獻,訂訛補缺而成,全書13 卷,首一卷。對當時清朝攤丁入地田賦制度施行后沙田地區出現的新情況,提供了豐富的史料。今存。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阮元主修《廣東通志》,曾檄府縣纂修草志。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縣林星章在《新會草志》的基礎上,遵《廣東通志》凡例重修。始於當年四月,道光二十年五月脫稿。時林星章離任,言良玉繼任。以職官志間有舛錯,進行考核訂正。是年十月,始修成《新會縣誌》付印。全書14 卷,首1卷。該志與以前的縣誌比較,調查工作比較深入,資料比較翔實。梁啟超在《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 方誌學》中也認為該志在當時是“斐然可列著作之林者”。該志14 卷的主要內容是:卷1圖說;卷2輿地:沿革、疆域、山川、井泉附、水利、海防、都里、氣候、風俗、物產;卷3-4 建置:城池、公署、學校、壇廟、津梁、圩市、郵鋪;卷5經政:戶役、田賦、雜稅、祿餉、鹽法、積貯、營制、官職表;卷6選舉表:仕宦、封蔭並附;卷7古迹:城址、廨宅、坊表、冢墓、寺觀附、宦跡、謫宦附;卷8-10 列偉:人物、烈女、耆壽、方伎、仙釋寓賢;卷11 藝文(書目);卷12 金石;卷13-14事略;祥異、雜錄並附、纂修體例、採訪章程。今存。
清同治九年(1871年),彭君谷修,鍾應元、李星輝纂《新會縣誌續》10卷,首1卷。該志是在咸豐四年(1854年)廣東紅兵起義,及后太平天國余部轉戰廣東失敗之後,粵省官吏,為綜其事以傳文,設局採訪,檄行各邑,旁搜遠考,將匯並通志。據此,知縣彭君谷與邑紳鍾應元等,博訪分纂,續修邑志。自同治九年五月起,迄十月成書。適彭調任,繼任張經贊再予訂正。今存。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 年),知縣蔡堯羲鑒定,總編輯員譚鑣編纂成《新會鄉土志》。該志與過去縣誌體裁不同。全書分歷史、政績、兵事、耆舊、人類、戶口、氏族、宗教、實業、地理、山脈、水道、道路、物產、商務15 部分。當時,根據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江門北街正式開成通商口岸。該志對研究本縣晚清經濟狀況、對外經濟關係有參考價值。今存。

出版信息


名稱成書時間
1《新會縣誌》全書18卷明嘉靖八年(1529年)邑人容翹等編纂已失傳
2《新會縣誌》全書18卷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
知縣陳豪續修,
蕭廷相、黃佐纂訂
已失傳
3《新會縣誌》全書7卷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
知縣王命璇主修,
李以龍、黃淳編纂
現存
4《新會縣誌》
全書18卷,
首一卷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知縣賈雒英主修,
邑人余玉成、蘇楫汝
現存
5《新會縣誌》
全書13卷,
首一卷
清乾隆六年(1741年)知縣王植主修現存
6《新會縣誌》
全書14卷,
首一卷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知縣林星章主修,
黃培芳等纂
現存
7《新會縣誌續》全書10卷,首一卷清同治九年(1871年)
彭君谷修,
鍾應元、李星輝纂
現存
8《新會鄉土志》全書15部分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知縣蔡堯羲鑒定,
總編輯員譚鑣編纂
現存
9《新會縣誌》1995年10月出版新會縣縣誌編纂委員會現存
10《新會縣誌續編》1998年 5月出版新會縣縣誌編纂委員會現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