鬃人
北京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
鬃人
(圖)鬃人-舞獅(白廣成作)
在新中國成立前,這一民間藝術幾乎失傳,後來王漢卿將手藝給白大成,現在鬃人製作手藝的唯一傳人就是白大成。1978年,白大成根據京劇劇目製作的鬃人“八大鎚”從造型到藝術風格都達到很高水平,為收藏家所青睞。
鬃人
這一獨特的絕活是結合了京劇文化、物理學和力學的概念,竅門就在它下面的底盤上,鬃人的底部都粘上一圈鬃毛,而且具有彈性,敲打的時候運用銅盤和鬃毛的振動作用,帶動鬃人有規律的轉動,鬃人是唯一動態表現的民間手工藝品。
白大成與他製作的鬃人
走進西城區東館房衚衕一號的白大成家,最顯眼的是佔據一面牆的三個玻璃櫃,裡面擺滿了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民間手工藝品,泥人、毛猴、面人、臉譜等等琳琅滿目。花甲之年的白大成操著一口地道的北京話指著一個泥人向記者介紹道,這是三十年前他從老藝人的手裡買下的,已經絕跡。京城少見的湯氏面人、郎氏面人他都收藏,當然少不了他自己製作的鬃人。
談到已有百年歷史的鬃人藝術,白大成如數家珍,滔滔不絕。他從柜子里拿出兩個京劇扮相的鬃人放在銅盤上,用一根精製的木棒敲打銅盤,伴隨著一聲聲地敲擊,鬃人有節奏地轉動著、追打著,一招一式猶如舞台上的表演,栩栩如生,形象逼真。鬃人怎麼會轉呢?白大成將鬃人的底座展示給記者:“這一圈富有彈性的鬃毛與銅盤在振動中產生共振,木棒敲打得越快,鬃人轉動的速度也越快,是典型的自娛自樂的玩具。”
人們驚嘆於鬃人的精巧、美麗,紛紛向白大成訂貨。他從茶几上拿出一封剛從美國寄來的信件,一位中文名字叫愛鸚的女士希望購買白先生製作的《白蛇傳》、《三國》和《鍾馗》。他的鬃人藝術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享譽海內外,作品大多銷往法國、美國、新加坡、以色列以及東南亞。他於一九九九年在王府井新東安市場開專櫃經營民間藝術品,其中鬃人的銷路很好。“我可以肯定地說唯有鬃人全是手工繪製,仍保持它獨有的風格,作品絕不重樣。”白大成不無驕傲地表示。
他稱,自一九五九年從航空學院飛機製造專業休學后開始學習鬃人藝術,四十餘年來不斷摸索、改造,鬃人由過去的彩紙材料改用色彩艷麗的絲綢,人物的雙臂在轉動中可以靈活運動,身高也由過去的五六厘米發展到十七八厘米。他還應一位日本朋友的要求,做了一個八十厘米高的美猴王。往往一個作品從臉譜繪畫、服裝剪裁、服飾設計、顏色搭配等十幾道工序,全是他自己完成。一出《三岔口》戲中有好幾個人物,他要花上一個星期才能完成。
白大成坦誠道:“我從不保守,鬃人製作的全過程多次被拍成電視,誰喜歡都可以模仿著做。”作為京城惟一的鬃人藝術家,他希望有更多的愛好者繼承和發揚鬃人的製作,但商品經濟社會的今天,年輕人更關心似乎是能否能賺錢。
白大成笑道,這麼多年沒吃過一天官飯,沒有工資和勞保待遇,靠著手藝維持生計。他透露:“鬃人製作主要用的是戲裝的下腳料,扮相接近舞台效果。我喜歡做有動態的一出完整的戲,現在一天最多只做一件。”學英語的兒子從事旅遊工作,但較少參與鬃人製作,這讓老人的內心深處多少有一絲對手藝傳承的擔憂。
鬃人底座的鬃毛取材於鬃毛刷子,依靠物理學的共振原理,當人為敲打銅盤時,上面的鬃人也會隨之運動起來。鬃毛的稀疏密度直接影響著鬃人的運動,如果鬃毛太密集,鬃人運動起來後會顯得行動獃滯;如果太疏鬆,鬃人的身體就得不到平衡,連站立都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