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溫涼河的結果 展開

溫涼河

臨沂市費縣溫涼河

也稱溫河,為祊河內最大支流,居沂河水系二級支流。源於白彥鎮太皇崮西北大劉家溝北山。(據《沂州志》、《沂州府志》載“祊水,出費縣大筐崮。”《費縣誌》載“大筐崮南北有泉,為祊水源,其實非也。”)西北東南流向,自魏庄鎮東南行10里許入費縣境,又行經關司、梁邱折向東北入許家崖水庫,再行至費城鎮東北南東洲入祊。

溫涼河為祊河上游,發源於白彥鎮太皇崮(舊稱大筐崮),河源高程320米。自西向東流經白彥鎮、魏庄鄉,從關陽司南河口高程156米處入費縣境。由梁邱折而東北,經許家崖、費城,與浚河匯入沂河,直至臨沂城東注入沂河。境內段12公里,流域面積181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度250米。溫涼河屬山洪河道,落差大,源短流急,洪水集中,遇旱斷明流。

傳說


• 梁邱鎮是春秋末期梁國的所在地,傳說有一年的三月三日,梁王攜文武二妃來到溫涼河邊,舉目遠望,青龍山層岩百姿,怪石如磐,秀木蔥蘢,虯枝生風,俯首凝目,河水清澈澄明,不時會看見一群群潺頭魚溯流而上,水底有一層綠緞似的細沙,細沙上點綴著五彩石子,玲瓏剔透,晶瑩奪目。三人下馬涉河,忽然武妃驚奇地嚷道:“奇哉,妙哉!北邊河水溫溫,南邊水寒刺骨。”
溫涼河[臨沂市費縣溫涼河]
溫涼河[臨沂市費縣溫涼河]
在當地,有這樣的傳說。古代蒙山一帶,由於山巒層層,山又多又高,水排不出去,水災非常嚴重。大禹就帶著一伙人在蒙山頂上安下營盤,治理這一帶的水患。他帶領百姓在蒙山前開出一條河治水,現在叫浚河。在開這條河的時候條件非常簡陋,向南有汶山阻擋,往北有肖山阻隔,大禹愁得茶飯不思,試過很多辦法都以失敗告終。最後,大禹在鍾羅山東邊二神山腳與小花山介面處開出一個豁口,把積水排走了。“蒙山九回頭,費縣水倒流”就是從那時候形成的。
據說,大禹治水的時候,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聽說大禹治水有方,與老百姓同甘共苦,三過家門而不入,執意懇求去給民工燒茶做飯。舜王答應了她們的要求。治水任務完成後,娥皇和女英把鍋里沒用完的溫水倒在地上,在她們倒水的地方突然冒出一眼清泉來,泉水翻出的水花像串串的珍珠,還冒著溫氣,掬一捧喝下去,頓覺清香甘甜,神清氣爽。泉水順勢而下,與梁邱境內的地表水匯合,左邊涼,右邊溫,人們便叫它溫涼河。據說住在河邊的人因為常飲此水,大都健康長壽。史書記載,大禹的確在蒙山一帶治過水,然後又治徐淮水。
在當地,還有這樣一種說法,溫涼河水之所以一半涼一半溫,與東海龍王有很大的關係。相傳古時候,東海龍王三公主被青龍洞里的泥鰍精搶走,洞中逼親,三公主誓死不從,泥鰍精無奈,逼其在青龍山上牧羊。當時青龍山下是四五十里的寒江湖,三公主見一年輕書生欲投湖自盡,便前去搭救,原來書生是柳毅,因拜師學醫無成,無顏回家面對父老,因此輕生。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見恨晚,互訴衷腸,便產生了戀情。三公主破指血書,柳毅懷揣血書,跋山涉水,歷盡了千難萬險,將血書送給東海龍王,東海龍王遣青龍斬殺了泥鰍精,扒掉了堵水嶺,湖水傾瀉東逝,形成大河。龍王欲迎回三公主,三公主愛慕柳毅,誓死不回,由青龍保媒,與柳毅結拜為夫妻。一年冬天,暴雪遮天蓋地,河水冰封尺厚,三公主為破冰飲羊,手被磨破,冰未能破開,不由得席地痛哭,恰巧東海龍王來看女兒,見此情此景十分心疼,龍威大發,對著青龍山邊的河源頭連吹三口龍氣,噴氣如狂風,溫浪滾滾,頓時溫騰騰的河水順流而下,冰融化了,羊喝上了溫水,從此這條河冬天一邊流溫水,一邊流涼水。

發展


一條溫涼河,一半溫,一半涼,讓人們平添了幾多遐想。春秋末期的梁王曾為此賦詩一首:“萬古奔騰兮,雲影嵐光。山水相傍兮,上下一色。龍女飲羊兮,令尊神呵。一河溫涼兮,天下獨絕。”
梁王詠溫涼河的詩句中提到了龍女飲羊的故事,但並沒有說明龍女的故事是導致一河水有溫有涼的原因,而只是在詩句中提到一條河流一半溫、一半涼這一天下獨絕的現象。那麼,溫涼河半溫半涼之謎究竟是什麼呢?
據介紹,這河裡的水就是一半涼一半溫,在冬天表現更為明顯,河北面都結冰了,而南面的河水依然嘩嘩作響,從不結冰。這一現象存在於梁邱鎮一直到上游兩三公里的河面上。
順著河水逆流而上,在梁邱鎮趙家莊附近,河水開始出現了交叉口,一條源頭從西南而來,而另一條源頭從西北而來,兩條源頭在趙家莊附近交匯往下游流淌而去。從西南而來的河水發源於附近的東河村,該村有一處泉水,泉水形成小溪,匯入溫涼河;而西北方向的河流,發源於離趙家莊幾十公里的皮崮頂。離趙家莊較近的地下泉水匯入溫涼河,南面的河水自然是涼的;而從幾十公里流淌下來的水在經過趙家莊的交匯點后,由於已經流淌了幾十公里,已經被太陽曬溫了,河水自然會有溫溫的感覺。
兩股不同的水交匯,在一定距離內,沒有完全融合的水自然會有半溫半涼的現象。在溫涼河的流域內,只有從趙家莊到梁邱鎮這兩三公里的河面上出現半溫半冷的現象,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