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之儒

子張之儒

孔子死後,便成為儒家八派之一。子張之儒在道德倫理方面,明確反對 子張》)的理想人格。

基本介紹


戰國時期以孔子弟子子張為代表的儒家八派之一。子張是孔子門下最著名學生之一。據《論語》和《史記 · 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張曾從孔子周遊列國, " 在陳蔡間困 " ;他秉性雖孤僻偏激( " 師也辟 " ),但為人寬容大度,勤學好問,經常同孔子討論問題,向孔子 " 問干祿 " 、 " 問行 " 、 " 問仁 " 、 " 問政 " 、 " 問明 " 、 " 問十世可知 " 、 " 問善人之道 " 、 " 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 " 、 " 問何如斯可以從政 " 。孔子死後,便成為儒家八派之一。子張之儒在道德倫理方面,明確反對 " 執德不弘,通道不篤 " , "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 " ;提倡 " 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 " , "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 (《論語 · 子張》)的理想人格。《荀子 · 非十二子》嚴厲批評子張之儒為 " 賤儒 " ,但未列出其根據。近人郭沫若從子張與孔子問對的資料中得出 " 子張氏的後學們似乎更和墨家接近 " 。不過從時間上看來,墨子應比子張遲,應說 " 墨翟受了子張的影響 " (見《儒家八派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