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齒桫欏
粗齒桫欏
粗齒桫欏屬桫欏科,由於葉邊緣呈粗型鋸齒狀而得名,是和恐龍同時代的古老孓遺植物,已列入國家珍稀瀕危物種名錄。
於2002年1月24日在廣西防城港市的金花茶保護區首次被發現,對中國植物專家研究恐龍時代物種的繁衍、生長及物種瀕危的成因,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粗齒桫欏 Alsophila denticulata Baker
來源:中國植物志 第6(3)卷 || 桫欏科 CYATHEACEAE || 黑桫欏亞屬 Subgen. Gymnosphaera (Blume) Q. Xia || 粗齒桫欏 Alsophila denticulata Baker
粗齒桫欏屬桫欏科,由於葉邊緣呈粗型鋸齒狀而得名,是和恐龍同時代的古老孓遺植物,已列入國家珍稀瀕危物種名錄。有“植物活化石”之稱,粗齒桫欏由於葉邊緣呈粗型鋸齒狀而得名,是和恐龍同時代的古老孓遺植物,已列入國家珍稀瀕危物種名錄。桫欏科在分類學上屬蕨類植物門、真蕨亞門、水龍骨目。它是蕨類植物中一個十分獨特的類群。蕨類植物一般為草本,但桫欏科的絕大多數種類具有樹狀的直立莖,呈喬木狀,大型羽狀葉子簇生於莖幹的頂端,形成傘狀,故又稱為樹蕨。此外,桫欏科還有葉柄基部有鱗片、葉軸上有氣囊體等特徵。過去僅在廣西防城港十萬大山發現不到10株,在中國其他地區未見分佈。粗齒桫欏的發現,對中國植物專家研究恐龍時代物種的繁衍、生長及物種瀕危的成因,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粗齒桫欏
土生,高0.6--1.4m。主幹短而橫卧。葉簇生;葉柄長30--90cm,紅褐色,稍有疣狀突起,基部生鱗片,向上光滑;鱗片線形,15 × 1.5 mm,淡棕色,光亮,邊緣有疏長剛毛;葉片披針形,長35--50cm,二回羽狀至三回羽狀;羽片12--16對,互生,斜向上,有短柄,長圓形,中部的羽片長12--40cm,基部一對羽片稍縮短;小羽片7--8 × 1.6--1.8cm,先端短漸尖,無柄,深羽裂近達小羽軸,基部1或2對裂片分離;裂片斜向上,邊緣有粗齒;葉脈分離,每裂片有小脈5--7對,單一或很少分叉,基部下側1小脈出自主脈;羽軸紅棕色,有疏的疣狀突起,疏生狹線形的鱗片,較大的鱗片邊緣有剛毛;小羽軸及主脈密生鱗片;鱗片頂部深棕色,基部淡棕色並為泡狀,邊緣有黑棕色剛毛。孢子囊群圓形,生於小脈中部或分叉上,囊群蓋缺;隔絲多,稍短於孢子囊。
為半陰性樹種,喜溫暖潮濕氣候,喜生長在沖積土中或山谷溪邊林下。
本種喜生長在山溝的潮濕坡地和溪邊的陽光充足的地方,常數十株或成百株構成優勢群落,亦有散生在林緣灌叢之中。具有冬暖、春旱、夏熱、秋雨、濕度大、雲霧多、日照少、乾濕季節明顯等特點明顯的地方。土壤多為酸性。
在距今約1.8億萬年前,粗齒桫欏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與恐龍一樣,同屬“爬行動物”時代的兩大標誌。但經過漫長的地質變遷,地球上的粗齒桫欏大都罹難,只有極少數在被稱為“避難所”的地方才能追尋到它的蹤影。
孢子繁殖,本種適宜於透氣透水好的肥沃砂壤,土壤適宜為酸性。
病蟲害防治粗齒桫欏在自然環境下基本無病害,但經過移栽施肥后也有病害產生。只要用甲基托布津和多菌靈,每月對樹體和樹盤噴施一次就可消除病害。害蟲主要有螞蟻和蝸牛,螞蟻可用百樹得或功夫農藥噴霧滅殺。蝸牛喜潮濕環境,主要危害樹體嫩葉和嫩稈,可用農藥蝸剋星和滅蝸靈等撒在樹盤表面滅殺和人工捕捉。
粗齒桫欏產地分布圖
產浙江(蒼南、樂清、泰順、平陽),台灣(台北、苗栗),福建(廈門、南平、德化、建甌、寧陽、三明、龍岩),江西(井岡山、安遠、全南),湖南(江華),廣東(從化),香港,廣西(武鳴,百色、大苗山、寧明),雲南(西疇、麻栗坡),貴州(荔波),四川(合江),重慶(北賠)。
福建省內產南靖、華安、龍岩、德化、安溪、永安、延平、武夷山。
日本南部也有分佈。
粗齒桫欏削去外皮的髓部可作藥用。味辛,微苦,性平;能祛風濕,強筋骨,清熱止咳。常用來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痹痛,肺熱咳嗽,預防流行性感冒,流腦以及腎炎、水腫、腎虛、腰痛、婦女崩漏,中心積腹痛,蛔蟲、蟯蟲和牛瘟等,內莖液汗,外用可治癬症。其莖桿髓部含澱粉約27.44%,可提取澱粉代食品,其根狀莖具清熱解煮等功效。
由於粗齒桫欏的古老性和孑遺性,它對研究物種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區系具有重要價值,它與恐龍化石並存,在重現恐龍生活時期的古生態環境,研究恐龍興衰,地質變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粗齒桫欏是一個較古老的植物,中生代曾在地球上廣泛分佈,是研究物種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分佈關係的理想對象。粗齒桫欏株形美觀別緻,可供欣賞。
粗齒桫欏形美觀,樹冠猶如巨傘,雖歷經滄桑卻萬劫餘生,依然莖蒼葉秀,高大挺拔,稱得上是一件藝術品,園藝觀賞價值極高。
漸危種。本種孢子體生長緩慢,生殖周期較長,孢子萌發和配子體發育以及配子的交配都需要溫和而濕潤的環境。由於森林植被覆蓋面積縮小,現存分佈區內生境趨向乾燥,致使配子體生殖環節受到嚴重妨礙,林下幼株稀少。加之莖幹可作藥用和用來栽培附生蘭類,致常被人砍伐,植株日益減少,有的分佈點已消失,垂直分佈的下限也隨植被的縮小而上升。若不進行保護,將會導至分佈區縮小,以至於滅絕。
由於地質變遷和氣候變化,特別是第四紀冰期的影響,加之大量森林被破壞,瀕臨絕滅。脆弱環境中“避難”引起我國植物學家及各界有識之士的重視和焦慮。粗齒桫欏瀕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粗齒桫欏成年株每年產生孢子數量多,但死亡也多。
2、在自然界,有倖存活的孢子,從萌發至形成幼孢子體這一過程,費時達1年以上,濕度、溫度等生態因子的變化,都可能 影響萌發孢子的生死存亡或延遲以後的發育進程。
3、粗齒桫欏孢子萌發,形成配子體胚胎等過程對環境要求嚴格,發育對環境有嚴重的依賴性,限制了它只能在一定孤立的區域生棲繁衍,而成年株在周圍5米範圍內也限制了生長粗齒桫欏幼株,因此適宜生長的區域更小了。儘管粗齒桫欏偶爾也能侵入並倖存在新的森林區域,但它競爭不過當地迅速生長的植物。
4、粗齒桫欏是木本生植物,生殖周期很長,生殖過程在離體情況下進行,發育進程完全受變化的環境控制,不利於生存發展。
5、粗齒桫欏無完善的根系,很難適應現存變化較大的生態環境。
6、由於原始森林逐年破壞,粗齒桫欏賴以生存的溫暖、潮濕、蔭蔽、水分充足、土層肥厚和排水良好的環境受到毀壞或消失,粗齒桫欏本身也就受到威脅或毀滅。
7、人為直接砍伐,使生長數年的或幾十年的桫欏毀於一旦,近年來,不法分子盜挖盜賣桫欏等現象也時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