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慶陵的結果 展開

慶陵

後周

後周慶陵:後周柴榮陵寢。慶陵,為後周世宗柴榮墓,位於郭店村西北500米處陵上村。現存冢高10米,周長105米。陵園現存御制祭文碑28通。河南新鄭後周世宗陵。柴榮(921~959年),邢州龍崗(河北邢台)人,為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郭威取代後漢稱帝,都開封,柴榮節節晉陞並為官清肅頗有政績。954年,郭威病重臨終前囑柴榮“陵所務從簡約,葬時用紙衣瓦棺,墓前不得用石人石獸”。柴榮同年繼帝位,勵精圖治,並開始統一中國的南征北戰。為以後北宋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柴榮在位6年,959年病逝,享年39歲。按照太祖的遺訓,後周的皇陵都簡樸無華,區別於歷代帝王陵寢。史稱柴榮為五代第一明君。

正文


後周慶陵:後周柴榮陵寢。慶陵,為後周世宗柴榮墓,位於郭店村西北500米處陵上村。現存冢高10米,周長105米。陵園現存御制祭文碑28通。河南新鄭後周世宗陵。柴榮(921~959年),邢州龍崗(河北邢台)人,為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郭威取代後漢稱帝,都開封,柴榮節節晉陞並為官清肅頗有政績。954年,郭威病重臨終前囑柴榮“陵所務從簡約,葬時用紙衣瓦棺,墓前不得用石人石獸”。柴榮同年繼帝位,勵精圖治,並開始統一中國的南征北戰。為以後北宋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柴榮在位6年,959年病逝,享年39歲。按照太祖的遺訓,後周的皇陵都簡樸無華,區別於歷代帝王陵寢。史稱柴榮為五代第一明君。

基本簡介


(圖)慶陵[後周]
(圖)慶陵[後周]
皇陵位於鄭州新鄭市城北約18公里的郭店鎮附近,由嵩陵、慶陵、順陵和懿陵四座陵墓組成。嵩陵是後周太祖郭威墓。郭威,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的建立者,顯德元年(954年)葬於此。慶陵為後周世宗柴榮的墓,在新鄭郭店鎮陵上村。順陵為恭帝柴宗訓的墓,位於郭店鎮陵上村東北。懿陵是後周世宗皇后符氏的陵墓,在郭店鎮陵上村內。和中國歷史上的秦、漢、唐、宋等封建帝王的陵墓相比,後周皇陵的規模明顯較小,這主要與後周太祖郭威的薄葬思想有關。據記載,郭威在臨終前曾囑咐養子柴榮說,喪事從簡,不要勞財傷民,陵墓務必儉素,不用石柱、石人、石獸、不修下宮,不要守陵宮人,下葬時只用瓦棺紙衣。周太祖郭威埋葬時是否用瓦棺紙衣,尚不得而知,但嵩陵前確無石人石獸。其他的慶陵、順陵、懿陵前也均無石人石獸。後周世宗柴榮,是五代時期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繼位后,勵精圖治,改革內政,整頓軍事,獎勵生產。如:鼓勵開墾荒田,減輕賦稅,保護民生,並嚴懲貪官污吏;興修水利,堵黃河決口,修固黃河大堤,疏通汴河、五丈河、蔡河,恢復了以開封為中心的水陸交通網;限制僧尼,廢寺院,銷毀佛像;裁撤冗軍,加強中央禁軍的力量。此外,周世宗還注意納諫,留心政事,力圖統一全國,先後擊敗了北漢的入侵,攻取了后蜀的隴西四州,取得南唐的江北淮南十四州六十縣和契丹的瀛莫易三州之地,基本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的混亂局面,為後來北宋的統一事業奠定了基礎。只可惜,周世宗在位只有6年,年僅38歲就去世了。1963年6月20日,新鄭後周皇陵被原河南省人民委員會確定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墓主簡介


(圖)後周皇陵
(圖)後周皇陵
中國後周皇帝。即柴榮:(公元921~959年),周世宗,一稱柴世宗,邢州堯山柴家莊人(今河北邢台隆堯)漢族。著名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後周世宗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955~959年為期五年,終年三十八歲。後周太祖郭威的內侄和養子。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顯德元年(954)繼郭威為帝,對軍事、政治、經濟繼續進行整頓。軍事上,他嚴明軍紀,賞罰分明,又檢閱禁軍,裁汰老弱,選留精銳,又募天下壯士,選取優異。政治上,他嚴禁貪污,懲治失職官吏。經濟上,停廢敕額(朝廷給予寺名)外的寺院,禁私度僧尼,收購民間銅器佛像鑄錢,招民開墾逃戶荒田;頒《均田圖》,均定河南等地60州租賦,廢除曲阜孔氏的免稅特權。此外,還擴建京城開封,恢復漕運,興修水利,修訂刑律和曆法,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搜求遺書,雕印古籍等。顯德二年起,伐后蜀,收秦(今甘肅秦安北)、鳳(今陝西鳳縣東)、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武都東)4州;此後又3次親征南唐,至顯德五年,得南唐江北、淮南14州。六年,北伐遼,收復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任丘北)、易(今河北易縣)3州及瓦橋(在今河北雄縣)、益津(在今河北霸州),淤口(在今河北霸州東信安鎮)3關。六年五月,周世宗正欲乘勝進取幽州,卻英年早逝。

後周皇陵


後周皇陵現有陵墓4座,即嵩陵、慶陵、順陵和懿陵。嵩陵為後周太祖郭威墓,在郭店鄉周庄村南約500米處。陵地北高南低,東西各有一道小土嶺,陵墓兩側各有一條千溝。冢高約9米,周長103米,保存較好。慶陵為後周世宗柴榮墓,在郭店鄉陵上村西100米處。現存冢高約15米,周長105米,保存尚好。陵前原有御制祭(祝)文碑44通,現存35通,多數下半截埋人土中,其中7通僅露碑首。順陵為恭帝柴宗訓之墓,位於陵上村東北約300米處。冢高4米,周長約40米。懿陵為後周世宗皇后符氏之墓,位於陵上村中,冢高2米,周長約20米,在居民院內,冢土保存很差。後周皇陵規模較小,據史載,郭威臨終時要養子柴榮喪葬從儉。故嵩陵前面只有墓碑一座。慶陵、順陵、懿陵前均無石人石獸,文獻上也未見到陵前有石人石獸的記載。直至明朝初年,才開始為慶陵修建陵園。陵園呈方形,邊長約200米,總面積4萬平方米。後周皇陵與歷代帝王陵墓相比,規模較小,儀設也比較簡單,這與郭威、柴榮體恤民困、崇尚儉約有關。後周皇陵薄葬且形制較小,但陵園和祭碑有較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為中國歷史上各王朝皇陵不可缺少的一段實物例證。

陵寢修復


(圖)後周皇陵
(圖)後周皇陵
2001年新鄭市人民政府對慶陵進行維修,將33通石碑挖出重新豎立,又立一神道碑,上刻“周世宗陵”,墓前廣植柏樹並豎立保護標誌。
後周皇陵最大的特色就是節儉,從規模形制來看,它是歷代皇家陵墓中最簡樸的一組,連石馬石象等雕塑都沒有,但其陵園及歷朝歷代的御制祭碑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也是中國歷史上各王朝皇陵不可缺少的一段實物例證。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在五代十國割據紛爭時期,勵精圖治,倡儉樸,反奢華,進行經濟和政治改革,國力日強,為北宋的統一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周諸帝倡導而且身體力行“崇尚儉樸,戒止奢華”並施行,極受後人的推崇,宋、明、清三朝多次擴建、維修或派人保護,后被新鄭市委市政府公布為黨員幹部廉政教育基地。

鄭州柴窯


(圖)鄭州柴窯出土
(圖)鄭州柴窯出土
鄭州柴窯在河南鄭州,據文獻記載,柴窯為五代後周柴世宗(柴榮)時所燒造。器物具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的特點。薄如紙一語,指釉汁而言,青如天一語,指柴窯以天青為主。柴榮,河北省邢台人,瓷器世家,史稱世家豪佑。柴榮皇帝,青年時期,以經營瓷器為業,非常富有。柴榮、趙匡胤鄭恩為桃園三結義的把兄弟。柴榮領著兩兄弟一起經營柴氏瓷器商行,在鄭州管城唐子巷設立柴氏瓷器商號,在管城窯、新密窯、鞏縣窯設立柴家窯口。柴榮曾派二弟趙匡胤在新密窯溝窯督辦瓷器燒造。柴窯曾對汝窯、鈞窯、定窯有過較大影響,其中,汝窯的釉和定窯的胎最具柴窯風格。五代後周開紙衣瓦棺之風俗 ,“葬之失禮,入土為安,後周遺風,紙衣瓦棺”這句話是讚揚一個後周太祖郭威(今邢台人)的。
據《舊五代史·周書·太祖記》載:郭威臨終前曾囑養子柴榮說:“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陵寢無須用石柱,費人工,只以磚代之。用瓦棺紙衣。不要守陵宮人,也不得用石人石獸,只立一石記之,鐫字云:‘大周天子臨晏駕與嗣帝約,緣平生好儉素,只令著瓦棺紙衣葬。若違此言,陰靈不相助。’”嵩陵內是否真的用瓦棺紙衣,不得而知。但陵前確無石人石獸等物。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新鄭縣誌》記載:嵩陵前舊有石碑一通,上刻“周天子平生好儉約,遺令用紙衣瓦棺,嗣天子不敢違也”。在郭威的家鄉邢台郭園村一帶,至今還流傳著“葬之失禮,入土為安,後周遺風,紙衣瓦棺”的薄葬美談。

參考資料


伏牛山旅遊網 http://www.chinafns.cn/scenery/zz/20070317/1158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