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陵
後周
後周慶陵:後周柴榮陵寢。慶陵,為後周世宗柴榮墓,位於郭店村西北500米處陵上村。現存冢高10米,周長105米。陵園現存御制祭文碑28通。河南新鄭後周世宗陵。柴榮(921~959年),邢州龍崗(河北邢台)人,為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郭威取代後漢稱帝,都開封,柴榮節節晉陞並為官清肅頗有政績。954年,郭威病重臨終前囑柴榮“陵所務從簡約,葬時用紙衣瓦棺,墓前不得用石人石獸”。柴榮同年繼帝位,勵精圖治,並開始統一中國的南征北戰。為以後北宋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柴榮在位6年,959年病逝,享年39歲。按照太祖的遺訓,後周的皇陵都簡樸無華,區別於歷代帝王陵寢。史稱柴榮為五代第一明君。
後周慶陵:後周柴榮陵寢。慶陵,為後周世宗柴榮墓,位於郭店村西北500米處陵上村。現存冢高10米,周長105米。陵園現存御制祭文碑28通。河南新鄭後周世宗陵。柴榮(921~959年),邢州龍崗(河北邢台)人,為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郭威取代後漢稱帝,都開封,柴榮節節晉陞並為官清肅頗有政績。954年,郭威病重臨終前囑柴榮“陵所務從簡約,葬時用紙衣瓦棺,墓前不得用石人石獸”。柴榮同年繼帝位,勵精圖治,並開始統一中國的南征北戰。為以後北宋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柴榮在位6年,959年病逝,享年39歲。按照太祖的遺訓,後周的皇陵都簡樸無華,區別於歷代帝王陵寢。史稱柴榮為五代第一明君。
(圖)慶陵[後周]
(圖)後周皇陵
後周皇陵現有陵墓4座,即嵩陵、慶陵、順陵和懿陵。嵩陵為後周太祖郭威墓,在郭店鄉周庄村南約500米處。陵地北高南低,東西各有一道小土嶺,陵墓兩側各有一條千溝。冢高約9米,周長103米,保存較好。慶陵為後周世宗柴榮墓,在郭店鄉陵上村西100米處。現存冢高約15米,周長105米,保存尚好。陵前原有御制祭(祝)文碑44通,現存35通,多數下半截埋人土中,其中7通僅露碑首。順陵為恭帝柴宗訓之墓,位於陵上村東北約300米處。冢高4米,周長約40米。懿陵為後周世宗皇后符氏之墓,位於陵上村中,冢高2米,周長約20米,在居民院內,冢土保存很差。後周皇陵規模較小,據史載,郭威臨終時要養子柴榮喪葬從儉。故嵩陵前面只有墓碑一座。慶陵、順陵、懿陵前均無石人石獸,文獻上也未見到陵前有石人石獸的記載。直至明朝初年,才開始為慶陵修建陵園。陵園呈方形,邊長約200米,總面積4萬平方米。後周皇陵與歷代帝王陵墓相比,規模較小,儀設也比較簡單,這與郭威、柴榮體恤民困、崇尚儉約有關。後周皇陵薄葬且形制較小,但陵園和祭碑有較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為中國歷史上各王朝皇陵不可缺少的一段實物例證。
(圖)後周皇陵
後周皇陵最大的特色就是節儉,從規模形制來看,它是歷代皇家陵墓中最簡樸的一組,連石馬石象等雕塑都沒有,但其陵園及歷朝歷代的御制祭碑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也是中國歷史上各王朝皇陵不可缺少的一段實物例證。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在五代十國割據紛爭時期,勵精圖治,倡儉樸,反奢華,進行經濟和政治改革,國力日強,為北宋的統一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周諸帝倡導而且身體力行“崇尚儉樸,戒止奢華”並施行,極受後人的推崇,宋、明、清三朝多次擴建、維修或派人保護,后被新鄭市委市政府公布為黨員幹部廉政教育基地。
(圖)鄭州柴窯出土
據《舊五代史·周書·太祖記》載:郭威臨終前曾囑養子柴榮說:“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陵寢無須用石柱,費人工,只以磚代之。用瓦棺紙衣。不要守陵宮人,也不得用石人石獸,只立一石記之,鐫字云:‘大周天子臨晏駕與嗣帝約,緣平生好儉素,只令著瓦棺紙衣葬。若違此言,陰靈不相助。’”嵩陵內是否真的用瓦棺紙衣,不得而知。但陵前確無石人石獸等物。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新鄭縣誌》記載:嵩陵前舊有石碑一通,上刻“周天子平生好儉約,遺令用紙衣瓦棺,嗣天子不敢違也”。在郭威的家鄉邢台郭園村一帶,至今還流傳著“葬之失禮,入土為安,後周遺風,紙衣瓦棺”的薄葬美談。
伏牛山旅遊網 http://www.chinafns.cn/scenery/zz/20070317/1158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