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慶陵的結果 展開

慶陵

遼興宗

遼興宗慶陵:遼興宗陵寢。遼興宗永興陵,永興陵即中陵,位於永慶陵之西六百多米,陵園的地勢和建築物與東陵相同,現存神道、陵門、祭殿、膳堂等遺址。墓室規模大於東陵,共七個墓室,但均已塌毀,前、中、后三個正室,四個側室,以後室為主室,墓室前為十字形甬道。中陵已塌毀,僅看出各室平面是八角形,曾出土過興宗和仁懿恣皇后哀冊。在中陵享殿的西南方殘存石刻陀羅尼經幢1座。

正文


(圖)慶陵[遼興宗]
(圖)慶陵[遼興宗]
遼興宗慶陵:遼興宗陵寢。遼興宗永興陵,永興陵即中陵,位於永慶陵之西六百多米,陵園的地勢和建築物與東陵相同,現存神道、陵門、祭殿、膳堂等遺址。墓室規模大於東陵,共七個墓室,但均已塌毀,前、中、后三個正室,四個側室,以後室為主室,墓室前為十字形甬道。中陵已塌毀,僅看出各室平面是八角形,曾出土過興宗和仁懿恣皇后哀冊。在中陵享殿的西南方殘存石刻陀羅尼經幢1座。

地理位置


(圖)慶陵[遼興宗]
(圖)慶陵[遼興宗]
慶陵位於內蒙古巴林右旗索博力嘎(白塔子)的蘇木駐地北約十五公里,巴林右旗(大板鎮)遼慶州城遺址北約10公里。
陵墓分佈在大興安嶺林區中一條東西橫亘的大山南麓的山地狹谷中。這座大山如一道屏障呈東西向橫亘,在山麓的南坡有三個山峰,怪石嶙峋,直插雲天。
該山遼代名永安山,后改稱慶雲山,慶陵之名也因此得來,現又名大黑山,蒙古語名叫瓦林烏拉(意為有磚瓦的沙丘),當地人稱“王墳溝”。
四周大山環繞,這裡草木茂盛,環境幽雅,野獸眾多,是遼代帝皇遊獵地。

墓主簡介


(圖)慶陵[遼興宗]
(圖)慶陵[遼興宗]
遼興宗耶律宗真(1016-1055),契丹名只骨,遼國第七位皇帝,聖宗長子,母乃宮女褥斤。1021年被冊立為太子,1031年六月即位,改元景福。在位24年,在位時,國庫充裕,但興宗一朝卻朝政鬆弛,興宗連年征戰,多次征伐西夏,與西夏進行了兩次賀蘭山之戰,逼迫宋朝多交納歲幣,但在政治上趨於保守,國內矛盾逐漸尖銳,遼興宗還迷信佛教。遼重熙二十三年(1054年)八月,遼興宗死去,時年40歲,謚孝章皇帝。
仁懿皇后蕭撻里,蕭和長子蕭孝穆的長女,山西應縣人。她的先世姑母是耶律阿保機的皇后。仁懿皇后性格寬厚,姿貌端麗。遼興宗剛剛即位就入了宮,生下了遼道宗。重熙四年(1035年3月),被遼興宗立為皇后。二十三年,號“貞懿慈和文惠孝敬廣愛崇聖皇后”。通宗即位后,1055年9月被尊為皇太后。清寧二年,又尊號“慈懿仁和文惠孝敬廣愛宗天皇太后”。大康二年夏六月乙酉朔(1076年3月)崩,6月上大行皇太后尊謚其為仁懿皇后。戊子,宋和高麗、西夏各國都派遣使臣來弔祭。甲午,葬於慶陵。

陵墓布局


(圖)慶陵[遼興宗]
(圖)慶陵[遼興宗]
《遼史•地理志》載:遼代第六皇帝遼聖宗耶律隆緒駐蹕慶雲山時說,他死後應當埋葬於此。於是此後,遼代三代皇帝均葬在這裡。這三座皇陵由東向西一字排開,掩映在山腰叢林茂樹之間。分別是遼聖宗耶律隆緒及欽哀皇后仁德皇后的“永慶陵”,遼興宗耶律宗及仁懿皇后的“永興陵”、遼道宗耶律洪基及懿皇后的“永福陵”及后妃、太子等皇親國戚的陪葬墓組成的陵園建築群,三陵各相距約2公里,整個陵園方圓十餘里,規模宏偉,工程浩大。這三座陵墓自東向西排列,按位置人們又稱為東陵、中陵、西陵。因三座帝陵共處一個陵城,通稱三陵為慶陵。三座陵墓都有陵門、享殿和神道,均為東西向。原本三陵全為磚木結構,現今遺跡多殘毀。陵門原為磚構,中陵和西陵因為彩繪破壞較甚,只能用圖案恢復原貌。墓室有前、中、后室及4個側室(耳室),用溝紋磚石灰漿砌,墓壁用磚三層,墓頂用磚兩層,墓壁及墓門均抹石灰,再彩繪壁畫。

文化價值


(圖)慶陵[遼興宗]
(圖)慶陵[遼興宗]
遼慶陵是遼代極盛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高度發展階段所造,陵園規模宏大,建造豪華,陵葬物品極多。墓中牆壁繪有大量繪畫、東陵壁畫尤為壯觀,有契丹人物,契丹建築裝飾紋,契丹族喜愛的四季山水畫,表現出北國景色,與契丹人生活感情密切相關的情景。墓中出土保存完好,分別用契丹文、漢文鐫刻的帝王皇后哀冊,為研究契丹文字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遼代墓葬是古代建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古代墓葬營建的精華。慶陵對研究遼代墓葬、古建築具有重要價值。台灣著名學者越振績說“遼慶陵山形水勢異常秀美,文化遺存基本完整,完全有條件修復一處遼代皇家陵園博物館”。

歷盡滄桑


(圖)慶陵[遼興宗]
(圖)慶陵[遼興宗]
該陵自建成后歷900餘年,幾經森林大火,多次修葺、興建、擴充。由於慶陵建築時時遼朝處於最強盛的時期,陵葬器物極多,寶藏的誘惑也使它變得多災多難。天慶九年(1119年),金人破上京,慶陵中的金玉寶器被掘一空,此後元、明、清各代便不再維修保護。自20世紀初至40年代,慶陵更是屢遭盜掘:1914和1922年林西縣知事和法國神父閔宣化曾先後挖掘中陵;1922年6月21日,比利時神父凱爾溫僱人盜掘了慶陵三個陵墓中的一個,首次出土了刻有契丹小字的哀冊4方,隨後原石丟失。1930年軍閥湯玉麟對全部陵墓進行盜掘,據舊《林西縣誌》記載,民國“十九年夏,來一姓郭的熱河省委員,派民夫百餘名在其地大肆挖掘,搜出哀冊14塊。”據目擊者談,墓室內香柏做的板壁上塗彩漆。屍床和供桌用白玉做成,雕縷花紋,鐫刻文字。還有玉碑等罕見之物,全被盜去。1939年日本侵佔時期,日本人田村實造曾進行實測、攝影,並臨摹了東陵壁畫,竊取了一批珍貴文物;多年的盜掘致使慶陵墓室殘亂不堪,隨葬文物基本全部散失,西陵、中陵墓室全部坍塌,各墓室積水嚴重。1949年後,我國政府才對慶陵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卻只發現木俑、木狗數件;1991年,慶陵的東陵又遭盜掘;許多陪葬墓也被盜墓者屢屢光顧……陵內出土的哀冊也是輾轉於戰火之中,幾經周折方得以完整保存。

重要文物


(圖)慶陵[遼興宗]
(圖)慶陵[遼興宗]
慶陵哀冊:慶陵出土遺物多已散失,僅存部分石刻哀冊。慶陵三陵出土哀冊15方,為石質,哀冊下為仰斗式,上為覆斗式,共分為冊蓋、冊石兩部分,呈墓誌形,其中冊蓋8石、冊石7石,蓋、冊皆用漢白玉所造,呈正方形,邊長130厘米左右,厚約30厘米,每石重約1.5噸。其中漢文哀冊有聖宗、仁德皇后、欽愛皇后、道宗、宣懿皇后的各一合,仁懿皇后哀冊僅存篆蓋。1922年還從中陵抄寫出興宗和仁懿皇后的契丹小字哀冊冊文,原石已失。哀冊分別鐫刻契丹、漢兩種文字,每方近2000字,其中4方用契丹文書寫,被確認為失傳多時的契丹民族文字,對研究契丹小字極有價值。碑身高大雄偉,刻功剛健遒麗,工整含蓄,堪稱遼代書法精品。在哀冊冊蓋與冊石側面,還有採用線雕手法做出的精美生動的紋飾,冊蓋四角或雕有雙龍、或刻鐫牡丹。周邊則線刻端莊,飄逸的人首、人身,整個哀冊豐富多彩。永慶陵的3方哀冊還填補了遼聖宗和兩個皇后在歷史上記載的不足。這些契丹小字哀冊和榜題,是發現最早的契丹小字資料,首次證實了契丹文的存在,為研究遼代的歷史、文化及開展契丹字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堪稱稀世之寶。其中道宗宣懿皇后哀冊(漢文和契丹文書寫)是國家一級甲等文物。

參考資料


中國·寧夏西夏網 http://www.xixia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