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鈴

風鈴

《風鈴》是南宋文學家釋如凈創作的一首詩。本篇主要講諸法因緣而生,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生起變化,都有相對的互存關係或條件,“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風吹鈴動,時時作響,也體現出佛家緣起之說。

作品賞析


這首詩藉助於對風鈴的詠嘆闡發佛理,如今這首偈是一首詠物詩。風鈴,又稱風甌,佛寺中常掛於塔檐殿角,因風搖蕩而發出聲音。
偈的頭兩句,是說風鈴掛在虛空中,如同通身有口,不管風從東南西北哪一方吹來,它都能不斷地發聲。“通身有口”在禪門中用以形容能言善辯,只是這種辯才面對“佛法大意”往往是無能為力的,如圓悟克勤禪師上堂說:“通身是眼見不及,通身是耳聞不徹,通身是口說不著,通身是心鑒不出。”(《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一)不過,風鈴的“通身是口”卻與一般能言善辯的禪師不同,這是因為它“掛虛空”的性質所決定的,而使它發出聲響的風本身,也是由虛空產生,無法捕捉。這兩句中的“虛空”和“東西南北風”,顯然是化用了《雜阿含經》卷十七所載世尊的偈語:“譬如虛空中,種種狂風起,東西南北風,四維亦如是。”同時《大品般若經》中著名的“大乘十喻”就有諸法“如虛空”之喻,而禪宗尊奉的《金剛般若經》也有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空”的說法。因此,偈句稱風鈴掛在“虛空”,而不說掛在塔檐下,自然就具有了展示般若性空的象徵意義。
接下來后兩句“一等與渠談般若”的“一等”,意為一樣。“渠”,意為他,代指風鈴。風鈴在虛空中作響,相當於“通身有口”在說法。而它所說的無非是般若性空的內容,正如它在虛空中顯示的那樣,其聲響乃是與東西南北風的因緣和合而產生,本身是虛而不實的。“滴丁東了滴丁東”,這句摹狀風鈴之語,只是丁丁東東一陣亂響,儘管清脆玲瓏,卻並無意義。而這無意義的“滴丁東”,正是“與渠談般若”的內容。
本篇用風鈴以其“滴丁東”的聲音,以“說而無說”的方式,傳達出般若性空的真理。而以“了”字串聯“滴丁東”,更具有終結了悟的色彩。

作者簡介


釋如凈,字長翁(《中國佛學人名辭典》),俗姓俞,明州葦江(今浙江寧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竇山謁智監禪師,相寺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