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傑

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李世傑,男,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黨委書記、紀委書記、副所長。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地理學會地貌與第四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學會第四紀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中國第四紀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秘書長;《湖泊科學》、《山地科學學報》、《海洋與湖沼》、《熱帶亞熱帶資源與環境》等雜誌編委。

個人簡歷


1970年參加工作;
1978.09—1982.07,南京大學地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專業;
1982.08—1985.06,中科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獲理學碩士學位,自然地理學專業;
1993年中科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自然地理學專業;
1990-1991年作為合作培養博士在英國倫敦大學留學;
1985-1996年,在中科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從事冰川沉積、冰川地貌、湖泊沉積和環境變化研究,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所計劃外事處處長;
1988年,波蘭波茲南密契凱維茨大學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
1994年,評審為研究員,后報中科院特聘研究員;
1997.03,調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湖泊沉積與環境開放研究實驗室副主任;
2001年,日本學術振興會資助日本大學訪問教授,合作研究;
2002年,英國皇家學會資助倫敦大學學院(UCL)訪問教授,合作研究;
2003年,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訪問教授,合作研究;
1997.06—1998.08,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所科技處處長、所長助理;
1998.08—2000.10,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所黨委副書記、副所長;
2000.11—2001.10,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所黨委書記、副所長;
2001.10—2004.11,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南京分院副院長(兼)、黨組成員;
2004.11—2009.08:中科院南京分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2009.09— 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黨委書記兼紀委書記

研究方向


1、湖泊沉積與環境;
2、第四紀沉積與環境變化;
3、湖泊環境與全球變化。

業務成就


長期從事於第四紀沉積與第四紀環境變化研究,作為主要骨幹曾參加八五國家攀登計劃研究項目、九五國家攀登計劃研究項目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研究;參加和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和中科院重大項目研究以及多項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在國內外期刊發表文章100多篇,參加撰寫出版專著7部。曾先後到波蘭、挪威、丹麥、德國、義大利、英國、奧地利、日本、澳大利亞、美國、蒙古、巴基斯坦等國進行訪問、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
青藏高原第四紀冰川與湖泊變化的考察研究,提出青藏高原第四紀環境演變研究應把高山冰川、冰緣和盆地湖泊沉積變化聯繫起來互相補充驗證的構思,重建高原古氣候古環境演變規律,建立了我國西部高山高原末次盛冰期從早期的冷濕氣候到中期的冷干氣候再到後期的溫干氣候的變化階段新觀點,發現並提出全新世早期氣候冷期的冰進證據,並被後來的冰芯氧同位素研究結果所證實,補充和完善了全新世期間氣候變化序列,並對青藏高原第四紀冰川規模、特徵及其演變進行了深入探討。在中國西部第四紀環境演變研究中,在青藏高原鑽取數支連續湖泊沉積岩心,進行多環境指標綜合分析,建立晚第四紀氣候環境演化序列;在西昆崙山地區首先發現末次盛冰期早期出現湖侵期(高湖面時期)的沉積地層學和年代地層學證據,並在海拔4840米的沉積盆地中鑽取57米長的連續湖泊沉積岩心,進行多環境指標綜合分析,建立了24萬年來氣候環境演化序列,其結果再次證實所提出的觀點,並揭示出高原湖泊沉積序列對高原構造事件和氣候演變具有敏感的響應記錄,成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沉積岩心記錄。在高原東北部若爾蓋盆地發現了3萬年來該地區氣候與環境變化事件的地質證據,提出了多次氣候冷暖變化過程及時間序列。對青藏高原湖泊的考察研究,首次在我國發現溫躍層與化躍層同時並存的半混合型湖泊,這對我國湖泊物理分類以及湖泊環境過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獲獎榮譽


1992年,獲中科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
1995年,獲中科院方樹泉青年科學家獎;
1995年,獲國家政府特殊津貼;
1997年,獲中科院野外工作先進個人獎;
1998年,獲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獎;
1999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0年,獲江蘇省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