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傑

民國高級將領

李世傑,陸軍中將,字北屏,甘肅皋蘭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5期步科、陸軍大學徠特別班第3期畢業。1947年12月任華北剿匪總部參謀長,1949年1月在北平參加起義。當時,傅作義任華北“剿總”總司令,陳繼承、劉多荃、上官雲相、宋肯堂、鄧寶珊吳奇偉、馮欽哉、郭宗汾為副總司令,李世傑為參謀長,張濯清任總參議。1935年4月22日,國民政府令,李世傑、苗玉田升任陸軍少將。

基本介紹


李世傑是傅作義的心腹幕僚,從抗戰初期起他長期擔任傅作義軍事集團的參謀長。他和傅作義的關係始於保定軍校的同期同學,其中有13人關係最好,後來這批保定五期的同學成為晉綏軍的骨幹。在校期間,朱錫章、傅作義、李服膺趙承綬王靖國李生達、李世傑、魯英麟、王廷英、竇桂五、姚驪祥、武俊千、樊賡燦等十三人,效桃園義事,結為兄弟,人稱“十三太保”,后均為晉軍將領。
李世傑在北平起義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傅作義始終舉棋不定,反覆問計於李世傑和王克俊等心腹,李世傑始終勸說傅作義走和平談判道路。傅作義在下決心和談之前,反覆向李世傑問的三個問題是:和談是不是投降?不講道德還能做人嗎?咱們過去的歷史就完了嗎?李世傑的回答是:第一,和談是革命,絕不等於投降;第二,我們應當講革命道德,不應當講封建道德,況且湯放桀,武王伐紂,自古即稱道之,不認為有傷道德;第三,歷史有應當保留的,也有不應當保留的,不應保留的,用不著可惜。

人物經歷


李世傑(1895—1979)
生於1895年5月5日(清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一)。甘肅皋蘭人,字北屏。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五期騎兵科、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三期畢業。
1926年9月出任山西陸軍第5旅(旅長李生達)中校參謀。
1927年6月第5旅擴編為第15師(師長李生達),升任參謀處上校處長。7月所部改稱國民革命軍北方軍(總司令閻錫山)第15師(師長李生達)參謀處,仍任上校處長。
1928年3月升任第3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第15師(師長李生達)少將參謀長。6月升任第5軍(軍長李生達)少將參謀長。9月第5軍縮編為第3集團軍暫編第5師(師長李生達),仍任少將參謀長。10月暫5師改稱第36師(師長李生達),仍任少將參謀長。
1930年4月第36師擴編為第3方面軍(總司令閻錫山)第4軍(軍長李生達),仍任少將參謀長。
1931年1月第4軍縮編為東北邊防軍第9師(師長李生達),仍任少將參謀長。6月邊9師改稱第72師(師長李生達),仍任少將參謀長。
1934年10月升任第19軍(軍長李生達)少將參謀長兼第72師(兼師長李生達)參謀長。
1935年4月22日敘任陸軍少將。
1936年6月調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少將高級參謀。12月考入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三期深造。
1938年10月陸大畢業後派任第35軍軍政幹部訓練所(兼所長蘇開元)少將教育長。
1939年3月改任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部(綏遠省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兼團長傅作義)教育處少將處長。
1940年5月升任少將教育長。
1945年5月24日調升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部(副司令長官傅作義)中將參謀長。8月所部改組為第12戰區司令長官部(司令長官傅作義),仍任中將參謀長。10月10日獲頒忠勤勳章。
1946年7月9日獲頒四等雲麾勳章。10月兼任察哈爾省軍政幹部訓練團中將教育長。
1947年3月第12戰區司令長官部改組為張垣綏靖公署(主任傅作義),仍任中將參謀長。12月所部改組為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傅作義),仍任中將參謀長。
1949年1月22日在北平隨部接受人民解放軍和平改編。
1950年2月出任綏遠省軍區(兼司令員傅作義)軍政幹部訓練團教育長。
1951年3月當選綏遠省各界人民協商委員會(主席蘇謙益)委員。
1952年7月調任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烏蘭夫)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55年7月調任司法廳廳長。
1959年7月離休。
1977年12月當選當選政協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尤太忠)副主席。
1978年3月當選全國政協(兼主席鄧小平)委員。
1979年4月22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