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吳奇偉的結果 展開

吳奇偉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吳奇偉(1891年—1953年7月10日),字晴雲,號梧生。廣東大埔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北伐名將、抗日名將。

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科、陸軍大學將官班第一期畢業。北伐戰爭中,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三十六團參謀長、第三十四團團長、第十二師師長、第四軍軍長。1937年率部參加八一三淞滬會戰,在上海嘉定、羅店一帶前線,在大場與日軍浴血奮戰三晝夜,殲敵數千,其部隊第四軍因此獲得“鐵軍”稱號,吳奇偉也獲得了“抗日鐵軍之母”的稱號。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九集團軍總司令、第九戰區前敵總指揮、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兼長江上游江防軍總司令等職,先後在粵贛、湘鄂等地對日作戰。先後指揮萬家嶺戰役鄂西會戰等取得大捷,獲得國民政府頒發的青天白日勳章,抗日戰爭勝利后獲頒抗戰勝利勳章

抗戰勝利后,歷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武漢行營副主任、華北“剿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徐州綏靖公署副主任、廣東綏靖公署副主任等職。1948年任民革中央執行委員。1949年5月在廣東東江地區率部起義,同年吳奇偉作為華南解放軍代表之一,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委員、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大學董事長等職。曾參與編纂《第四軍紀實》。1953年7月10日,病逝於北京,骨灰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吳奇偉,1891年生於廣東大埔縣湖寮鎮密坑村。在兄弟中排行第四。因家境貧寒,10歲那年,離家到其伯父在連平、惠州等地開設的店鋪里當小夥計。他聰穎好學,做事勤敏,深得伯父賞識,在伯父資助下,在惠州讀完小學和中學。13歲在老隆一間商店做小夥計,后得人資助,先後在廣州黃埔陸軍小學、武昌陸軍小學學習,再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於第六期,后在廣東陳炯明部任見習排長,歷任排長、連長、副營長等職。后擔任過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國民革命軍第九集團軍總司令、長江上游江防司令官、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湖南省政府主席等要職。

戰爭時期

1926年—1937年
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十二師張發奎部下任三十六團中校參謀長。在汀泗橋戰役中,與團長黃琪翔領兵猛攻軍閥吳佩孚部主力扼守的汀泗橋而立功。1927年春升為第4軍12師三十四團團長。9月升國民革命軍第十二師副師長兼三十團團長。11月任第4軍12師師長。
1929年春隨蔣介石參加蔣桂戰爭。9月隨張發奎通電反蔣。
1930年5月參加反蔣中原大戰。
“九·一八”事變后,第四師擴編為第四軍,他升任第四軍軍長。其後,受蔣介石之命,參加第四次及第五次對江西蘇區的“圍剿”。
1933年春任中路軍第2縱隊指揮官,參加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后曾任北路軍第7縱隊指揮官、北路軍第6路軍副總指揮,率部追剿紅軍。
1935年紅軍三渡赤水回師遵義,他因未發兵救援而遭蔣介石嚴詞訓斥。
1935年4月晉陞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37年夏任廬山軍官訓練團第1大隊大隊長,9月任第18軍團軍團長。
1937年10月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4軍軍長。
“八·一三”上海抗戰爆發,他奉命率第四軍抵上海嘉定、羅店一帶前線,在大場與日軍激戰三晝夜,殲敵數千,戰果顯著。其部隊因此獲得“鐵軍”稱號。上海市民推選郭沫若、謝冰瑩等文化界知名人士率領慰問團至戰地慰問。不久,他升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
萬家嶺戰役又稱德安戰役,1938年於武漢會戰序列中,在萬家嶺一帶國民革命軍重創日軍第106師團。
中國方面為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岳指揮的第一集團軍、第九集團軍、第10集團軍、第4軍歐震、第66軍葉肇、第74軍俞濟時,第一八七師,第九十一師,第一四二師,第六十師、第十九師,新編第十三師,預備第六師,第一三九師的一個旅,新編第十五師的一個旅,共十萬餘人。前敵總指揮為國民革命軍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吳奇偉。
吳奇偉的國民革命軍第九集團軍,下轄第六十四軍、第七十軍、第二十五軍、第四軍、第八軍和第六十六軍等部,駐紮江西,參加武漢會戰,是萬家嶺大捷的主力參戰部隊。該戰全殲日軍四個聯隊。
日軍第106師團奉岡村寧次命令,意圖從萬家嶺一帶穿插突破國軍陣線,被吳奇偉軍部偵察隊發現,指揮第4軍歐震、第66軍葉肇、第74軍俞濟時等部從側后迂迴,將其包圍。岡村寧次后命令第27師團一旅團部增援接應第106師團,,然而在萬家嶺西面白水街地區被第20集團軍兼第32軍長商震等部阻擊潰退。
10月7日中國軍隊發起總攻,激戰三晝夜,多次擊敗日軍反撲。日軍由於迷途失聯、孤立無援、補給斷絕,戰至10日,被殲滅4個旅團,擊潰一個旅團。雖有擄獲旅團旗,但是師團旗未尋見,未免遺憾。
10月10日由於遭到孤立及缺乏補給,日軍第106師團(由於有部分兵力駐守九江,實際參戰人數約1萬3千人)以及前來援救的第101師團、第27師團,在武漢會戰中投入的青木、池田、木島、津田,四個聯隊,在包圍圈全隊消滅。106師團最後僅僅約略1500殘部兵力突圍逃出,中國方面史稱萬家嶺大捷。
國民革命軍成功圍剿殲滅第106師團主力大部,僅有約略1500人逃逸。此次戰役是抗日以來第一次(接近)全殲整個日本師團。
萬家嶺戰役的前敵總指揮為國民革命軍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吳奇偉。和薛岳一樣,吳奇偉也是身先士卒,親臨第一線指揮。有次他正與第四軍軍長歐震通電話,敵機俯衝掃射,吳奇偉毫不理會,直至敵機把他的電話機打碎。戰鬥主力是蔣介石的嫡系第74軍,萬家嶺戰役打響之前,蔣介石致電薛岳,要他把傷亡慘重的74軍調到長沙休整。薛岳回電:“調不下來。”蔣二次來電:“第74軍在岷山傷亡甚大,應予調下整補。”薛回電:“贛北各軍作戰時間都比74軍長,傷亡都比74軍大,各軍都未調下整補,對74軍也請緩予調下整補。”好一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架勢,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葉挺將軍曾評價萬家嶺戰役為:“萬家嶺大捷,挽洪都於垂危,作江漢之保障,並與平型關、台兒庄鼎足而三,盛名當垂不朽。”
1938年7月下旬全國戰局劇變,九江告急。他奉命率第九集團軍馳援。但趕到沙河鎮時,日軍已攻佔九江,並利用長江、鄱陽湖增派軍艦,以空軍配合,大舉南下。他即指揮部隊由沙河向東伸展,主動反攻,經四晝夜苦鬥,遏住日軍攻勢,並使日軍傷亡2萬餘,使志潯線(南昌至九江)各軍(武漢警備司令、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等部的部隊)得以堅持抗戰5個月之久。此戰役一時轟動全國,被譽為台兒庄會戰後的最大勝利。1938年秋,廣州淪陷,新任第四戰區(廣東)司令長官的張發奎,將其部隊從南潯線調回廣東,他任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后又改任副司令長官兼粵、閩、贛三省邊區總司令和三省邊區綏靖主任,駐廣東興寧縣,負責指揮潮汕前線的對日抗戰及三省邊區綏靖任務。
1939年秋調往第六戰區(湖北)任副司令長官兼長江上游江防軍總司令,駐鄂西秭歸縣三斗坪。陳誠棄守宜昌后,他指揮所部在湘北的安鄉、澧縣經鄂西一帶屢挫日軍。吳任江防軍總司令期間,極體恤民苦,愛護抗日進步青年,重用地方人才,並堅決就地槍斃了秭歸縣警察所所長、商會會長等8名準備投靠日寇的漢奸,深得軍心和民心。
1940年轉往廣西駐防柳州。1月任第4戰區副司令長官。7月調任第6戰區副司令長官兼長江上游江防軍總司令。
1941年日寇攻陷川鄂咽喉宜昌之後,大有溯江而上,窺湘鄂要道三斗坪之勢。中央統帥都有見於此,乃將原江防司令部擴大為長江上游江防總司令部,將原江防司令郭懺調離,由六戰區長官陳誠推舉急調任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九集團軍總司令的吳奇偉將軍任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兼長江上游江防軍總司令。指揮鄂西會戰克複了宜昌,取得了鄂西大捷。
1945年5月當選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6月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兼湖南省軍管區司令。
1946年4月任武漢行營副主任,7月調任徐州綏靖公署副主任。
1947年4月辭職回廣州閑居。
1948年8月任華北剿總司令部副總司令。
1949年2月任廣東綏靖公署副主任。
1949年5月與李潔之、曾天節等人參與和策劃了粵東起義,通電與蔣政權決裂,宣布投奔中共。毛澤東、朱德複電,對吳等的投奔表示“極其欣慰”與“歡迎”。
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委員、廣東省政協委員。
1953年7月1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2歲。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主要事迹
國民革命時期,他參加了統一廣東諸役和北伐戰爭。在十年內戰中,參加過第四、五次圍剿。紅軍長征后,他率部追擊紅軍至四川。
抗日戰爭爆發后,吳奇偉堅決全力抗日,他率第四軍到嘉定、羅店一帶抗日前線,與日軍展開激戰。此後還率部參加過“八·一三”淞滬會戰、武漢會戰之萬家嶺戰役、南潯線會戰及鄂西戰役等,獲得國軍最高榮譽——青天白日勳章。
解放戰爭時期與其他7位廣東國民黨軍政人員聯名起義。粵東起義成功,梅州大部、惠州一部提前解放。
參加北伐
吳奇偉中學畢業時,正值辛亥革命前夕。他考入設在廣州黃埔的廣東陸軍小學堂,繼而進入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后再升上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於1919年秋畢業。
吳奇偉畢業后返廣東投入粵軍,先後任見習排長、連長、營副等職。有幸的是,吳奇偉被編在粵軍第1師。吳奇偉在第一師良好氛圍的熏陶下,政治、軍事並進。他先後參加討伐陳炯明的兩次東征、平息楊劉叛亂、南征諸役,在實戰中得到前所未有的磨鍊,文武兼得,為躋身保定六期粵籍名將之列打下良好基礎。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揮師北伐,吳奇偉任第四軍第12師第36團副團長,在攻打平江、汀泗橋、賀勝橋和武昌城的戰鬥中,他消除在同級甚至上級長官中年齡居長的顧慮,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協助比自己年輕8歲的梅縣籍黃琪翔,屢獲勝仗,深受士兵、同僚讚譽和上司賞識。北伐勝利,第四軍戰績輝煌,被譽為“鐵軍”,吳奇偉以自己的勤勉、勇敢,一躍而成為第四軍內的主要戰將之一,但非一流角色。吳奇偉在軍界真正崛起,是在國共第一次內戰前半期。他從北伐結束至1932年9月不到5年時間,從一個中級軍官升任久著聲譽的第四軍軍長,並從粵系軍人轉入蔣系中央軍序列。
追剿紅軍
蔣介石一任命吳奇偉為第四軍軍長,即召他入江西,參與對中央根據地的第四次“圍剿”。這次“圍剿”紅軍,蔣介石召集了30多個師的兵力,分左、中、右三路長驅直入,吳奇偉部被編入陳誠的中路軍,任第二縱隊指揮官。吳奇偉指揮第二縱隊剛與紅軍接觸,就被埋伏了的紅軍左右夾攻,損失過半。
同年秋,蔣介石調集50多萬重兵,自任總司令,對中央紅軍發動第五次大規模“圍剿”。吳奇偉任北路軍第七縱隊指揮官,指揮第四軍和大埔老鄉郭思演的第99師。吳奇偉貫徹蔣介石的作戰方針,每深入一地,即修築碉堡,既作防禦工事,又當封鎖堡壘,逐步推進,避免孤軍深入。這時,中央紅軍由缺乏實際經驗的中央臨時總負責人博古和長於城市保衛戰的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指揮,採取強攻硬拼的戰術,導致反“圍剿”失敗,被逼撤出根據地。
1934年10月紅軍長征,蔣介石盤算著:紅軍西撤湘粵,以原四軍將領薛岳、吳奇偉為追擊紅軍先鋒,尤為合適。因為昔年東征、討桂、北伐,薛、吳久經此地,對當地地理風物熟悉。12月,長征中的紅軍接受毛澤東在“黎平會議”的主張,改變往湘西與紅軍第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黔北強渡烏江,攻佔遵義。紅軍之舉出乎蔣介石意料。蔣急召薛岳、吳奇偉轉向貴州挺進,配合貴州王家烈地方部隊,不惜代價奪回遵義。但當時“遵義會議”已經召開,指揮權開始為毛澤東掌握,其手下彭德懷、林彪皆是強將,如此陣容,吳奇偉、薛岳,還有王家烈,遠非對手。儘管吳奇偉率部悉數上陣,也曾一度佔領城郊老鴨山主峰,但最後還是逃脫不了覆滅命運,兵力損失過半,他本人也差點成為俘虜。幸虧上司薛岳為掩飾敗績,將傷亡損失數字壓縮,同時自請處分,以求得蔣介石的寬恕。吳奇偉才順利過關,免受處分,並重整旗鼓追擊紅軍,“立功贖罪”。
抗擊日寇
1937年8月淞滬抗戰爆發。吳奇偉奉命率部趕赴淞滬,擔任第十八軍團長、第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在羅店、劉行、大場一線阻擊日軍。戰鬥中,吳奇偉協助總司令羅卓英,指揮部隊採取“隱蔽戰術”。當敵機、大炮猛烈轟炸時,我方將士埋伏在戰壕隱蔽並監視敵人,於炮火間歇,有目的地調整位置,待敵軍衝鋒接近時,就近集中火力打擊敵人,到與敵軍短兵相接時肉搏格鬥,以此阻擊敵人的進攻。儘管中國守軍在敵人強大炮火攻擊下最後敗退了,但吳奇偉和眾多國民黨軍隊將士在淞滬抗戰中表現出來的守土有責的軍人風骨,受到輿論的讚揚和各界人士的肯定。
1938年7月日寇“得隴望蜀”,聚集重兵沿長江兩岸西進,從南北兩端迂迴包抄我國中部重鎮武漢。這時,吳奇偉升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率領新任軍長歐震的第四軍,歸第一兵團總司令薛岳指揮,負責南潯線戰事。
7月下旬,日軍依託在長江的戰艦炮火和飛機炸彈,攻佔武漢東南屏障九江,並向贛北我軍各據點進攻。吳奇偉依照統帥部的戰略部署,先後指揮歐震、李漢魂、葉肇、俞濟時、王敬久各軍在星子、瑞昌、白槎、廬山南麓一帶阻擊日軍達4個月之久,尤其他作為主將指揮的萬家嶺一役,殲敵萬餘,繳獲車輛、戰馬數十輛(匹),史稱“萬家嶺大捷”。關於“萬家嶺大捷”的榮光,一般統歸薛岳名下,但此役具體的指揮者其實就是吳奇偉。當時,戰術計劃制定后,各軍進入臨戰狀態,薛岳命令:“攻擊時間及詳細部署由吳奇偉規定”。吳奇偉親臨前線,“於6月15日下達命令”。
1940年10月,吳奇偉從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任上調任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兼長江上游江防司令。長江上游的防務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擔負著阻擊日軍地面部隊沿岸、艦艇沿江西犯,威脅川渝的任務。吳奇偉設總司令部於鄂西三斗坪,指揮方天的第十八軍,池峰城第三十軍、宋肯堂第三十二軍和方日英第八十六軍。1943年5月,日軍第3師團、第13師團大舉向江防軍駐地石牌、清江之間進犯。吳奇偉將前線指揮所設在距敵不遠的一個山洞內,不懼敵機的轟炸,指揮守軍頑強抗擊日軍的進攻,命令所部第十八軍第11師師長鬍璉,死守石牌要塞。在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的統一指揮下和其他各集團軍的配合下,吳奇偉率領江防軍勇敢防守。日軍久攻不下,下令撤退。此役史稱“鄂西大捷”,吳奇偉、胡璉和戰區司令長官陳誠、第十八軍軍長方天、第十八軍副軍長羅光文等5人,也因此役獲國軍最高榮譽——青天白日勳章。
粵東起義
1944年底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吳奇偉入陸軍大學將軍班甲級一期受訓。翌年年中,出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兼省軍管區司令。吳奇偉在湖南任職的時間不長,到1946年4月9日就被免。
吳奇偉卸任湘省主席后,先後被任命為武漢行營副主任、徐州綏靖公署副主任、華北“剿總”副總司令、廣東綏靖公署副主任。其間,正值國共第二次內戰全面爆發,吳奇偉表現出對繼續內戰的厭倦,長期託辭或處理家務或養病,置身局外。中共香港分局抓住時機,派出饒彰風和吳啟彥以老鄉、親朋的身份做他的思想工作,還有早年參加革命,后入國軍,解放戰爭時期萌芽“起義”打回“老家”的吳奇偉舊部魏鑒賢、曾天節的積極策動,吳奇偉思想逐步轉化。1949年5月,由其領銜,其他7位廣東國民黨軍政人員聯名的起義宣言在龍川老隆發出。粵東起義成功,梅州大部、惠州一部提前解放,6月21日,毛澤東、朱德複電嘉勉,對起義表示“極為欣慰”與“歡迎”。
1949年9月下旬,吳奇偉作為華南人民解放軍的代表之一,前往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當選為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是198名委員中潮梅籍7人之一。10月1日,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後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委員,廣州大學董事會董事長。1953年7月10日,吳奇偉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63歲。
浴血山河
吳奇偉,廣東省大埔縣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畢業,在同期畢業的廣東同學有薛岳、黃琪翔、李漢魂、鄧龍光等抗日名將。抗戰八年吳奇偉駐守江防要塞五年,保衛“陪都”重慶。現摘錄當時戰地記者、特派員採訪報道吳奇偉將軍抗日戰場的文章。
上海政法學院教授王達夫——“血戰淞滬的鐵軍”(1937年10月25日):鐵軍初到上海,正值日軍陷我寶山後進迫江灣、劉行、廟朝之時,敵勢猖獗凶焰飛熾,故決予嚴厲打擊,挫其鋒芒,使其不敢輕易前進,當日寇籍海軍之掩護挾其飛機、大炮、坦克車,以三個最精銳之師團以上的兵力猛犯我軍陣地,我方摧毀其主力,乃用突擊戰術,猛衝猛殺,經三晝夜之肉搏血戰,率將日敵擊潰,並將其一部包圍殲滅數千,使日軍逡巡不敢前進。當時上海各報對於鐵軍衝鋒陷陣猛勇克敵的記載及蘇聯大使館陸軍武官對我鐵軍衝鋒陷陣驍勇善戰的讚揚,我們將國內外對“鐵軍”讚佩的消息告訴軍指揮官吳奇偉將軍。
我們為了要把那些可歌可泣驚天動地的抗戰事迹真確反映到文化上,使全國同胞知而奮起,執戈衛國。於是我和郭沫若、謝冰瑩及幾位攝影記者到戰地採訪鐵軍首腦吳奇偉將軍。廣州日報特派戰地記者司徒穗(1938年9月10日)——“吳奇偉將軍在前線”:從前協助張發奎將軍指揮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造成“鐵軍”之榮譽的吳奇偉將軍,現在是第九集團軍總司令統率“鐵軍”在抗日前線指揮,他在上海大場,劉行、安徽廣德、宣城、河南隴海路、江西南潯路諸役,吳奇偉將軍都參與指揮作戰。每次都給敵人很大的打擊,吳將軍對日抗戰的豐富經驗,運用起來更加強了“鐵軍”主力不可破的信譽與作戰必勝的堅強信念。在戰地里,吳將軍是用盡各種方法來動員民眾,以配合軍事動員的。吳將軍任事吃苦耐勞的精神是為他一般的同事同學所公開欽佩的,在抗戰形勢緊張的現階段中,我們相信他艱苦地奮鬥,是必定能夠取得抗戰偉大的勝果。
“沈鈞儒談南潯前線感想”——新華日報記者克寒(1938年9月):文化界代表沈鈞儒、鄒韜奮、王炳南先生等一行於“九一八夜出發南潯路前線慰勞”歸來,特造訪沈老先生於其私邸,探訪前線情況及慰勞經過,不待記者發問,沈先生卻欣然盛讚前線將士之用命:他以“這一線將領之好,士氣之旺,為抗戰以來所罕見”,這樣的警句來表示他對抗戰前進之快感,接著他便暢舉實例以證明其言論之真實。許多英勇戰鬥故事在人們嘴裡相傳播著,例如我們隘口守衛線的壯士搶奪敵人機關槍的壯舉,某日乘敵人不備,相約由戰壕躍出,突入敵人陣地孤軍猛進,與敵進行肉搏,由敵寇手中強行奪得重機槍一挺,凱歌而歸。這樣的英勇行動,博得全軍同志們熱烈讚羨與上級特殊嘉獎。
“吳奇偉將軍談南潯線戰局”——東南日報記者孫家傑(1938年2月10日):在全國戰局急劇轉變過程中,南潯線獨能支持了五月之久,這確實是一般人們心目中一個難解的謎。敵人從未敢輕進。為解此謎,記者特到前線去訪問五個月來擔負南潯前線最高軍事指揮重任的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吳奇偉將軍,吳將軍一個魁偉的體魄飽滿精神,是一位極富威嚴的高級指揮將領。記者和吳將軍見面致敬后,便談到五個月來南潯戰局,吳將軍先述:由九江轉進后,南潯形勢及沙河戰後,德星在西孤嶺、瑞武路麒麟峰萬家嶺,以及德安城等戰役勝利的經過情形,他詳述勝利的因素,為一,地形優越;二,我官兵抱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三,我采主動圍攻;四,我士氣旺盛,鬥志堅強;五,民眾奮起協助軍隊除奸。南潯線五個月來作戰結果,統計敵人死傷總數為106松浦師團在沙河一帶傷亡約1萬5千人,萬家嶺一役傷亡約2萬人,山下兵團和近衛師團在瑞武路各點共傷亡1萬餘人,德星線上101伊東師團傷亡1萬餘人,德安城裡傷亡數千人,合計8萬左右,約佔長江戰爭中敵人死傷總數四分之一。大公報戰地特派員秋江說:我們在瑞武路上完成了“台兒庄后之最偉大的勝利”。記瑞武路上之殲滅戰,戰地採訪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吳奇偉將軍(1938年10月20日)。
吳奇偉故鄉
吳奇偉故鄉
“鄂西大捷克複宜昌”:1941年日寇攻陷川鄂咽喉宜昌之後,大有溯江而上,窺湘鄂要道三斗坪之勢。中央統帥都有見於此,乃將原江防司令部擴大為長江上游江防軍總司令部,將原江防司令郭懺調離,由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推舉急調任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九集團軍總司令的吳奇偉將軍任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兼長江上游江防軍總司令。從四月下旬起,敵機對我江防陣地輪番轟炸,五月初,日敵發動了多點進攻宜都北洪家林子,敵用橡皮艇強渡被我軍擊退,雖有續犯,均未得逞,正面漢洋河之敵數千人分兩路向我六十七師猛撲激戰數日,我軍傷亡甚重。宜昌正面之敵數千人渡江西犯遭我十三師擊潰,旋后又在空軍的掩護下猛撲,我長嶺崗守軍全部殉國。紅花套渡江之敵向我沙套子要塞猛撲,我軍奮力抵抗,激戰數日,傷亡過大,而轉移駐守戰至中旬,敵我雙方傷亡均大,我幾處陣地相繼陷落,敵曾一度竄入離總部僅數公里的黃陵廟附近,十三師傷亡慘重,師長曹金輪失去控制能力,向西潰退,當危急關頭,吳將軍率領總部人員急赴十三師駐地,穩住陣腳,親臨前沿指揮,當即調三十二軍之第五師從江北岸調防到江南岸的落步崗、峽當口和高昌堰地區,作為江防保衛石牌要塞的決戰部隊,該師與十八軍之十一師、十八師協同作戰,調補十三師的建制以九十四軍發動攻擊戰牽制敵人,另調第十集團軍支援。激戰到六月初,日寇遭我八十六軍和其他守軍誓死抵抗,傷亡慘重,在高昌堰、饅頭咀和偏岩地區之敵,又遭我第五師、十一師和十八師有力的鐵拳重擊,死傷千餘人,打得日寇無力再西犯;為置敵於死地,孫集團直搗宜昌進展神速,日寇深恐宜昌老巢有失,倉惶地率領殘兵敗將回竄宜昌城,那知老巢回不了,一場震撼神州大地,鏖戰數月的鄂西會戰,以我軍大捷而告終,雄偉的石牌要塞三斗坪,在我戰區官兵及江防軍全體官兵浴血奮戰下仍屹立在長江上游。
鄂西會戰克複了宜昌取得輝煌勝利,除第六戰區長官部英明指揮、合力奮戰之外,戰區副司令長官兼江防總司令的吳奇偉將軍運籌帷幄,駕馭戰局,知己知彼,縝密部署,臨危不懼和果斷決策的指揮藝術,其功至偉,他的軍事造詣,在當時的高級將領中,鮮有出其右者,鄂西會戰勝利,吳奇偉將軍獲得了民國最高的青天白日勳章。(作者:吳天聲當時任警衛營營長)
2002年7月,湖北省作家黃世堂編寫了歷史紀實電視連續劇(18集)“石牌雄魂”,記述駐守江防要塞“石牌”五年的六戰區副司令長官兼長江上游江防總司令的吳奇偉,打破日寇西進入侵陪都重慶的史實。

個人生活


夫人:龍文娛,湖北武漢人,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女生隊畢業生。
在萬家嶺戰役中,宋美齡與吳奇偉的夫人龍文娛一同到前線慰問。龍文娛大革命時期畢業於中央軍校武漢分校(即黃埔軍校武漢分校),也是一個有膽有識的奇女子。
日記
2013年,在位於北京門頭溝區的“忠良書院博物館”展出的建黨前後、蘇區至紅軍長征眾多早期文物中,其中有一本吳奇偉始寫於1936年1月1日止於1936年9月底的日記。內容大都是記述他是如何率部“追剿”長征紅軍蕭(克)、賀(龍)、朱(德)、徐(向前)部的。吳奇偉作為國民黨要員,時任“中央軍”薛岳部縱隊司令,反攻堅決,“追剿”紅軍不遺餘力。但作為高級將領,他在日記中記載了許多反映當時戰事和國民黨內部對紅軍、在“追剿”途中對當地百姓狀況及對時局的看法等等內容。另外,日記還細緻地記載了其所到之處的地理、人文、風俗、民風。

後世紀念


吳奇偉墓
吳奇偉墓
2005年,吳奇偉故居被大埔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8月12日,吳奇偉將軍紀念牌坊在大埔縣湖寮鎮密坑村落成。
2013年8月23日上午,抗日名將吳奇偉將軍故居事迹陳列館在大埔縣舉行揭幕儀式。
在解放戰爭中,吳奇偉臨陣起義,成為廣東解放的功臣。他的抗戰功績被予以充分肯定,在紀念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鄂西會戰等戰役的活動中,他的事例也被廣泛提及,併入選了相關紀念館。

藝術形象


時間劇名飾演者
2001年《長征》方坤
2009年《解放》王長林
2016年宜昌保衛戰趙岩松
2016年信者無敵李忠林
2016年《長征大會師》王世欽
2019年《偉大的轉折》張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