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會議
關係紅軍命運、中國革命前途的重要會議
徠黎平會議是一次關係紅軍命運、中國革命前途的重要會議。1934年12月15日,長征途中的中央紅軍佔領黎平。為了確定紅軍的進軍路線問題,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開政治局特別會議,史稱“黎平會議”。
黎平會議由周恩來主持,開了一天一夜,爭論十分激烈,最後接受了毛澤東的正確意見。會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
通道會議以後,經過毛澤東的努力說服,許多領導者轉變了觀點,支持毛澤東的正確意見。
1934年12月18日,黨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開會議。參加者有:周恩來、博古、毛澤東、陳雲、劉少奇、李德等。會議討論紅軍的進軍路線問題。會上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主持會議的周恩來採納了毛澤東的意見。與會大多數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決定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
決議指出:“鑒於目前所形成之情況,政治局認為過去在湘西創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的決定在目前已經是不可能的,並且是不適宜的”。“政治局認為新的根據地區,應該是川黔邊地區,在最初應以遵義為中心之地區,在不利的條件下應該轉移至遵義西北地區,但政治局認為深入黔西、黔西南及雲南地區,對我們是不利的。我們必須用全力爭取實現自己的戰略決定。”決議還指出:“在向遵義方向前進時,野戰軍之動作應堅決消滅阻攔我之黔敵部隊。對蔣、湘、桂諸敵,應力爭避免大的戰鬥,但在前進路線上與上述諸敵部隊遭遇時,則應打擊之,以保證我向指定地區前進。”決議最後說:“為著保證這個戰略決定之執行,必須反對對於自己力量估計不足之悲觀失望的失敗情緒,及增長著的游擊主義的危險。”會議還決定在適當的時候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以便審查黎平會議的決定和總結第五次反“圍剿”以及長征以來軍事指揮上的經驗教訓。
會後,中央軍委立即轉發了中央政治局的這一新的決定,並要求各軍團首長將中央的決定傳達到師及梯隊首長。為執行新的戰略方針,決定對部隊進行整編,撤銷八軍團編入五軍團,軍委一、二縱隊合併為軍委縱隊。由劉伯承任司令員、陳雲任政治委員、葉劍英任副司令員。12月19日,中央軍委根據黎平會議的決議作出了《關於執行中央政治局十二月十八日決定的決定》,即將中央紅軍分為左、右兩個縱隊向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前進。12月31日,軍委縱隊到達猴場。為確定紅軍進入黔北地區以後的行動方針,中央政治局於1935年1月1日又在猴場(草塘)召開會議。猴場會議重申了黎平會議的決定,提出了紅軍渡過烏江后新行動方針,這就是徹底粉碎五次“圍剿”,建立川黔邊新蘇區根據地。
黎平會議是以遵義會議為偉大標誌的系列會議中的第一次重要會議。具體表現在:
第一,決定中共中央和紅軍的命運和未來
黎平會議是中共中央從江西中央蘇區突圍出來之後召開的一次政治局會議,在中央全會閉幕後,這是黨內最高級別的會議,決定了當時紅軍長征戰略轉折的大政方針。因此會議作出的決議、決定等至關重要,決定著中共中央和紅軍的命運和未來。
第二,否定錯誤軍事路線
第一次否定了博古、李德頑固堅持的使紅軍遭受巨大損失錯誤戰略方針。長征開始時,中央錯誤路線有兩個“念念不忘”:一是不肯扔掉“罈罈罐罐”,突破國民黨軍第四道封鎖線時才解決;二是不肯改變北上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的不切實際的戰略方針。一路爭吵沒休沒了,通道會議沒解決,是在黎平會議上才第一次明確解決,並以中央政治局名義,以決定的形式否定了博古、李德頑固堅持的已經過時的錯誤軍事路線。
第三,中國革命重新走上正確路線
第一次結束了從1931年11月贛南會議以來的三年多時間裡,毛澤東在中央領導層受排斥的地位,開始形成了中央絕大多數領導人(包括過去反對他的人),贊同、支持、擁護他的正確主張的局面,從而為遵義會議重新確立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的核心領導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於中國革命重新走上正確道路,對於中國革命在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迅速發展壯大,避免中國革命再走彎路,減少中國人民在黑暗中的摸索時間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堅定信心
會議作出了關於在川黔邊建立新根據地的決定,雖然因後來的情況變化不能實現,但它提出的前進方向、任務、目的,對於團結全黨全軍力量,鼓舞鬥志,消除失敗主義和游擊主義的危險傾向,堅定紅軍革命信念,樹立勝利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這次會議成為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解決自己重大問題的嘗試,開創了我黨歷史上否定共產國際及其代表對中國革命錯誤指導的先例,是我黨對共產國際從盲從到獨立思考,從逆來順受到自作主張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