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原台灣省政府主席

陳誠(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男,字辭修,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歷任台灣省政府主席,中國國民黨副總裁,台灣地區“行政院長”等職。

陳誠主政台灣省期間,在民生、軍事、經濟各方面皆有政績,對穩定“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台統治作用甚大,台灣民眾稱呼其為陳誠伯。陳誠是蔣介石的親信,也是自黃埔軍校成立后蔣介石執政的心腹之一,有小委員長之稱。“中華民國國軍”內部由陳誠領導的派系亦有土木系之稱。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陳誠,字辭修,號石叟。1898年1月4日出生於浙江省青田縣,先後入高市小學、麗水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學和浙江省立第十一師範學校讀書,1917年畢業。后北上謀職途徑杭州投靠時任國會議員杜志遠(同鄉),由他代金北京。1919年,陳誠借了一張處州中學的畢業文憑,冒名頂替報考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但因考試成績差,身材矮小,不能錄取。后經杜志遠向陸軍部軍學司司長、主試官魏宗翰疏通,以備取生名義進了保定軍校第八期炮科。直皖戰爭爆發后,軍校停辦。他南下廣州,在新建粵軍第一師第三團服務,並於1920年加入了中國國民黨。不久,保定軍校複課,仍回校繼續學業。
1922年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后,被分配至浙江第2師第6團任少尉排長。

工作經歷

1923年3月,陳誠隨鄧演達去廣東參加革命,在鄧任團長的建國粵軍第1師第3團任上尉副官,旋調上尉連長,負責警衛大元帥府。5月陳誠隨孫中山出征西江沈鴻英叛軍,在作戰中胸部負傷,幸為鄧演達親自率部搶救而脫險。他在肇慶醫院養傷、治療期間,適逢大元帥行營參謀長蔣介石來院慰問傷員。這是陳誠與蔣介石匆匆而過的第一次接觸。
1924年1月,任炮兵連連長;9月,參加第二次東征,炮轟惠州城,立了戰功,升任炮二營少校營長;6月,黃埔軍校正式建立。陳誠被該校教練部副主任鄧演達、學生隊副總隊長援引,於9月調到學校任上尉特別官佐(即候差軍官),擔任教育副官之職。第二年,學校設炮兵科,因陳誠系保定軍校炮科出身,就改任炮兵科教官,兼炮兵隊區隊長。
北伐時期
1925年2月,廣州國民政府由許祟智任總司令,廖仲愷為黨代表,組織第一次東征,挺進粵東,掃蕩軍閥陳炯明,陳誠被任命為校軍炮兵第1營第1連上尉連長。1925年2月中旬,陳誠的炮兵連在棉湖之役中將叛軍火力壓倒,使戰局轉危為安。棉湖一戰,默默無聞的陳誠受到了蔣介石、何應欽的讚賞。
第一次長沙會戰的薛岳與陳誠(左)
第一次長沙會戰的薛岳與陳誠(左)
1926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決定出師北伐,組成了以蔣介石為總司令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陳誠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中校參謀。1927年1月,第二十一師進抵浙江衢州,擔任中路作戰任務,在龍游、蘭溪一帶,與孫傳芳、孟昭月部展開激戰。陳誠率第六十三團在桐廬西北浪石埠過江,與敵三師之眾背水苦戰數日,傷亡巨大。後來,他帶領一支特務隊,在深夜突襲敵之司令部。第二十一師乘勢追擊,克服新登,繼入杭州,浙江乃定。北伐軍分三路進攻蘇皖。第二十一師隨東路軍取淞滬,陳誠率第六十三團攻佔吳江。三月,二十一師在浙江龍游、桐廬戰役中擊敗孫傳芳主力部隊,一舉拿下蘇州,陳誠的六十三團出力最大。四月,任二十一師少將副師長。六月,任二十一師師長,10月,被何應欽借故免職,后被保薦擔任軍事委員會軍政廳副廳長。
1928年初,蔣介石復出。4月,蔣任命陳誠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警衛司令。陳誠就任警衛司令后,大力擴充實力,共組建三個警衛團,節制兩個炮兵團,指揮兩個憲兵團,其實力超過雜牌軍的一個軍。1929年春,蔣任命陳誠為十一師師長,中原大戰後再升為十八軍軍長。由此,陳誠在蔣軍中的地位正式確立。
軍閥混戰時期
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陳誠與羅卓英負責擬定作戰計劃。4月,出敵不
陳誠
陳誠
意,進兵賀勝橋,將桂系與湘鄂的聯絡截斷,致武漢頓陷孤立。這時,馮玉祥部虎踞中原。第十一師又奉蔣介石命令,於5月開往鄂北的襄、樊等戰略要地駐防。不久,師長曹萬順因處事失當,被調任新編第一師師長,陳誠即升任師長。陳誠一上任就對第十一師進行了整頓。他公開提出選拔使用幹部的條件是“不貪財,不怕死”、會帶兵、能打仗、沒有不良嗜好、忠於蔣介石,服從其命令。他大量羅致黃埔學生,用為中、下級幹部,裁汰曹萬順的舊部。同時,對部隊加強整訓,提高作戰能力。10月,馮玉祥率部東出潼關,進兵洛陽。蔣介石兵分兩路迎擊。陳誠受第二路總指揮劉峙節制,率領第十一師扼守襄陽、南漳。在襄陽城郊與馮軍激戰兩天,將張維璽部擊敗。
1930年4月,在蔣、閻、馮中原大戰中,任討逆軍第二軍副軍長。率十一師進攻濟南,8月,升任十八軍上將軍長,成為蔣介石嫡系部隊的王牌軍。中原大戰結束后被派往江西參加“圍剿”中共革命根據地。
1937年出版的《陳誠將軍持久抗戰論》
1937年出版的《陳誠將軍持久抗戰論》
1930年初,第十一師開赴武漢。2月間,陳誠派部隊將駐武昌的曹萬順之殘部第六十六團包圍,實施武力解散,將軍官資遣回籍,士兵則撥補第十一師所管轄各團。4月,又奉蔣介石命令,收編湖北的徐聲鈺獨立第十三旅,將第十一師由原來的兩旅六團擴充為三旅九團制的甲種師,實力大為增強。5月,中原大戰爆發。9日,蔣介石令全線發起攻擊后。這時,幾經進攻蘭封、杞縣的蔣介石部隊,遭到晉軍依託堅固工事的抗擊,傷亡很大。陳誠便自告奮勇,採用中間突破戰術,企圖在楊固集打開缺口,再向兩翼卷擊。但猛攻兩天,迄未得手。隨後,他又協同蔣鼎文、趙觀濤師向左翼推進,卻遭到孫良誠、吉鴻昌等部從杞縣方面的阻擊,連攻數日,也無進展。后又從杞縣以南迂迴,企圖經通許、陳留奇襲開封,也遭到龐炳勛、梁冠英等部的抵抗,在魏寨、陳庄一帶展開了爭奪戰。1930年6月24日,第六十一團陣地被梁冠英部夜襲失守。次日,陳誠即令旅長李默庵督第六十一、六十二團反攻,激戰終日,傷亡很大未能攻下。
7月,陳誠奉蔣介石命令,率第十一師開往津浦線,參加對晉軍作戰。7月底,總攻開始后,他又率部相繼擊潰晉軍豐玉璽部,進佔宮裡、樓德鎮;擊潰李生達軍,進佔蓮花峪、華豐、磁窯,激戰傅作義部,攻佔界首,白馬寺。隨即,沿鐵路線,經萬德、張夏、崮山、黨家莊,向濟南追擊。1930年8月15日,在蔣光鼐蔡廷鍇之第六十一師、第六十師之後進入濟南。克複濟南后,津浦線戰事告一段落,蔣介石犒賞各軍。第十一師領到獎金二萬元,陳誠晉陞為第十八軍軍長,仍兼第十一師師長。時年三十四歲,人以“童子軍”相稱。8月下旬。蔣、馮、閻在鄭州展開決戰。陳誠與夏斗寅師,奉蔣之命,編為一個縱隊,擔任前鋒穿插任務。
1930年9月6日,總攻開始。他和夏斗寅帶領部隊,以鄭州為目標,運用錐形戰術,從西華、鄢陵和臨潁、許昌的中間地區向北挺進,大膽實施鑽襲。夏師到五女店受阻。陳誠在佔領石象鎮后,以一部夜襲和尚橋,鑽進到董家店,前後縱深七十里。吉鴻昌等部向蔣投誠后,陳誠部繼續鑽進到洧川附近,將馮軍鄭州的外圍陣地分割得支離破碎。蔣介石即命各部急速攻擊前進。這時,忽然傳來鄭州密報:“敵將全線撤退”。時新鄭仍在敵手,人皆以為不可輕信。而陳誠研判當面敵情,認為非虛,便超越新鄭,督師兼程猛進。
1930年10月6日,肖團在二里崗擊潰馮軍的掩護部隊后,便跑步由鄭州南門入城。這時,已近黃昏,石心志看到佔領鄭州已成定局,便飛馳回到師部。陳誠立即填上時間發出告捷電報。當日黃昏,上官雲相的第四十六師的便衣隊也搜索到鄭州東站,但沒有進城。蔣介石收到第十一師先佔領鄭州的電報大悅,當即發給獎金二十萬元。陳誠為了表示“不稱功,不貪財”,他將所得十萬元,發給每個官兵二元,約用去四萬元,其餘收作公積金。後來創辦了“十八軍南通殘廢軍人工廠”和“吉安農場”,以收容殘廢軍人和老弱士兵。11月,陳誠以觀操武官身份,陪同蔣介石前往日本觀看軍事演習。還參觀了軍事學校,訪問了僑界,使政治身價大為提高。
圍徠剿紅軍時期
1931年初,陳誠將教導第三師改編為第十四師,歸第十八軍建制,自兼師長,周至柔任副師長,羅卓英任第十一師師長,形成了陳誠軍事集團的基礎。不久,開赴武漢,分駐鄂南、鄂東和平漢南段。七月,第三次反共圍剿中,陳誠任第二路進擊軍總指揮。9月,他奉命接過被紅軍打垮了的第五十二師番號,以第十一師獨立旅和第十四師攻城旅編成一個師,自兼師長,升任周至柔為第十四師師長。不久,又以兩個旅和兩個團的兵力,對駐吉安西南地區的第四十三師採取包圍態勢,威逼其師長郭華宗離開,任劉紹先為師長,歸第十八軍建制。12月,由蔣介石和宋美齡主婚,陳誠與譚祥在上海結婚。
美國《時代》周刊封面上的陳誠
美國《時代》周刊封面上的陳誠
1932年冬,蔣介石陸續調集三個多個師的兵力,開始部署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大規模“圍剿”。次年1月,陳誠從南京回到杭州做準備。為了有利於軍事的進行,他提出實行所謂“限田制度”,採用向地主贖買土地的方法,實現其“耕者有其田”的主張。他要求江西省政府先作局部實驗,但被省主席熊式輝所拒絕。月底,陳誠任中路軍總指揮。
1932年3月20日,第四次圍剿失敗后,陳誠遭到同僚各方面的攻訐。5月,陳誠回到杭州,擬訂了兩個方案,即:“繼續進攻”和“分區清剿”。為了適應軍事形勢,陳誠將總指揮部移駐崇仁,主力仍擺在中路軍方面,調羅卓英回第十八軍任副軍長。經過整頓,在第四次圍剿中嚴重受挫的陳誠軍事系統的實力,又得到恢復和擴充。7月,蔣介石在廬山開辦軍官訓練團,自兼團長,陳誠任副團長,他負實際責任處理軍訓團的重要事務,協調顧問、教官和營長的工作,指揮政治和軍事訓練的正常進行,侍奉經常來團訓話的蔣介石和來團觀察的其他黨政要人,對教官和學員作精神和軍訓講話。在這期間,陳誠先後作了三十多次講演、訓話,強調要“服從統帥”,“信仰領袖”。要求學員凡聽到“蔣總司令”、“蔣委員長”時,要立即肅靜立正。在講演中,還宣傳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共方針。至9月上旬,辦了三期,受訓人員達七千五百九十八人。
9月下旬,蔣介石調集五十萬兵力,開始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五次圍剿。陳誠奉派為北路軍前敵總指揮兼第三路軍總指揮。正值陳誠部開始向蘇區逼進時,“福建事件”發生。蔣介石親赴南城,與陳誠舉行秘密會議。為截斷閩贛兩省紅軍的聯繫,陳誠先命薛岳率領五個師佔領東坪墟,進攻營前之紅三軍團。12月,令薛部東進黎川,修築熊村、湖坊、黃土關、杉關、邵武、光澤、飛鳶、洵口等地碉堡線。
1934年3月,陳誠調集三十三個團,在空軍配合下,與紅軍林彪部的二十七個團展開激戰,奪取贛南重鎮廣昌。接著,又攻佔建寧、石城等地。九月,開始第五次圍剿,陳誠任北路第三路總指揮,佔領江西廣昌、石城、瑞金等重鎮。10月,紅軍主力開始長征,任駐贛綏預備軍總指揮。12月,任軍事委員會陸軍整理處處長。
同年,蔣介石決定籌辦廬山訓練團,陳誠奉調去廬山,擔任訓練團副團長。
1934年10月6日,陳誠回到廣昌,不久,他抵寧都,得知紅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便保薦薛岳為“追剿”軍前敵總指揮,率吳奇偉周渾元等三個軍,及萬耀煌的第十三師追擊。自任駐贛預備軍總指揮。
1935年3月,蔣介石在武昌成立軍委會委員長行營陸軍整理處,綜理陸軍整理事宜。陳誠被任命為這個處的處長。他一面派員到附近各省區校閱部隊,一面在武漢設立軍官團,輪訓各部隊的軍官,並選調高級將校為整理處幹部。19日,赴北平軍委會拜謁軍政部長何應欽,商定華北駐軍整理方案,並檢閱東北軍的商震部、萬福麟部,以及第二、第二十五師。4月底,赴貴陽晉謁蔣介石,報告華北、東北軍情況,請示整軍方針。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拉開了大幕。和平解決后,陝西省在蔣介石躲藏處修了一座亭子,名為“正氣亭”。國民黨要人戴季陶、陳誠、陳立夫、胡宗南王耀武等先後題詞,歌頌蔣介石。1935年(民國廿四年)秋,被派往四川創辦峨嵋軍官訓練團。
年1936年春,中國工農紅軍到達陝北后,陳誠奉蔣介石之命,任晉綏陝寧四省邊區“剿匪”總指揮,率大批國民黨中央軍到山西堵擊紅軍。六月,奉命赴粵設立“廣州行營”,解決陳濟棠、李宗仁聯合反蔣的“兩廣事件”。十二月在“西安事變”中,與蔣介石一起被張學良扣留,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又參與東北軍和西北軍。
1937年春,陳誠任軍政部政務次長,兼武漢行營副主任。4月,他邀張發奎、黃琪翔等到溫州、台州沿海視察地形。部屬問他,內戰停止了,國家總算統一了。國共兩黨曾經合作北伐,今後是否能合作抗戰呢?陳誠回答說:“抗日遲早要抗日,但委員長的政略、戰略思想,不是我們能夠揣度的。我們只有眼從命令,不好隨便揣測。”抗日戰爭爆發,國民黨政府當局抗戰之議未決,陳誠以為,“與其不戰而亡,孰若戰而圖存”。並提出牽制日軍主力,使敵自東而西,不使其由北而南的戰略。日本侵略軍進犯上海,陳誠被任命為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第十五集團軍司令,死守崑山一線,多次組織指揮大會戰。7月初,蔣介石兼團長,陳誠為教育長,又在廬山辦訓練團。聘請名流學者、大學校長、教授為講師,輪訓部隊的中、上級軍官和文職人員的中學校長、國民黨各省市黨部委員,以及縣長、專員等,以統一國民黨內對抗戰的思想。可是只辦了兩期,“八·一三事件”發生了。
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
主詞條: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8日,陳誠奉蔣介石電召抵達南京,策定抗戰計劃與戰鬥序列。第二天,與熊天翼赴滬視察,於20日返回南京。蔣當即發布陳誠為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並增調部隊赴滬參戰。8月22日晚,日軍以大將松井石根為司令官,率第三、十一師團等部,在吳淞、川沙強行登陸。陳誠率第十五集團軍進行阻擊。他以八十七師之一部及教導總隊之一團、上海保安總;團一部向張華浜登陸之敵攻擊,令在吳福線之第十一師及在楊行、寶山方面的第九十八師轉向獅子林、川沙口方面之敵攻擊,用汽車輸送在崑山、吳縣附近集結的第六十七師向羅店挺進,並急調正向常熟、福山前進之第十四師,向太倉、羅店方面前進,以求會殲登陸之敵。但各部趕到戰場時,日軍主力已登陸成功。看到敵軍增援不絕,未能將敵壓迫在江中而殲滅,已失去戰役初期的主動權,便建議轉移陣地,逐次抵抗。9月17日,中國軍隊即退守北站、江灣、廟行、羅店、瀏河口一線,轉入防守。
1937年9月21日,中央軍委會調整第三戰區作戰部隊。陳誠率第十五、第十九兩集團軍組成左翼作戰軍。第二天,日軍為確保其側背安全,在戰車、火炮掩護下,向瀏羅公路猛撲。中國守軍奮力抵抗,死傷慘重
1937年10月11日,日軍向蘊藻濱中央作戰軍發起攻擊,以控制大場、南翔,切斷閘北、江灣、廟行中央作戰軍歸路。這時,中國軍隊的第五軍,及第一七一師、一七三師、一七四師和一七六師,正陸續向上海輸送。於是,陳誠對這次作戰提出了三個意見:第一是以第五路軍由蘊藻濱北岸,同時以兩個師由蘊藻濱南岸,各以一部由南岸及羅嘉公路以北取攻勢,對敵實行殲滅戰。第二是以第五路軍據守蘊藻濱南岸,以第十六軍和第六十六軍之一部,再另抽調幾個師,由蘊藻濱北岸突擊,將渡過蘊藻濱南岸之敵包圍殲滅。第三是暫取守勢,待第五路軍集中后,再相機出擊。經統帥部決定採用第三條。但因情況所迫,乃決定乘敵攻擊疲憊之機,突予猛擊,以求擊破渡過蘊藻濱南岸之敵。
1937年10月25日晚,開始總攻。經過三日激戰,撤至蘇州河南岸到小南翔一線。
1938年1月,南京政府遷至武漢,湖北成為四川大後方的門戶,陳誠任湖北省主席、武漢衛戍司令和第六戰區司令長官,負責武漢防務。在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統一戰線中,陳誠兼任武漢中央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當時周恩來為副部長。
南京失守后,國民黨的軍政領導機關大部分遷移武漢。這年春,成立武漢衛戍總司令部,陳誠任總司令。同時,還奉命兼任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部長、湖北省主席、航空委員會委員、中央訓練委員會主任委員、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書記長、中央訓練團教育長等職。國民黨內部稱他是“蔣介石的替身”、“第二號人物”。
蔣公與陳誠合影
蔣公與陳誠合影
武漢淪陷后,陳誠將九戰區軍事交由薛岳代理,自己赴渝請訓。他向蔣介石報告說:“以兼職過多,不僅招致物議,抑且有誤事公。請就可能,畀以專職,或可無大遺誤。”當即受蔣面諭:“以辦理政治部事宜為主,鄂省主席則令嚴立三兼代。”但實際上,仍不時奉派赴湘、粵、桂等地指揮戰事。
1939年9月,日軍以贛北、鄂南兩路策應湘北主力軍,會攻長沙。陳誠奉命和白崇禧抵湘,協助薛岳指揮作戰。出發前,他曾提出長沙“守”與“不守”兩條,奉批“不守”。因此,一到達淥口,就將蔣介石的旨意轉告給薛岳。薛不以為然,說:“長沙不守,軍人之職責何在?”雖一夜之間,九次電話命薛退出長沙,而薛不聽。陳誠怕彼此爭論過久有礙戎機,在向薛詢問部隊的情況后,乃一面與白商定,命薛岳反攻;一面將薛之決心及當時情況報告蔣介石。取得了湘北抗戰的第一次勝利。
陳誠[中國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
陳誠[中國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
抗戰期間,陳誠先後還兼珞珈山軍訓團教育長、航空委員會、中央訓I練委員會主任委員、軍委會戰時工作幹部訓練第一團副團長、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和中央訓練團教育長。在抗日作戰中,所部取得上高戰役、湖北戰役的勝利。
1943年,陳誠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同年五月,離滇返鄂,指揮對日作戰,取得鄂西大捷。1944年11月,任軍政部部長。1945年1月,兼任後勤部總司令。民國三1946年6月,任國防部參謀總長兼海軍總司令。
1946年秋,經陳誠策劃,把隆昌、綦江、杭州等地國防部新聞訓練班結業的青年軍複員軍人編成國防部人民服務總隊。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動了空前規模的反共內戰,調集數百萬大軍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十月十七日,陳誠在北平向中外記者宣稱:“三個月至五個月內解決共產黨解放區問題”。然而,全面進攻卻沒有進展。
1947年8月,蔣介石又委任他為東北行轅主任,派往危機四伏的東北戰場,指揮國民黨軍先後向山東、東北解放區進攻,均被擊潰。
陳誠在省立第十一師範學校第二期照片
陳誠在省立第十一師範學校第二期照片

家庭生活

祖父陳錦藝,一生務農。父名陳應麟,晚清秀才,畢業於杭州兩級師範學堂。曾任青田縣教育科長和縣敬業小學校長,為教育事業服務終身。母為洪氏,育三男一女,長子陳誠,次子陳源(字正修),三子陳敏(字勉修),女兒陳金花。陳誠原配妻子吳舜蓮,兩人未生有子女。

情感生活

二十歲了的陳誠經同鄉同學吳子奇的媒介和吳的妹妹吳舜蓮結婚。
1932年元旦,陳誠與譚延闓的女兒譚祥結婚,育有四子陳履安、陳履慶、陳履碚、陳履潔,二女陳幸、陳平。

健康狀況

1963年12月,因病辭去一切職務。
1964年3月,再度當選“副總統”。
於1965年3月5日,因肝癌去世台北,終年67歲。

家庭關係


祖父陳錦藝,一生務農。父名陳應麟,晚清秀才,畢業於杭州兩級師範學堂。曾任青田縣教育科長和縣敬業小學校長,為教育事業服務終身。母為洪氏,育三男一女,長子陳誠,次子陳源(字正修),三子陳敏(字勉修),女兒陳金花。陳誠原配妻子吳舜蓮,兩人未生有子女。
1932年元旦,陳誠與譚延闓的女兒譚祥結婚,育有四子陳履安、陳履慶、陳履碚、陳履潔,二女陳幸、陳平。
國民黨將領陳誠有6個子女:長女陳幸、次女陳平,長子陳履安、次子陳履慶、三子陳履碚、四子陳履潔。陳誠對子女的要求十分嚴格,被台灣媒體公認為是“權勢家庭家教最好的”。
長子陳履安,1937年6月22日生。16歲留學麻省理工學院,主修電機學,副修國際關係學。1968年獲數學博士學位,後任紐約大學副教授、教授。1970年任明志工專(校址在台北縣泰山鄉)校長,年僅33歲,是當時台灣最年輕的大專院校校長。 1972年,任“教育部”專科職業教育司司長。1974年任台灣工業技術學院首任院長(今台灣科技大學)。不久,擔任教育部次長。與連戰、錢復、沈君山並稱國民黨“四大公子”。
次子陳履慶,1938年出生於重慶,美國紐約大學物理博士。歷任台灣大學機械系教授,中興大學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副局長,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副主任等職。2011年7月2日在台北逝世,終年74歲。
三子陳履碚,在美國伯克利大學取得了統計數學博士學位。
最小的兒子陳履潔在紐約獲得精算學博士學位。

子女教育


陳誠對子女的要求十分嚴格,被台灣媒體公認為是“權勢家庭家教最好的”。
教子女吃苦耐勞
1949年1月,陳誠有兩個孩子在台北女子師範附屬小學讀書,每天走路上學。有一次下大雨,孩子跑到學校,弄得滿身泥水。頑皮的同學說:“你看,有些當廳長、當經理的孩子都坐小汽車上學,你爸爸是台灣最大的官,為什麼不給你坐汽車上學呢?趕快回家向你爸爸要汽車坐。”孩子天真得很,回家以後,馬上就向爸爸提出這個要求。陳誠聽了,問:“你們有腳沒有?”孩子答道:“有兩隻腳。”陳誠又問:“腳是幹什麼用的?”孩子答:“走路用的。”於是陳誠就笑著說:“我坐小汽車,因為是在替國家辦事,是國家給我的一種待遇。你們沒有替國家辦事,怎能享受這種待遇呢?小的時候學著吃苦耐勞,長大了才能替國家做事,是吧?”孩子聽了這番話,點點頭走了,以後再也不要小汽車坐了。
自己的事自己做
小兒子陳履潔在台北師範附小上學,常常第一個到教室,把所有的課桌擦乾淨。臨近小學畢業時,陳誠給他買了一輛舊自行車,履潔非常珍愛,每天放學后都要自己動手擦車。老師問他為什麼不花3元錢送到車店去擦,履潔說:“我爸爸說我們還不會賺錢,應該節省每一文錢,能夠自己做的事就自己去做,不假手於人。”
家庭顯赫為人低調
陳誠的兩個女兒陳幸、陳平,20歲左右就獲得了美國一所大學的全額獎學金。陳幸最終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拿到碩士學位,她與弟妹們一樣,為人低調,同學們都不知道她的家庭背景。直到1961年陳誠訪問美國,當地報紙上登出了陳幸和妹妹陳平在威廉斯堡機場與父親擁抱的照片,同學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陳幸有這樣顯赫的父親。
次子陳履慶眼睛高度近視,按規定可以免服兵役,但他仍然與同學們一同踴躍參加服兵役。他說:“如果我不服兵役,人家如果不說我有近視,只說我是‘副總統’的兒子,那就不好了。”
陳家幾個孩子在美國讀書,都是工讀生,學費完全是自己打工所得。長子陳履安還曾因為沒學費,不得不停學一學期,待打工掙夠了學費再繼續念書。

後世紀念


陳誠去世后,蔣介石為他舉行隆重的葬禮,並親自到靈前獻花圈,並指令張群何應欽等元老和“五大院院長”諸位大員組成治喪委員會,按國民黨最高級的級別發喪。按他生前的意願,以家鄉傳統的儀式,安葬在台北縣泰山鄉同榮村。

人物事件


蔣系人馬
陳誠接到台灣省主席任命的幾天之後(1949年元旦)蔣介石發布了求和的文告,宣布下野。陳誠之所以會去台灣,是源於蔣介石的安排,蔣介石在最關鍵的時刻把開闢最後退路這個重要的任務交給了陳誠。
蔣介石提拔人的時候有三條不成文的規定:一是重用黃埔系出身的軍人,因為蔣是靠黃埔系起家的;二是重用同鄉;三是重用對蔣介石個人十分忠誠的人。陳誠是三者兼備。此外,他還是蔣介石的乾女婿。
每次父親陳誠與蔣介石意見相左,只要蔣介石作了決定,陳誠總是默默執行。此外,陳誠還有一個過人之處,就是他能夠代蔣受過。因為這一點,他深得蔣介石的賞識。抗戰勝利之後,陳誠成為一級上將,在黃埔系中,地位僅次於蔣介石。
土地改革
到台灣后,陳誠主張“人民至上,民生第一”,實行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即通過對地主的限制來達到安定社會的目的。該條例規定了地主收入的上限,亦即耕地租租額不得超過主要作物正產品全年收穫總量的百分之三十七點五(約3/8)。此外,它也遏止了由於地主和佃農之間的陋規而產生的種種不平等現象,如租約短暫、地主可任意奪佃、押租金、預收地租、作物歉收時亦需繳交的鐵租、副產物租等。
之後改革幣制,發行新台幣、又實行耕者有其田,提出“以農業培植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
捐贈事迹
在1931至1941年(民國二十年至三十年)間,每年樂助1400銀元為給學校開支費,直接資助到解放前夕。並贈送石門中學的圖書:《古今圖書集成》1627冊,全國省縣誌3234冊,《四部叢刊》、《萬有文庫》各一套。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支持劉耀東編造《栝蒼叢書》九十卷,由陳誠資助付梓完成。

人物評價


陳誠在大陸情勢逆轉的關鍵時刻,整編來台部隊、改革幣制、穩定金融、推行土地改革、規劃地方自治;是蔣中正以外的第二號人物,對台灣社會與經濟具有深遠的影響。
周恩來評:陳辭修是愛國的人。
戴笠評是少數不要錢肯苦幹將領,應多親近。